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立雪 陳晨霞 王 浩 鄭 婷 馮麗美 姜云天(通化師范學院 吉林 通化 134002)
長白山區野生石竹(Dianthus chinensisL.)為石竹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長于山坡、林緣、林間草地及疏林下,其株型矮小,莖稈似竹,花色艷麗,花期長,耐寒、耐旱,可用于園林綠化。除此之外,石竹全草可入藥,其味苦、性寒,具有清熱利尿、破血通經的功效,主治急性泌尿系統感染、婦女經閉、濕疹等癥[1]。因此,該野生資源具有較高的觀賞和藥用價值。目前人們已對中國石竹[2~3]、常夏石竹[4]、美國石竹[5]等栽培品種的繁育及耐鹽性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本研究以長白山區野生石竹種子為材料,探究NaCl脅迫對石竹種子萌發的影響,以及水楊酸、甜菜堿、24-表油菜素內酯3 種外源物質對NaCl 脅迫下石竹種子萌發的調控效應,以期為鹽漬化環境下提高石竹成活率提供理論依據。
1.1 供試材料。野生石竹種子,2018年秋季采于白山市撫松縣漫江鎮。經吉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姜恩來教授鑒定為石竹科石竹(Dianthus chinensisL.)的成熟種子。
1.2 試驗方法。選取飽滿的石竹種子用0.05%的KMnO4溶液消毒10 min,蒸餾水沖洗數遍備用。將消毒后的種子分別經1.0 mmol/L 水楊酸(SA)、1.6 mmol/L 甜菜堿(GB)和4.0×10-4mmol/L 24-表油菜素內酯(EBR)浸種12 h,對照不進行浸種處理,所有處理分為2 組,每個處理3次重復。將浸種后的種子分別放入鋪有雙層濾紙的培養皿內(φ12cm),每皿種子30 粒,其中一組沿著培養皿內壁緩緩加入220 mmol/LNaCl 溶液15 ml,另一組加入等量蒸餾水(記為SA、GB、EBR處理);對照一組加入等量蒸餾水(記為CK),另一組加入對應濃度的NaCl 溶液(記為NaCl 處理),將所有處理后的種子置于恒溫培養箱內進行培養,箱內溫度設定為25 ℃。每隔24 h 觀察種子發芽情況,以胚根突破種皮開始記錄種子發芽數。第3 d 計算發芽勢,第7 d 結束發芽試驗,相關指標的計算公式如下:發芽率(%)=(萌發種子數/供試種子總數)×100%;發芽勢(%) = (第3 d 發芽種子數/ 供試種子總數) ×100%;發芽指數=∑Gt/Dt,Gt表示不同天數(t,d)的發芽種子數,Dt為相應的發芽天數;活力指數=發芽指數×苗鮮重。
1.3 數據處理。用Microsoft Excel 2019 和IBM SPSS Statistics 20.0 對數據進行整理及方差分析,以S-N-K法進行多重比較。

表1 外源物質對NaCl 脅迫下石竹種子萌發指標的影響
2.1 外源物質對NaCl 脅迫下石竹種子萌發指標的影響。由表1 可見,外源水楊酸(SA)、甜菜堿(GB)和24-表油菜素內酯(EBR)處理的石竹種子發芽率和發芽指數均高于對照(CK),分別較CK 增加20.01%、6.16%、9.24%和2.25%、4.13%、31.79%,且SA 處理的發芽率和EBR 處理的發芽指數與CK 差異顯著(P<0.05),而GB 處理的發芽勢和活力指數則較CK 下降9.53%和1.96%,SA 和EBR 處理的發芽勢和活力指數分別較CK 增加0.00%、4.76%和25.49%、96.08%,且EBR 處理的活力指數與CK 達到差異顯著水平(P<0.05),說明3 種外源物對石竹種子萌發均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當石竹種子處于220 mmol/L NaCl 脅迫條件下,石竹種子的發芽率、發芽勢、發芽指數和活力指數均低于對照(CK),且發芽率與CK 并無顯著差異(P>0.05),僅下降9.22%,而其他3 個指標均與CK 差異顯著(P<0.05),說明NaCl 脅迫抑制了石竹種子萌發,影響了種子的出苗整齊度。石竹種子經3 種外源物質浸種預處理后,NaCl+EBR 處理的發芽率、發芽勢、發芽指數和活力指數均高于NaCl處理,分別較NaCl 處理增加6.77%、57.18%、9.06%和56.25%,但4 項萌發指標均低于CK,而NaCl+GB處理的4 項萌發指標則分別較NaCl 處理下降52.55%、14.27%、51.92%和6.25%;NaCl+GB 處理的發芽勢和活力指數分別較NaCl 處理增加23.83%和6.25%,而發芽率和發芽指數則顯著低于NaCl 處理。

表2 各指標的隸屬函數值及綜合排序
2.2 外源物質對NaCl 脅迫的緩解效果綜合評價。為了進一步明確SA、GB 和EBR 對NaCl 脅迫下石竹種子萌發的調控效應,采用隸屬函數法,對各處理的萌發指標進行綜合評價,結果如表2 所示,EBR 的隸屬函數平均值最大,其次為SA,而GB 的隸屬函數平均值略低于CK;在220 mmol/L NaCl 處理下,NaCl + EBR 處理的隸屬函數平均值大于NaCl 處理,而NaCl + SA 和NaCl + GB 處理的隸屬函數平均值則均小于NaCl 處理,說明4.0 ×10-4mmol/L EBR對NaCl 脅迫下石竹種子萌發的調控效果最優,有效緩解了鹽脅迫對石竹種子萌發的抑制作用,而SA 和GB 對鹽脅迫并無緩解作用,反而加重了鹽脅迫對種子萌發的傷害。
適宜濃度的鹽溶液會促進種子萌發[6],而一旦鹽分含量過高則會導致種子萌發率下降[7],最終影響出苗整齊度以及種苗成活率。添加適量水楊酸(salicylic acid,SA)[8~9]、甜菜堿(glycine betaine,GB)[10]等外源物質不僅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而且能夠促進鹽脅迫下植物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對鹽害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本研究結果表明,220 mmol/LNaCl 處理顯著抑制了石竹種子萌發,而4.0 ×10-4mmol/L 外源24-表油菜素內酯有效緩解了NaCl 脅迫對石竹種子萌發的抑制作用,其種子的發芽率、發芽勢、發芽指數和活力指數明顯提高,這與燕麥(Avena sativa)[11]上的研究結果相似;1.0 mmol/L 水楊酸能夠提高NaCl 處理下石竹種子的發芽勢和活力指數,而對NaCl 處理下發芽率和發芽指數則具有抑制作用,這與蔣小滿等[12]研究結果類似,水楊酸對鹽脅迫下三角濱藜(Atriplex triangularis)種子的萌發率并無提高,反而加劇了鹽脅迫的抑制作用;但是1.6 mmol / L 外源甜菜堿則對NaCl 脅迫下石竹種子萌發指標呈現出“抑制作用”,對NaCl 脅迫并無緩解作用。因此,在實際生產中,可選擇適宜的外源物質來進行浸種預處理,以緩解鹽脅迫對石竹種子萌發帶來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