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徐莉莉,張志群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浙江 杭州 310006)
B群鏈球菌感染一般存在于人體的直腸或者陰道,也稱為無乳鏈球菌,作為條件致病菌的一種,B群鏈球菌感染能夠導致新生兒發生腦膜炎、細菌性敗血癥等,是導致新生兒預后差、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1-2]。臨床研究數據顯示發達國家中B群鏈球菌是圍生期母嬰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嚴重影響產婦及其新生兒的預后結局[3-4]。有學者認為制定初產婦妊娠期B群鏈球菌感染預防性篩查和對應的治療措施后新生兒早發型B群鏈球菌感染率顯著降低,但是晚發型B群鏈球菌感染率下降不明顯[5-6]。B群鏈球菌敗血癥以及腦膜炎新生兒致殘率及死亡率較高,且臨床癥狀缺乏特點,發病后病情進展迅速[7-10],因此尋求晚發型B群鏈球菌感染的預防性篩查及治療措施、進行臨床特征分析對提高B群鏈球菌感染患兒預后質量、改善生存狀況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國內外關于B群鏈球菌感染新生兒的研究報道較少且討論不夠深入,本次研究進一步探討B群鏈球菌感染對新生兒生存狀況的影響,為改善新生兒臨床結局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9年12月于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治療的146例B群鏈球菌感染新生兒的臨床資料,按照患兒1年預后分為生存組102例和死亡組44例。一般資料:男童89例,女童57例;胎齡35~40w,平均胎齡(37.69±3.16)w;足月兒98例,早產兒48例;出生體重1.21~4.36kg,平均出生體重(2.83±0.47)kg。納入標準:①不同部位同時檢測兩份標本均出現同一致病菌;②患兒臨床資料完整,住院時間7d以上;③患兒無菌體腔內或者血培養均呈陽性。排除標準:①患兒有肝臟功能損傷或者先天性心臟疾病;②患兒近期使用過抗生素治療;③患兒合并除B群鏈球菌感染的其他病原菌感染。本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符合相關倫理要求。所有研究對象的監護人均知情同意自愿參與研究。
1.2.1治療方法
所有新生兒均根據流行病學特點以及耐藥性分析結果選擇耐藥性較低的抗菌藥物進行治療,本次研究選擇青霉素G(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生產)作為治療首選藥物,治療時間為7~14d。確診為腦膜炎的患兒則采用大劑量青霉素G聯合美羅培南(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治療,治療時間為14~21d。采用梅里埃血培養法(法國梅里埃生物公司)及其配套試劑盒對新生兒樣本進行細菌培養,操作過程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2.2觀察指標
采用電話隨訪結合復診的方式對患兒臨床結局進行統計,隨訪時間為1年。①患兒臨床資料:新生兒出生第2天收集臨床資料并上傳至醫院病歷管理系統,包括性別、胎齡、出生體重、是否早產、分娩方式(剖宮產、陰道分娩)、發病類型(早發型、晚發型),對比兩組患兒臨床資料特征;②腦脊液化驗指標:統計兩組患者腦膜炎發病率,患兒確診為腦膜炎后行腰椎穿刺進行腦脊液細菌培養,檢測指標包括糖、蛋白、白細胞、氯化物;③其他實驗室指標:于患兒出生24h內抽取5mL靜脈血液檢測血常規、心肌酶等實驗室指標,進行血細菌培養。

死亡組平均胎齡顯著低于生存組,死亡組早產兒占比顯著高于生存組,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t/χ2值分別為2.214、5.116,均P<0.05);兩組患兒性別、出生體重、分娩方式、發病類型差別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新生兒一般臨床資料對比
本次研究死亡組共發現31例腦膜炎,發病率為70.45%,生存組共發現34例腦膜炎,發病率為33.33%;死亡組蛋白、白細胞計數顯著高于生存組,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2.288、2.547,均P<0.05);兩組患兒糖、氯化物差別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腦脊液化驗指標水平對比
死亡組C反應蛋白指標水平顯著高于生存組,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t=2.462,P<0.05);兩組患兒血小板、總蛋白、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尿素、肌酐水平比較差別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新生兒其他實驗室指標水平對比
可能導致B群鏈球菌感染新生兒死亡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結果顯示,胎齡是影響B群鏈球菌感染后新生兒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OR值及95%CI為3.012(1.203~7.541),P<0.05,見表4。

表4 可能導致B群鏈球菌感染新生兒死亡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B群鏈球菌是一種革蘭陽性菌,不同的血清分型毒性不同,其中Ⅲ型對機體的毒力最大,且能夠分泌多種溶組織酶、外毒素,致使機體出現劇烈的炎癥反應引起嚴重感染[11-12]。B群鏈球菌一般位于機體生殖道或者消化道,健康機體中B群鏈球菌不會導致機體發生感染,當機體免疫功能下降,B群鏈球菌定植率高于正常健康機體時則會發生感染[13]。臨床研究數據顯示B群鏈球菌感染產婦會導致胎兒發生早產、胎膜早破、胎兒發育不良等情況,且B群鏈球菌由于具有垂直傳播性,因此已經成為導致新生兒死亡的重要感染性疾病之一[14]。B群鏈球菌感染新生兒容易發生腦膜炎以及敗血癥[15],因此對新生兒進行B群鏈球菌感染篩查以及預防性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國內外臨床研究主要探討B群鏈球菌感染對不同抗生素耐藥性以及預防性治療措施的臨床效果對比,關于B群鏈球菌感染新生兒生存狀況的研究較少[16-17]。本次研究探討B群鏈球菌感染對新生兒生存狀況的影響,并為提高B群鏈球菌感染新生兒生存率提供科學依據。
本次研究中死亡組平均胎齡顯著低于生存組,死亡組早產兒占比顯著高于生存組早產兒占比,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兒性別、出生體重、分娩方式、發病類型數據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提示B群鏈球菌感染早產兒抵抗力較差,且發生感染后可能病情較為嚴重,導致患兒死亡風險上升[18-20]。本次研究死亡組共發現31例腦膜炎,發病率為70.45%,生存組共發現34例腦膜炎,發病率為33.33%;死亡組蛋白、白細胞計數顯著明顯高于生存組,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兒糖、氯化物比較差別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可能原因是B群鏈球菌感染患兒容易引發腦膜炎,發生腦膜炎后機體炎癥反應較為劇烈,并導致腦脊液成分以及水平發生較大差異[21-22]。死亡組C反應蛋白指標水平顯著高于生存組C反應蛋白指標水平,數據比較差別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兒血小板、總蛋白、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尿素、肌酐指標水平對比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胎齡是導致B群鏈球菌感染新生兒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可能原因是早產兒由于胎齡較短,出生體質量較輕,身體各項器官發育較為不完善[23],且早產兒免疫功能較差,發生B群鏈球菌感染后免疫能力進一步下降,導致患兒病情進一步加重[24-25],最終影響患兒的生存狀況。
綜上所述,腦脊液蛋白及白細胞水平能夠作為新生兒生存狀況的預測輔助指標,B群鏈球菌感染患兒胎齡是影響其生存狀況的獨立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