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英 李 霞 劉曉杰 劉美玲 黃陽陽
(1 廊坊市農林科學院 河北 廊坊 065000; 2 廊坊市第三人民醫院 河北 廊坊 065000)
中草藥以野生天然藥效最佳,隨著野生資源的采挖枯竭,藥用植物人工種植的面積越來越大,并逐漸成為中藥材的主要來源。我國藥用植物栽培歷史悠久,但較多采用了引種繁育方式。引種栽培由于生境改變,病蟲害發生嚴重,直接影響藥材的產量和品質。此外,中藥材生產的科技水平低,目前藥材種植多為家庭種植模式,從選取品種、管理到初加工等均缺乏系統指導。集約化種植還造成了耕地質量下降及嚴重的連作障礙。種植模式單一,病、蟲、草害過于依賴化學藥劑,農藥殘留普遍,化肥偏施濫施,部分藥材甚至因為生長素濫用導致藥效降低。中藥材質量差,抽檢樣品重金屬和農藥殘留嚴重成為突出問題。隨著國際舞臺綠色認證制度的盛行,我國產品屢屢觸礁北美、歐洲及東南亞限量指標。
生態農業是當今國際上公認的最先進的農業模式,具有整體性、多樣性、高效性、優質性和可持續性的特點。中藥材作為治病救人的藥品,首先應當注重的是質量,其次才是產量。中藥材的活性藥效成分多少決定了中藥材的品質優劣。有研究發現大多數藥用植物在受到干旱、缺少養分等環境脅迫,或遭受病原微生物侵害或昆蟲、動物啃咬后,會大量產生并積累次生代謝產物,以增加自身的抗逆性。由此可知,保持植物多樣性和昆蟲多樣性的生態栽培模式,不僅符合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的要求,還可提升中藥材品質。
我國中藥材與農作物或林木的間套作栽培理論與探索在2000年以后得到實踐和發展,如黃連玉米、天冬玉米間套作,以及毛白楊林下種植桔梗和天南星。但真正的“仿生種植”“擬境栽培”“逆境栽培”等生態栽培理論,在我國也是近幾年才提出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黃璐琦在2018年的世界中醫藥健康論壇中提出打造中藥生態農業,建議采用“擬境栽培”“人種天養”的生態種植形式,采取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經濟,不向農田搶地,不與草蟲為敵。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河北農業大學、河北中醫學院等組成的專家組在石家莊市井陘縣蒼巖山進行了連翹生態種植的研究,探索實現了“三不”模式:全生育期不打農藥、不施用化學肥料、充分利用自然降雨不澆水。
藥用植物生態栽培的理念正逐漸得到業界人士的認可和研究實踐。浙江理工大學開展了黃精、三葉青、三七、鐵皮石斛等仿生種植的原理及生產實踐研究。中國農業科學院探索了人參林下和非林地生態護育和種植模式。此外,中國中醫科學院、湖北中醫藥大學、甘肅中醫藥大學、貴州中醫藥大學、昆明理工大學、四川省中醫藥科學院、西南民族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科研院所,對菊花、當歸、天麻、川芎、蒼術、秦艽、羅漢果、太子參、西洋參等中藥材也開展了生態種植研究和實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健康中國戰略”,強調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指出應“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實施食品安全戰略、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世界衛生組織也認識到傳統中藥的重要性,贊同在衛生保健計劃中增加中草藥,并制定了發展戰略、方針和標準。要保障我國中醫藥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必須大力倡導綠色、生態發展理念,推動中藥材由量向質轉變,實現中藥資源生態發展和可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