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麗
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鵬田中心小學
在數學科目的學習中,我們都知道數學來源于生活,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讓數學再回到生活中去呢?其答案就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這也就要求我們在小學階段的數學課教學中,應該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生活的眼睛,通過合理生活元素的導入,讓學生們在數學的學習中感知數學的用處,繼而得到更好生活的能力。
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要求我們在帶領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應注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認知水平與實踐操作意識,[1]基于此,在小學數學課的教學中,各教師就可以通過生活情境構設的形式,將數學新知的學習與熟悉的生活場景結合起來,以此在增強學生感性認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深化學生的理性認知。
如在“統計”部分內容的教學中,為讓學生更好的理解“統計”這一數學概念,我們就可以通過生活情景構設的方式,利用學生熟悉的情境喚起學生對新知的更深刻感受。像在此課的教學中,我們就可以先為學生展示一副清晰的花園圖,并這樣要求學生:“在這幅圖中,我們會看到很多種不同顏色的花朵,你們能不能用涂格子的方式,將不同顏色的花朵個數表示出來呢?”在學生按照要求涂完格子之后,教師就可以將學生涂好的卡片與原圖片放到一起,并引導學生思考“在卡片和圖畫這兩種形式中,哪一種形式能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到不同顏色的花朵數量呢?”,通過觀察,學生會較輕易的發現卡片的形式更加方便、直接,這時,教師就可以借此引入統計這一部分的知識。在這一模式中,學生能更清楚的認識到統計的作用及統計的方法,其不僅能直擊教學主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能加深學生知識認識、幫助學生更好學習數學,同時,在實際教學中,這種方法也更便于學生發現知識與生活之間的關聯,繼而提高學生在生活中使用數學的意識。
新課改下各科教學環境面臨革新,以小學數學課的教學為例,新教育理念要求我們在組織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應圍繞學生開展教學實踐,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2]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各教師就可以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通過實踐作業的方法,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發現與探究數學的奧妙。
如在“折線統計圖”部分內容的教學完成以后,為加深學生對此部分知識的認識,我們就可以通過課后作業的方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如下生活實踐:選取關鍵點作為調查時間(如每天的6:00、12:00、18:00等),前往當地菜市場,調查某一種蔬菜在不同關鍵時間的價格,并將調查結果以折線統計圖的方式展示出來,在折線圖繪制完成以后,學生可以根據統計圖表與自己的父母商討一下每天購買此蔬菜的最佳時間。在以往的學習中,折線統計圖這部分內容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難度并不大,但是很少會有學生發現其在生活中的妙用,而在此種模式下,我們采用了生活實踐活動的方式,其不僅能喚起學生的數學生活認識,繼而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重視,而且能加強學生的知識訓練,繼而讓學生在有趣的實踐中得到數學能力的不斷提高。
我們為什么要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這就涉及到了一個“學以致用”的問題,誠然,在小學數學課的教學中,我們教學數學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讓學生運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就應該摒棄以往那種“學術型”的知識講述與練習方法,轉而采用更具生活意味的方式,通過生活問題的提出,培養學生的數學生活能力。
如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會用到算式練習的方法,即先給學生一個算式,像“(100-5×2)÷18=?”,然后讓學生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數學求解,而通過實際教學分析,我認為此種模式不僅極易引起學生的厭倦情緒,而且會局限學生的數學思維。因而,在現階段的教學中,我們就可以轉變一下思路,通過生活問題的方法喚起學生的數學深入思考,如我們可以將這個算式變成題目“小明的爸爸開了一間文具超市,有一天,小明代替爸爸去批發部采購商品,已知文具盒每個5元、書包每個18元,小明一共帶了100元,想先買兩個文具盒,剩下的錢全部買書包,問小明一共可以買幾個書包?”,通過思考,學生就會列出相應算式,并得出12.8這一答案,在算式中這個答案沒有問題,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這一答案就不符合常識了,因為生活中并不存在0.8個書包,于是,就會有學生提出“我們應該用約等于的方法,得到答案為可購買12個書包”,有的學生則會反駁“現實中是可以講價的,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四舍五入等于13個”……在這樣的模式中,學生的興趣被大大的激發了出來,其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更好的培養。
各小學數學課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加強學生的能力培養,并通過合理的引導與科學的探索帶領學生將數學運用到生活之中,以此切實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繼而實現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的“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