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菊
(衡水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河北 衡水 053000)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其中尤其強調思想強農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 ~2022年)》 中明確規定:“持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升農民精神風貌,倡導科學文明生活,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從我國具體國情和各地實際情況看,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升鄉村民眾的文化素養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它不但能夠豐富農村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還有利于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達成鄉村社會的價值共識,進而推動鄉風文明進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文化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諸如農家書屋、文化廣場、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等基礎設施基本完善,但硬件建設水平的提升不能代表人的素質的提高,鄉村民眾文化素養的培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從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來考量,實現物質富裕后的農村民眾精神富足問題依然令人擔憂,一些地方因民眾文化素養相對低下致使封建迷信、盲目攀比、高價彩禮、扭曲的婚戀觀、虐待老人、欺詐鄉鄰等不良社會風氣不同程度的存在甚至是盛行。摒棄陋習,倡導新風,必須從根本上提升人的文化素養,使社會主義文化成為引領農村民眾健康文化生活的主導力量。新時代背景下,提升農村民眾文化素養,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思想的現代新型農民,應著重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靈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1]。新時代背景下,對農村民眾的思想引領,就是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調節農村民眾的價值認知,培育正確的價值觀。
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悟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價值觀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2]。目前,大多數農村以文字或圖畫上墻的形式,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民眾的日常生活,真正發揮其在社會風氣治理中的引領作用,還需要結合鄉村實際,在入心、入腦上下功夫。具體要做到:
第一,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營造良好的文化和鄉風建設環境。針對鄉村民眾文化生活與價值觀存在諸多不良問題的實際,地方政府和鄉村文化建設者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意識形態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將理論宣講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同鄉村民眾的日常生產、生活聯系起來,同人們最關心的提高家庭收入、子女上學、婚喪嫁娶、養老孝親等實際問題聯系起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提高民眾認同度和付諸行動的自覺性。
第二,建立一支懂理論、懂農村、懂農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講隊伍。現實生活中,不少鄉村文化理論宣傳隊伍存在諸如人員不能保證、宣傳動力缺乏、宣傳方式簡單生硬、內容單一等問題,導致鄉村民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不深不透。要改變這一狀況,需要建立一支既具備較高理論素養又了解農村實際、了解民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宣講隊伍。
第三,培養鄉村本土文化帶頭人,發揮新型農村知識精英和鄉賢的引領作用。目前,大部分地區留守農村的多是中老年、婦女和兒童群體,受文化基礎、興趣愛好、自覺性等因素的影響,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認知程度有限,參與村內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是很高。這種情況下,就需要農村知識精英和鄉賢文化帶頭人在普及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發揮榜樣和帶頭作用,影響和帶動村民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進而在鄉村確立正確的主流價值觀。
鄉村民眾受傳統社會意識影響至深,小農意識是制約民眾文化素養提高的重要因素。提高鄉村民眾文化素養,首要的問題是抓好農村教育,培育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新型農民。
第一,加強鄉村義務教育,確保少年兒童能夠接受系統優質的學校教育。鄉村民眾文化素養偏低,從根本上說是因為過去農村基礎教育的不完善和低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為提升農村義務教育水平,各級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對農村義務教育硬件設施建設加以完善,并出臺政策吸引和支持大學畢業生投身農村教育事業。但目前困擾農村教育發展的仍然是優秀師資缺乏。加強和提高鄉村義務教育質量和水平,使鄉村孩子能夠接受和城市孩子同樣的教育機會,仍然需要國家在政策上予以傾斜支持。尤其重要的是,要通過各種途徑充實農村教師隊伍,讓更多高素質的優秀教師安心扎根農村教育事業,這對于提高農村民眾文化素質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第二,加強科技文化教育,提升鄉村民眾的科學文化素養。要引導社會教育機構,特別是種植養殖、職業技能等貼合鄉村發展實際、符合民眾致富需求的教育機構下鄉進村;引導農業類大專院校、研究機構和相關專業技術與經營管理人才進村入戶。對鄉村民眾進行科學知識普及教育,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養,養成科學的生產生活方式;開展專業技術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培育有專業技術技能的新時代新型農民,引導他們走技能致富、產業致富的小康道路。
公共精神是指與公共事務公共利益相關的意識、理性、情感和行為傾向[3],是公民在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契約,也是有效參與政治生活的行為表現[4]。公德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公共參與意識、愛心和奉獻精神、民主平等精神以及獨立人格精神構成了公共精神的主要內容[5]。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理念的提出,公共精神成為現代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內容,是現代公民一種基本的素養。現實鄉村中,由于民眾公共精神的缺失,鄉村在人居環境、產業發展、鄉風文明、鄉村治理、公共資源的共享利用上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改善和提升鄉村民眾公共精神,使其自覺養成寬容、責任、正義、參與、奉獻等公共習慣,著重從三方面入手。
第一,通過國家制度,保障農村各項事務的公開、公正,保證民眾的參與權和知情權。民眾公共精神的養成既與民眾自發組織的生產生活與社會交往活動有關,更與國家意志、國家制度規范有著密切關系。從國家角度來說,為培育鄉村民眾的公共精神,需要在農村健全、完善農民經濟權利、自治權利等保障制度,擴大民主決策的途徑和渠道,實現村務公開、財務公開,保證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第二,發揮樣板引領效用,改善鄉風民風。農村黨支部和村委會要結合本地實際,大力培育和宣傳各類先進典型。如,通過文明家庭評選、孝老模范評選、最美鄉村醫生和鄉村教師評選等活動,抓住身邊的典型、模范,引導民眾學習模范、爭當先進,在學模范當先進的過程中激發民眾提升自身素質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覺養成規則意識、責任意識、奉獻意識,成為具有較高文化素養的現代新型農民。
第三,承精華、去糟粕,以優秀傳統文化育新時代鄉村民眾。鄉村民眾是一個受傳統文化影響較深的群體,培育他們的現代文化素養,既要使其摒棄傳統文化中的落后思想,更要引導他們繼承優秀傳統文化中有價值的思想。要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與“鄉村振興”的時代要求相結合,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講奉獻、講仁愛、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等思想的現實價值,引導民眾明辨是非觀念、凝聚公共精神,自覺培育符合時代特點和社會需求的公共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