張念來
東營市利津縣陳莊鎮薄家小學
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之一,因此,素質教育必須重視與加強對創新精神的培養。小學科學教育是培養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其獨特的培養作用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
小學科學教育的目標之一是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培養起探索科學現象的習慣,為未來的創新能力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創新意識培養是小學科學教育的核心。在小學階段,學生對于科學的認識還處于朦朧階段,創新意識還未萌芽,因此,小學階段的科學教學首先應通過感官上的感受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然后通過實踐操作來逐漸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教師應重視實踐操作對學生的影響,在課堂上應盡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實驗,這樣學生就會在強烈的求知欲望的驅動下主動學習,認真觀察實驗過程,同時對實驗進行積極的探索。科學課程教學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能夠完成實驗過程,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形成觀察思考分析科學現象的習慣,并在實驗中探索如何再創造,進而發現再創造所需要學習的知識。而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已知的知識來完成實驗,鼓勵學生大膽探索新知識,確保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基礎上能夠靈活運用知識去探索新知識,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再創造能力、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目的。
小學科學教學的目標之二是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使學生具有充足的動力去學習與探索科學。實驗過程中所帶來的感受能夠激發學生對科學實驗的探究欲望,因此,富有情趣的課堂教學情景創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成為促進學生不斷探究科學??茖W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并為學生提供討論與質疑的空間,鼓勵學生去挖掘問題、發現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創新能力培養奠定基礎。例如教學火山噴發原理的時候,可通過多媒體展示火山噴發視頻,然后利用動態圖對火山噴發原理以及火山噴發所帶來的后果進行講解,讓學生更真切的感受火山噴發的威力,使學生明白在火山災害面前人類的渺小,然后引導學生結合課本中的知識思考如何應對火山災害。當學生提出各種應對措施后,教師可繼續提問,讓學生繼續思考回答問題,這樣通過不斷提高問題的難度促使學生不斷深入思考,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
小學科學教學的目標之三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必須創新教學方法,使科學教學能夠順利實施。首先,教師可為學生創造實踐學習機會,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觀察與課本知識相關的科學現象。例如教師可舉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讓學生說出這些物體屬于什么物質?在生活中具有什么作用?教師則引導同學進行研究思考討論,鼓勵學生們發揮想象力,盡量的挖掘物質的各種潛在作用,促使學生擴大思維空間,形成創新意識。實驗課是科學教學的重點,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師應對與課本知識相關的實驗多加探索研究,以在學生操作過程中引導學生的思維作縱向的擴展,這樣能更有力的推動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
課堂教學創新是促進科學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也是體現教學改革創新成果的重要表現。只有在教學中不斷融入創新內容,才能為學生拓展思維能力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啟發,這樣才能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習慣的目的。小學科學教學應從實驗活動入手,在改革教學方式的同時,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融入更多的科學創新內涵,使其更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習慣的養成。尤其要注意鍛煉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來激發與增強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形成自主探究科學的習慣。創造力的培養非一朝一夕所能達成,小學時期所養成的創新思維習慣能使學生持續保持對科學的思考、探索,逐漸形成感知新知、創新科學的創造力。例如在進行《尋找有生命的物體》的教學中,學生會觸及到很多新知識,教師可讓學生觀察尋找校園中一切具有生命的物體,說出這些物體的生命特征、繁殖方式以及生存變化等情況,再詳細講解生命體的內涵,讓學生明白,在自然界中不僅存在“有生命的物體”,還有存在很多“非生命物體”,它們與人類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討論,讓學生在探索中逐漸建立起科學知識體系,以此來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習慣的養成。
小學科學教學的基本任務是知識教育,此外還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學科,為促進學生的創新思維的養成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小學科學教師應積極探索更有效的培養途徑,使小學科學教學能夠健康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