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澤珍
貴州省黃平縣谷隴中學
傳統的道德與法治課堂采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講得吐沫橫飛,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沒有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學生在課堂上處于邊緣化的狀態,自然無法很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而新課改要求當前的課堂教學一定要恢復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教師成為課堂的引導者。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學會創設啟發性的課堂情境,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進而培養出學生思維上的積極性,讓他們學會主動參與到日常教學中去。
上述的課堂教學情境既能增加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又能促進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學生思維上的積極性會帶動學習行動上的積極性,進而以活躍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長此以往,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主動學習能力會日益增強,學習狀態會逐步變好,課堂學習的效果也會日益明顯。明顯地啟發與引導,是教師以學生為基點,以他們的認知為教學的起點,以他們的情感作為課堂的引子,促使他們不斷地生長。
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日常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和課后復習將教材上的知識點掌握得很好,但一到實際運用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況。其實不是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不夠牢固,而是教師在課堂上沒有通過一定的情境幫學生看到知識點之間的交互性和連貫性,沒有幫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分析和梳理,學生感受不到知識間的融會貫通,沒有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自己內在的知識框架,自然也無法靈活地運用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因此教師要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中設計一些拓展性的情境,以此來培養學生思維上的廣闊性,讓他們游刃有余地應對日常學習生活。
以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為例,在七年級的道德與法治課堂老師已經講了有關校紀校規的內容,在校園里學生是需要遵守校紀校規的,在社會中學生也需要遵守相關規則。學這一課時就可以將校紀校規的內容和社會規則的內容串聯起來,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不同情境下的規則要求,切身感受會拓寬學生的思考方式,學生會從校紀校規思考到社會規則,再通過合理的思考到國家的法律法規。這種層層遞進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進行更廣闊的思考,會逐步提升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拓展性的課堂教學情境既能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知識視野,還能增加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涵。教師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恰當的擴展不僅能更高效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還能使學生對教材上知識點的聯系有更加清晰地了解,他們在知識點的實際運用中也能夠得心應手。融會貫通對于教師來說,一定要有一桶的活水,這桶水,有各方面的認知,有多方面的能力,更有教師的經歷與體驗。高明的教師能將這桶水進行調和,以適和他們的生長。
之前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很少會涉及知識點的專項學習,很多時候教師沒有引導學生對一些重要的知識點或事件進行專項研究學習的意識,學生在課堂上做的更多的是聽課、記筆記,師生都是以一種較為機械的狀態進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與學。在這樣的教學狀態中,學生的日常學習會停留在很淺顯的表面,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能力會逐漸下降,缺乏一定的能動性和深刻性。要想改變學生這樣的學習狀態,就需要教師在充分了解各個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設計一些專項式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對專項進行研究挖掘的過程中培養出思維上的深刻性。
以理解權利義務為例,初中生對于權利和義務這兩個概念沒有清晰的認識,傳統的課堂老師會讓學生背義務有哪些,權利有哪些。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并不利于學生對這些重要概念的理解,學生沉浸在記筆記、背筆記的氛圍里會慢慢沒有思考的意識,而這些知識點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又比較重要。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前進行較為精細的預習,課堂上就可以以專項式分組答題得分的模式讓學生進入思考。題目可以是教師提前準備好的一些詞條,讓學生搶答哪些是義務、哪些是權利,說出答案后還要說出自己的理由,這樣就能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深刻思考,讓學生知其然的同時要知其所以然,這樣就能不斷培養學生思維上的深刻性。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為了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率,加強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至關重要。當前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不是簡單的思想品德課,也不是傳統初中課堂教學概念里的副課,而是可以培養學生良好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的重要課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上,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豐富多樣的課堂情境來激發學生思維的不同特性,讓學生在日常學習中慢慢形成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優秀的思維品質一旦養成,學生后期的學習就能更加高效輕松,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引導培養學生形成優良的思維品質,讓學生在具備優秀思維品質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地掌握好各個學科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