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芳
格爾木市第三中學
在教學過程當中,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成為首要的目標,因此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也更加地注重這方面。初中物理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以及創新性,因此這門課程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并且讓學生積極去探索,當發現問題的時候也愿意去思考。通過相對應的方式去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打開學生的眼界,全面提升學生的物理綜合素質。
在實驗課上,教師應當要引導學生去猜想,如果僅僅只是按照書本上的內容一步一步去完成實驗,那么學生對物理知識僅僅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沒有根深蒂固的去了解其本質。因此通過相對應的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去認知,并且在這一過程當中,教師引導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自主分析和探討,讓學生在動手的時候大膽的猜想,并且發揮其探究的作用。當學生在探究過程當中思維不斷開闊,也能夠主動打開物理世界的大門,能夠積極去探索。[1]
比如,在進行“測量定值電阻的阻值”實驗時,教師給學生布置相對應的教學任務,當學生分組完成了電流表和電壓表的測量值之后,教師則能夠通過進一步地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是否有其他的方式,能夠對相對應的電阻進行組織的測量?當教師提出這點疑問時,學生則會去進行思考,在思考的過程當中,就會去選擇相對應的實驗器材,然后動手去得到其方式。每一組的學生都要進行相對應的思考,并且在討論過程當中將方案交至教師,教師則能夠通過這樣的方式去點評各小組的實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打開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夠讓學生的熱情無限放大,最后通過大膽的分析則得到相對應的結果。在該過程當中也能夠考究其自主能動性,讓學生在自主去思考的過程當中獲得成果,并且探究到其樂趣。
物理教學過程當中,如果只是圍繞書本去進行知識講解,則不能夠解放學生的思維,那么在講解過程當中,應當要舉出一些實際的例子,讓學生在實際過程當中去進行想象。比如物理實驗和生活息息相關,那么在學習物理的過程當中,能夠用其去解釋生活中一些無法解釋的現象,如果學生頭腦中已經形成了對該問題的認知,那么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教師則能夠通過相對應的引導,讓學生將生活和知識結合起來,并且創設出相應的沖突情境,讓學生在物理現象中進行相對應的分析。[2]教師在引導過程當中,能夠通過物理現象讓學生觀察到其本質,并且讓學生再一次得去掌握新的理論,給自己的物理框架重新地塑形,當學生不被原有思維所禁錮時,則能夠打開自己的思維去發現其現象,并且借用科學的理論依據,從而獲得新的知識。
比如,在教學“平面鏡成像”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則可首先對學生進行一個問題假設:當人離鏡子越來越近的時候,那么鏡子中的人是不是越來越大了?鏡子中所顯示的人的變化真的發生了變化嗎?通過日常觀察到的以及即將要學到的知識,讓學生對該現象有一個正確清晰的認知,教師可在課堂上直接進行相關的實驗。用兩只相同大小的蠟燭在平面鏡前進行移動,教師在測量的時候會發現其結果,其實平面鏡里的顯示和原本的蠟燭大小是一致的,那么說明距離的遠近并不能夠影響成像的大小。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則能夠有更深刻的認知,為之后的學習打下好的基礎,而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則也能夠通過物理現象去進行相對的解釋。
在引發學生探究時,教師能夠通過一問一答,讓學生深入探究,激發學生的探究欲。這樣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發展,那么當學生對一件事情很有興趣時,必定會對其產生相疑問,教師通過教材上的知識進行框架梳理,結合重點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
比如,在教學“慣性”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舉出以下的場景,比如:一個人不斷向前跑,突然想停住,那么在停住的過程當中,自己的腿會不會繼續向前跑呢?學生則會說:“會繼續向前跑,不能夠立馬停住。”那么教師則可拋出下一個問題,假如這個人是端著水杯向前進,突然停下,那么水會產生什么樣的狀態呢?學生會結合實際常識,然后進行回答:“水會溢出來,因為向前沖的時候,突然停下水則會全部灑出來。”這時,教師則可引出慣性這一概念,讓學生更好明白慣性到底指的是什么。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地去探究,并且在思考問題的同時,也會學著去解決相對應的問題,讓自己的創新能力得到提升。
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通過很多方式讓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升。不管怎么樣,上課時總是要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去進行教學,而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通過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夠打開學生的思維發展,也能夠讓學生提升其物理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