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軍
北京市陳經綸中學保利小學北校區
1.理論依據。國內外有關主題式教學的研究成果十分豐富,課堂教學活動結束后,學生還在繼續研究和探討上課的內容;教師不是強迫學生學習,而是學生渴望學習。
2.現實問題。通過聽幾個學區的信息技術課,雖然,新課程改革進入學校教育中,但信息技術學科教學領域中,一部分教師對教育價值的選擇還停留在知識上,有一些教師雖已關注到學生能力、智力和德育的發展,但大多都比較片面。在教學目標的制定上,只點明本節課所要掌握的重點知識與技能,而其他方面則用詞匯點播一下。在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認真負責的老師則嚴肅紀律,先使興高采烈的學生靜下心來,用個抽象問題將學生鎮住;接著詳細演示,讓學生按步驟跟著老師來練習,使學生不出錯,按時交上課堂實踐作業。而其它有關能力培養的價值觀則放在一旁。枯燥的教學使學生非常不滿,過多的任務使學生心理壓力增大。現實中的信息課與想象中的信息課差了有天壤之別。學生的一些拖沓、無興趣的表現使我感受到信息課忽視了本身的教育教學價值和魅力,使得一部分同學越來越遠離信息技術課。
1.信息技術生活化。(1)從生活中發現信息技術。如教學《下載信息》這一內容時,啟發同學回憶,科學課《動物怎樣吃食物》時,老師讓學生搜集動物吃食物的資料,同學們用了好多方法,如看雜志、買書、請教父母、網上查詢等,通過資料匯總時的對比,學生輕松的得到網上查閱資料的便捷。因特網包羅萬象,具有海量的信息。引導學生在網絡上查找,將會有哪些收獲?學生們頓時躍躍欲試,運用關鍵詞搜索,下載圖片和文字,保存網頁等多種操作都水到渠成的解決完成,學生始終興趣盎然。(2)借助生活經驗學習信息技術。如果利用學生周圍熟悉的事物打比方,學生就會有感性認識:家長來開家長會,根據你所在年級、班級、第幾小組很快就能找到你的座位。
硬盤容量很大,我們可以存放很多文件,為了以后方便查閱和管理,我們也需要一組一組分開保存。然后通過一張生活事物與信息概念的對照表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理清關系。我的電腦C、D、E盤;我的學校年級;這也是學生合理、規范運用計算機的訓練:(一般情況下,我們習慣C盤為系統盤、D盤用于程序安裝、E盤存儲個人資料。這樣避免系統恢復時,應用程序的重裝和防止個人數據的丟失。(3)把信息技術應用到生活中。信息技術在生活中已經有很多應用,在家時在電腦上播放影片、音樂;上交文件需要提交電子文檔;在學校還需要用Word制作電子文檔。所以信息技術的練習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學以致用。學生在聯系實際的驅動下,有更加主動學習的愿望,更有攻克技術難關的毅力。
2.學習活動興趣化。我們教學的對象是小學生,“以學生為本”告訴我們必須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年齡特點,注重挖掘和體現信息技術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合理安排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力。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為主,喜愛動畫、音樂、尤其是小游戲。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操作難度系數要小,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如打字練習可借用“金山打字通”中的“打地鼠”、“吃蘋果”游戲開始教學。比較用兩個手指與十個手指分工打字的利弊,明確指法的重要。
學生活潑喜動,好勝心強,愛表現自己。因此在教學中,因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比如在提高打字積極性時,采用練習與競賽相結合的方式,分階段開展競賽,或者玩“金山打字通”中的游戲,激勵學生不斷提高打字水平。
3.探索活動嘗試化。信息技術課中技術性操作很強,為此我努力為學生多提供嘗試操作的機會,讓學生經歷過程和體驗。強調學生主動學習。強調學生動手實踐。強調對學生的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學習素質的培養。提倡合作交流,彌補個人不足,共享學伴資源。學生的技能的形成與完成任務的策略,不只是依賴教師的講,而是在自我的探索和操作中獲得。信息課中有關操作技能學習的課占了很大比重,嘗試操作的學習模式有著廣泛應用的價值。這種模式在信息課的基本過程一般為:提出質疑嘗試操作小組交流總結方法遷移練習。如“段落的調整”中“段落的復制”這一部分內容,通過遷移“在畫圖軟件中復制對象”的方法,再出示教學目標“將第一段內容復制到文章末尾”,學生通過課堂嘗試練習(提醒操作錯誤要及時取消上一步操作),請同學逐步演示操作步驟,交流其操作技巧,請有錯誤的同學分析錯誤的原因。最后完成同類練習,優生熟練操作,學困生鞏固技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新知識的生成者;學生不只是形成操作技能,而是要去動手、動口、動腦、動耳,發展了各方面的能力。
4.主題化教學設計。非常有必要開展“主題作業”,讓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完成電子作品。
信息技術課中進行主題學習有以下幾個特點:主題性。主題要比較大,有探索的余地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去選擇小的專題開展研究。過程性。學生進行小專題學習,是一種研究性的學習,過程很重要。自主性。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形象性。主題作業的呈現主要通過實物或具體模型,內容結合學生生活中的事物。趣味性。學習過程是趣的。評價時不看重結果,注重學生體驗過程。
主題式單元教學設計,應依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序展開。一般過程為:讓學生知道主題,搜索相關信息,確定專題。小組合作交流創作技巧。個人獨立創作電子作品。師生評析作品。學生修改作品,上交作品。教師可用展覽作品、獎勵學具等方式激勵學生。如畫圖軟件的學習單元可設置三至四節綜合應用課。模仿較復雜的作品。以“我們的校園”為主題,創作畫圖作品。分兩節課完成。第一節課課前布置學生觀察校園,課中分小組討論交流:“在畫圖軟件中畫哪些景物比較好?畫這些景物要用哪些畫圖工具?這些景物怎樣組合在一起?”然后各自完成自己的作品,完成過程中可請求老師和同學的幫助。第二節課,繼續對作品進行加工修飾。老師組織學生賞析作品,從中選出幾幅優秀作品,分析其精彩之處;也可以指出某些作品的不足之處,提出修改意見。然后學生再一次修改作品,上交作品。
要讓信息技術學習更有實效性,我們就應更多的關注學生,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