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香蘭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縣平都第一小學
當代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老師若想引導學生很好的掌握和理解知識,應以傳統教學模式為基礎,深化教學改革和創新,合理的創設教學情境就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老師在教學工作中,需要注意兩方面內容:第一要深入的探索更加合理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方法;第二要積累教學經驗、加強對教學方法的歸納和總結,若想真正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斷的嘗試和探索。
在新課改的大形式下,只有老師的授課方法和學生的接收能力、思維觀念相符合,才能更好的倡導生本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在小學時期十分重要,數學老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創設自主化問題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能積極參加探究活動,還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欲望。比如:老師在講到“圓錐與圓柱”這個部分時,老師可以針對所展示的一個圓錐和一個圓柱的立體圖形對學生進行提問,圓錐和圓柱的體積之間是3倍的數量關系嗎?怎樣才能證明?學生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充分理解后,可以用分組的方式進行探索研究,在探究過程中,老師要保持中立,不能過多的參與學生的探究,針對探究的成果,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總結和補充,學生之間的討論研究過程會促使他們的思維邏輯得到有效的鍛煉。
數學源自生活,新課程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獲取數學學習資源。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不僅使學生學會解答數學題,還可以使學生將課堂所學的內容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生活是每個小學生產生感情、獲得知識的重要場所,在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里,老師應著重引進生活中實際的例子,這樣不僅可以降低學生對問題難度的理解,還有利于營造出快樂輕松的課堂氣氛。比如:在“小學數學的加減法”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創建以下情境:“小明到文具專賣店購買一支鋼筆,品牌鋼筆需要7.9元,因為小明沒帶夠錢差0.8元,只能買一支普通的鋼筆,普通的鋼筆是5.6元一支,請問小明最后還有多少錢?”在這個情景中,老師將小學加減法的問題和現實生活中常遇到的購物問題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積極的開動大腦,列出:“7.9-0.8-5.6=1.5”的等式,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很好的理解小學數學的意義和加減法的運算規律。
每個小學生都喜歡聽故事,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小學生不僅可以融入其中,還可以跟著故事中的問題積極進行計算,在計算過程中也就順利的完成對問題的解答和探索。由于學生的年齡較小,對問題理解有難度,老師應在小數問題情境過程中,創設相符合的故事情節,比如:在“體積與體積單位”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體積的意思,老師可以用PPT的形式播放“烏鴉喝水”的故事。雖然學生都熟知這個故事,但是從沒有站在在數學的角度對其進行解析和研究。針對學生強烈的求知欲,老師可以把烏鴉喝水的過程用動畫的形式展現,在展現過程中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把小石頭扔進瓶子里烏鴉就能喝到水了?”學生們邊聽邊觀察,發現了扔到瓶子中小石頭的數量越來越多,瓶子中的水位就會越來越高,小石頭占有了瓶中原有水的位置,而水就被擠壓到瓶子的瓶口位置,所以,烏鴉能順利的喝到水了。這個故事說明雖然瓶里水的位置發生了變化,但是體積沒有變。老師通過創設生動的故事情境,使學生深刻理解了對體積的概念。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里,為了提高學生對學習競爭的樂趣,老師可以將大家喜愛的一款“貪吃蛇”游戲引到課堂學習中,通過輕松愉快的游戲比賽來提高學生對學習競爭的興趣。在講到《十以內的加減法運算》時,為了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并提高口算能力,老師對“貪吃蛇”這個游戲進行了改編,這個游戲的每一局都會隨時出現一個十以內的加減法算式,同時每一個老鼠的身上會有相應的數字,在規定的時間內只有準確的算出答案并成功的吃掉老鼠,游戲中的蛇才會長大,每成功一次就會得到一個小星星。開展游戲時,老師可以將班上的同學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派出代表輪流玩游戲,規定時間內哪個小組獲得小星星最多,哪個小組就獲勝。通過這個游戲互動可以看出,只有創設學生最感興趣的游戲情節,才能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競爭學習,并從中體會到競爭的有趣性。
情境的導入,實際就是為了提升課堂有趣性、互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添加一些生動的實物教學,就是對于其中某個教學問題,通過教學課題在課堂中添加生活情境,使數學應用題看上去更加清晰易懂。在小學數學授課中,老師可以對一些比較難的問題,結合相符合的教學情境進行分析,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能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