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學
重慶市黔江民族中學校
1.是適應新時代素質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我國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社會不斷進步,對人才的能力、素質等要求不斷提高。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他們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端正學習態度,對歷史問題辯證地分析和研究,并結合自己的理解提出更多的看法、建議,提升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進而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提升綜合素質。
2.是更好地貫徹新課程理念的具體體現。高中歷史教學提出,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需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圍繞歷史教學內容和學生成長規律等優化設計教學模式、教學形式以及教學內容,以便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避免他們產生過于功利的心態。興趣的開發與培養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教師應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更好地系統學習歷史知識,不斷參與教學互動,進而更好地提高團隊合作能力、辯證思維能力以及歷史綜合素養。
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雖然教師按照課程標準進行了一些探索,但總體上看依然暴露出一些問題。
1.受到應試教育影響較大。高中生面臨較大的升學壓力,學習任務比較繁重。歷史雖然是高中課程的基本組成部分,但長期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不夠,投入精力不多,自主學習意識偏弱,習慣依靠教師的講解和指導等進行知識的記憶。這種學習模式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甚至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功利心理,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獲得好的成績,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
2.忽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歷史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往往圍繞教科書和教學目標提前設計教學內容,按部就班地進行知識的機械講述,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來記憶和理解。這種教學模式不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學中,教師比較關注歷史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從而幫助學生提高歷史成績,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學模式比較固化、單一,沒有結合學生的興趣以及素質教育理念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或者設計靈活的教學形式,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不利于提高歷史教學綜合成效。
為進一步提高高中歷史教學成效,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養成和提升,筆者建議從以下方面實踐。
1.注重學生對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和開發,激發發散思維,提升學習主動性。學習的關鍵是要有興趣,這樣才能形成持續的動力。所以,教師要在歷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這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還有助于學生潛能的開發。一方面,教師要善于展示歷史知識的魅力。歷史是一門實用性課程,經過時代的發展變遷,很多經驗可以總結,也有很多鮮活的素材可供學習和研究,所以教師要注意運用歷史的實用性來鼓勵學生深度探究,挖掘學生的興趣點,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例如,教師在講解歷史知識時,可以引入現代社會熱點問題等,或讓學生分析解讀歷史問題,聯系生活進行深度思考,這有助于提高學生深度思考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模式靈活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認知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2.注重發揮教師的示范作用,巧妙進行問題設計,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一方面,教師在歷史課教學中要發揮好自身的示范引導作用,避免過于追求教學效率而進行單純的結果性教學。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引導學生學會課前預習,精心備課,提前了解學生的興趣、認知特點,然后結合歷史課程內容和目標合理安排課時和具體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打亂現有教材順序,按照時間或者其他方式等重建課程體系,在教學中將基礎內容、教學難點以及教學重點等進行分開教學,鼓勵學生參與課程設計、講解活動,從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形成更多的建設性觀點,提高他們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促進師生互動。
另一方面,問題設計方面要注意體現關聯性和啟發性。教師既可以在課前創設問題,或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討論,還可以在課后提出相關問題,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等搜集更多的關聯資源,從而豐富認知,拓寬學習視野,達成學習目標。在問題設計方面,要善于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或提出想法,教師要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全面觀察,不要急于點評或用自己的觀點看待學生的表現,評判對錯,而是應不斷引導學生對歷史教材和知識進行深度學習,提升自身的歷史素養,用人格魅力為學生帶來更多的啟迪和引導。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對學生的學習成長意義重大。教師要發揮好示范引導的作用,并對教學內容、教學形式等進行靈活設計,深度挖掘教學資源,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巧妙設計問題,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和良好的思維習慣,從而提高教學成效,達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