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開放大學 廣州分部財經學院,廣東 廣州 510260)
以往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和研究都是大多來自于因果關系的分析、實證研究,尋求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和相關度,根據辯證法哲學對于事物發展變化的分析認為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原因,而且原因又可以分為內因和外因。屬于因果律的分析范疇,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充分量化,也比較能讓人理解和接受,缺點在于影響事物發展變化的因素比較多,其影響權重難于確定。也無法更為細致的預見事物的變化運動軌跡。筆者在長期的工作生活和金融交易研究中發現:影響事物發展變化的除了因果關系外,還有一種是因果關系難于解釋但客觀存在的,那就是事物變化的節奏、波動性,筆者把它命名為同步映射關系。它是非因果性的,更重要的是筆者發現這種波動和變化節奏并非雜亂無章、隨機漫步。而是有規律的、可以研究的。我把它稱為同步映射效應。經過觀察研究,筆者提出同步映射理論,希望能為人類的哲學研究添磚加瓦。
同步映射理論的觀點是:影響事物運動發展變化除了有事物間的因果關系,還有同步映射關系。
金融市場是人類哲學的最佳實驗場所。在實際交易中人們對于股市、期貨、期權及其他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喜歡用基本面、技術面、消息面、資金面等因果關系的分析,來為其投資決策提供依據,這么樣做也無可厚非,確實也有其道理。但大家忽略了一些問題,你所接收到的關于基本面、資金面、政策面的消息是否已經在價格中體現了?而影響金融品未來價格波動是預期和波動的節奏,而預期及其波動的節奏恰恰是投資者所很難把握到的信息。大家有沒有想到:為什么價格在九點半到十點還是漲的,過了十點后就開始逐漸下跌發展到猛跌呢?難道在十點鐘的時候突然就有什么利空消息嗎?實際沒有。所有關于這個金融品的基本面、政策面、消息面等相關影響因素沒有變化。那肯定是其他因素導致其發生這種變化的。這就是我們所主張的同步映射理論在金融領域里面的體現。為了研究這種現象,我們從宏觀中長期波動和微觀日內超短線波動兩個視角來研究這個問題。宏觀的視角我們選取太陽黑子變動與世界主要股市波動來驗證,微觀上我們選取大宗商品期貨、股指期貨的日內波動來作驗證。
所謂太陽黑子,乃指太陽光球層上發生的一種活動,一般認為太陽黑子實際上是太陽表面一種熾熱氣體的巨大漩渦,溫度約攝氏4 000~5 000 度,低于太陽表面溫度,因此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點。太陽黑子的變化大概有個十年的周期,筆者發現它與人類的經濟與投機事件具有同步映射關系。圖1 是太陽黑子從1700—2020 年的表現。

