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芝惠
廣西北流市六靖鎮初級中學
數學思想具有抽象性,這與數學學科的特征相類似。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要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的培育。在日常教學中,無論是基于數學概念的教學,還是從數學問題出發的教學都應當發揮數學思想的作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數學教材結構清晰,設計的數理法則與數學公式繁多,這些內容通常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學生對以文字形式出現的事物印象深刻,但也受到傳統思維的限制,在看到文本形式的數學知識時難以聯想到數學思維。教師應在備課環節融入與數學思想相關的元素,在文字化的概念、公式中體現數學思想。首先,教師要加強對教材的研究,將數學思維嵌入數學教材中,尋找發掘學生數學思維的正確路徑。數學課本涉及的知識較為淺顯,教師在講解課本知識時要避免空談理論,力求結合數學思想闡述知識,將知識的內涵挖掘出來,或是將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結合起來,逐漸培育學生將生活與課本知識聯系起來思考的習慣。
例如,在有理數加減法一課的備課環節,教師嘗試融入數學思想,與本課相匹配的數學思想便是數形結合思想。由此,教師可設計實踐性教學環節:首先,要求學生畫出一條數軸,筆尖正對數軸原點,然后移動筆尖。先向左移動三個單位,再向右移動四個單位,要求學生說出現在筆尖所處的位置。通過筆尖的變動學生會發現,將筆尖變動的過程寫成算式得出的結果與筆尖所處的位置相同。接著,教師依舊要求學生移動筆尖,進行與前一步驟相反的操作,即先向左移動四個單位,然后向右移動三個單位,思考同樣的問題。通過設計這一實踐環節,教師能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學生能從具象的位置變化中感受抽象的數理變化,從而形成對有理數加減法的正確認知。
初中階段是普及數學概念的重要階段,教材中的大部分內容與數學概念有關,但概念具有抽象性,這導致概念教學難度提升。傳統教學中,許多數學教師對概念教學存在誤解,認為概念教學受到其性質的影響,必然是枯燥無味的。因此,教師進行概念教學的方法單一,學生的課堂情緒難以被調動。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數學教師應認識到概念教學和生產生活之間的聯系,利用生活中豐富的素材解釋數學概念,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切入理解同一數學概念,鍛煉他們的發散思維能力。學生利用生活化素材認識數學概念,學習素材逐漸豐富,觀察能力也將有所提升。隨著教學素材的豐富,教師滲透數學思想的媒介越來越多,教學自主權也由此體現。
教師應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任何脫離學生的教學活動都是沒有價值的。教師采用演繹式的教學方法,促使不同數學知識構建聯結點,形成知識網絡,基礎概念的作用才能真正發揮出來。學生對所學知識富有興趣,理解概念才能更加準確。例如,教師講解相反數的知識時,現要求學生對比數字7與-7,用生活化的語言說一說二者的區別。許多學生結合日常生活舉例,如夏天水溫是7度,冬天水溫是-7度等,教師則由此引入相反數的概念。接著,教師要求學生通過作圖把握相反數的特征。在圖形與數學概念轉換的過程中,學生充分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結合自己對概念的理解作出個性化的圖形,教師則起到輔助作用,引導學生通過畫圖、剖析生活現象理解數學概念,全面展現數學概念的內容及深刻內涵。如此一來,學生的數學思想便自然而然地形成,定義的數學含義也能完全體現。
為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利用數學問題滲透數學思想顯得尤有必要。初中生學習數學知識需基于對數學現象的理解,通過歸納分析形成結論,最終抽象出數學思想。以統計與概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先圍繞某一主題,要求學生在班級內搜集數據,這些數據涉及中位數、平均數、眾數等內容,學生所收集的數據能夠為課上學習做準備。接著,教師要求學生通過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如搜集班級內學生的身高數據,從中位數、平均數、眾數的角度討論班級成員的平均身高狀況。學生通過對比數學探究結論與現實狀況理解三種衡量指標的優缺點,數學思維由抽象走向具象,學習效果更佳。再如,教師可采用類比法進行教學,培育學生相應的數學思維。以多邊形知識為例,教師從三角形的知識出發,將四邊形、三角形置于同一背景下進行對比。或是講解反比例函數時,將其與正比例函數對比,從而幫助學生夯實基礎,消化所學知識。
數學思想是數學教學的核心,也是數學知識的依托。教師在教學中要兼顧多種數學思想的滲透,避免陷入單一教學思維。還要利用各種數學現象,引導學生探尋數學思維的本質,促進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在數學思想的滲透下,初中數學課堂將更加亮麗而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