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虹辰
玉雕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在新石器時代,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有用玉的歷史。經過歷史進程中大浪淘沙的競爭與淘汰,大多數地方在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之前就逐漸放棄了對玉雕工藝的傳承以及審美追求,而獨有中華民族的玉雕工藝幸存下來并且發揚光大,從而使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含蓄之美通過玉雕這個載體得以表現。與此同時,傳統玉雕中對體塊、線、面的獨特表現,使其具有獨特性,形成了玉雕獨有的表現語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東西方文化在此大背景下不斷融合,使中國傳統的思想理念和現代文明發生碰撞。高速發展的商業環境與市場資本為玉雕行業帶來前所未有的驅動力的同時,也給玉雕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如何將精湛扎實的傳統技法融入新的思維構想就顯得尤為重要。
要做好玉雕的傳承與創新,首先要做好傳承。傳統而底蘊深厚的玉文化給當代玉雕藝術創作提供了可供借鑒的觀念與素材。在中國古代各類人物設計與造型中,人物的設計比例——立七坐五盤三半,符合中國對人物造型的傳統審美視角和觀念,是古代藝術家從自身的摸索和創作中總結出的經驗。例如,2018年“玉龍獎”金獎作品《水晶——地藏王》,是以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地藏王為題材,通過圓雕、浮雕等多種工藝的綜合運用,反映了菩薩手持錫杖、圓缽的寧靜莊嚴形象,充滿了濃重的神秘色彩,這件作品是對傳統題材和表現手法的傳承。結合本人自身創作作品來說,2019年“玉龍杯”銅獎作品《觀自在》,從自身的設計理念來說,筆者以觀音作為作品主線,選擇阿拉善玉作為原料,原料為暖白色,深度切合觀音造像的表達形式。利用圓雕的傳統玉雕技法將觀音的整體形象表達出來,寓情于石,這是在深入學習玉雕技藝的基礎上將作品進行完整表達的典型之例。
以下為此作品的制作流程展示:
1.為原石整形,根據原料的整體形狀、石質特點進行擬畫。原石砍坯、定位。(圖1)
2.調整動態,勾畫細節,繼續打坯。粗坯完成后,觀察整體造像效果、動態,根據效果進行調整。(圖2)
3.細化造像效果,逐一完善各個細節:由面開始進行調整,以肩、頸、胸、臂、腿為順序進行調整細化。(圖3)
4.調整面部神態、衣袍動態以及整體畫面感。作品雕刻完成,打磨拋光,最終定型。(圖4)
5.制作底座,作品完成。(圖5)
在傳承傳統設計理念的同時,還應該結合當代文化的變遷和融合,加入新的思維和設計構想,做好創新,賦予玉雕作品新的時代感與活力。
1.要堅持自己形成的藝術理念。藝術理念在自身不斷探索和積累的過程中形成,與文化底蘊和藝術積累是分不開的。要做到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理念,就要不斷觀察與學習,吸收中外各種各樣的文化表達形式所表達出的帶有文化符號的思想意識,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審美角度和藝術理念。
2.在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理念的基礎上探索內容與形式的創新。玉雕是一門生活的藝術,因此從創作上要反映生活,在作品中體現生活百態是一件玉雕作品的關鍵所在,并在賦予作品豐富的內容與寓意的同時,注重作品的外化形式。玉雕作為中國傳統藝術流傳至今,有其特有的藝術手法和表達形式。因此,筆者認為,在題材設計的過程中,要遵循其形成的特有的規律與手法,在賦予作品豐富內容的同時,還要注重作品的外在體現,克服設計上的盲目跟風與模仿,也杜絕設計上無根基的拓展創新,真正做到以傳統為主線的創新表達。
3.玉雕創新的關鍵在于思想意識上的創新。筆者認為,每一件藝術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靈魂,因此,思想意識上的創新才是以傳統為主線進行作品創新的突破點。要做到思想意識上的創新,就要深層次地挖掘前人在創作作品時是如何結合當時的文化環境背景而運用于自身的作品創作,挖掘其融合方法與內涵,結合自身所處文化背景,貫穿作品的創作理念,賦予作品新的思想表達方式和形式。另外,趣味性的外化是玉雕作品藝術氣息的表現,是作品的各個方面,包括作品的構圖、造型、線條以及作品的背景、相關的故事等內涵方面相融合之后的藝術產物,是能引發消費者共鳴以及吸引市場關注度的關鍵所在。所以,筆者認為,雕刻設計師應當在思想意識的注入以及趣味性的表達上多花心思,挑選適合自己作品核心的原石材料,在繼承傳統技法和理念的基礎上結合獨特的創意與設計,給作品注入新鮮的血液。
4.將玉雕作為載體表達新時代的文化精神。玉雕設計師在創作的過程中是將自己的生命融入石頭中,以此賦予石頭新的生命。基于這種認識,玉雕題材可以拓展到各個藝術領域,力求將材料的特質與題材完美地結合起來,在遵循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大膽嘗試,使其成為純粹的藝術創作。
玉雕是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強有力的見證,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輝煌。在這個時代,手工藝解決的已經不是物質層面的實用追求,更多的是心靈上的慰藉,與人類的精神需求息息相關。筆者認為,作為新時代的玉雕設計師與制作者,要不斷深入吸取與研究中外各個門類藝術形式的精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真正創作出體現當下時代特征的優秀作品。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