圖1 太陽黑子數量變化圖(1700—2020 年)
人類的各類投資投機事件隨著太陽黑子的波峰和波谷起起落落,如1720 年的英國南海公司泡沫事件,正好處于太陽黑子的波峰。
1928 年太陽黑子數處于十年巔峰,次年即1929年美國股市見頂并發生股災,全球開始出現經濟大蕭條,到1933 年黑子數跌入谷底,經濟才逐漸走出危機。
1937 年太陽黑子數再次處于十年之波峰,美股在1937 年3 月見頂。
1968 年太陽黑子高峰,美股在年底見頂,一路跌至1970 年5 月。
1989 年太陽黑子高峰,日股見頂,引發崩盤,美股見頂,小幅跌至1991 年。
2000 年太陽黑子高峰,股市見頂互聯網股票泡沫開始破滅,中國股市于第二年見頂2 245 點(上證指數)。
2008 年太陽黑子在年底見波谷,年底全球各大股市紛紛筑底成功,至今都未打破該底部。
2015 年年中太陽黑子高峰,全球股市紛紛見頂并引發大大小小的股災。
中國股市的歷史數據雖然時間不長,但也反映了同樣規律。1996 年太陽黑子處于波谷,上證指數年初見到低點512 點;1999 年6 月黑子處于峰值,上證指數見到高點1 756 點;1999 年12 月太陽黑子處于波谷,上證見低點1 343 點;2001 年6 月太陽黑子處于爆發峰值,上證指數見到重要高點2 245點;2005 年的9 月,太陽上出現了猛烈的耀斑爆發,出現了太陽風暴,始于998 點的牛市也從2005 年下半年開始到2007 年底方結束。2008 年太陽黑子全年處于波谷,無黑子竟然有266 天,全球股市(包括中國股市)和大宗商品均處于歷史上罕見的大熊市,上證指數直10 月28 才見到重要底部1 664 點。2015 年6 月至2016 年初太陽黑子的三波大波動,也引發了中國股市的三波股災。
從以上資料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太陽黑子與人類經濟活動、投資行為的同步映射關系:
太陽黑子(峰值)——經濟繁榮頂點、股市頂點(峰值);
太陽黑子(谷底)——經濟蕭條低點、股市低點(谷底)。
目前人們對期貨日內波動的看法,對于大宗商品期貨和股指期貨的日內價格波動,傳統的觀點大多認為是一種日內雜波,隨機性比較強,缺乏規律性,日內價格波動服從中長期趨勢,所以研究日內波動意義不大,研究中長期價格波動才有價值,能為實際交易或者交易策略提供參考和建議。比如著名的道氏理論就把股市和期貨的價格運動分為主要運動、次級運動和日間波動,但認為日內波動只有形成具有預測特征的特別形態時才有判斷價值,日內如果形成窄幅震蕩時則有很強的判斷作用,漢密爾頓多次強調,股票或者期貨的日內運動是沒有規律的。但筆者在多年的交易活動和市場觀察研究中卻發現,期貨的日內波動也是有規律的,可以進行研究。從而為交易和價格發現提供有價值的信息和預判,也能驗證我們關于同步映射的觀點。
為了探討期貨日內波動的規律性,我們隨機選取了2018 年7 月6 日作為觀察日,分別觀察中國四種相關性比較弱的商品期貨,分別是上海期貨交易所的滬鎳1 809 主力合約,大連商品期貨交易所的焦炭1 809 主力合約,還有鄭州商品期貨交易所的鄭棉1 901 主力合約,還有中金所的股指期貨滬深300 主力合約IF1 807,各自走勢如圖2、圖3、圖4、圖5 所示。
比較這幾個合約在這一天的表現,可以發現它們在早上向上脈沖之后都往下跌,在中午10 點到11 點之間止跌,然后展開一波動力比較強的向上拉升,在下午兩點鐘左右開始回落。為了更好的研究這種現象,我引進了一個參數6,即可以把白天的交易時段6 等分,股指期貨是每四十分鐘一個區間,大宗商品期貨是三十七點五分一個區間,這樣觀察變化節奏更明顯。我們可以發現這幾個合約是有不同的基本面,供求關系也不同,庫存不同,但在同一天里卻又相同的或者近似的漲跌節奏和走勢形態。夜盤由于各大商品期貨的交易時間不同有的兩個鐘,有的四個鐘,還有的是兩個半鐘,所以不具備可比性。

圖2 滬鎳1809(20180706)

圖3 焦炭1809(20180706)

圖4 鄭棉1901(20180706)

圖5 IF1807(20180706)
再看看美國芝加哥商品期貨市場的表現,分別抽取同一天的美豆,美玉米,美麥如圖6、圖7、圖8所示。

圖6 美玉米1903(20180706)

圖7 美豆1901(20180706)

圖8 美麥1903(20180706)
我們再把目光移向倫敦金屬交易所,這一次我們考察2018 年7 月19 日這一天的價格表現,這一次我們分別抽取倫鎳,倫銅,倫鋁作為觀察樣本。其走勢圖如圖9、圖10、圖11 所示。
從以上不同市場的走勢圖,我們可以看出不同地方不同時間開盤的品種走勢各異,但同一交易地點同一開盤時間的品種在走勢形態和節奏上類似甚至是相同。根據地理知識,上海、大連、鄭州在時區上同屬東八區,芝加哥在時區上屬于西六區,而倫敦剛好在零時區。它們分屬于不同的時空環境。于是我們可以大膽作出假設:相同時空環境的期貨品種在走勢形態和漲跌節奏上是類似的。我們把它稱為同步映射。即同一時間起點的事物運動軌跡具有相似性,不同系統的關鍵信息具有同步性,這里的關鍵信息指的是峰值與波谷的信息。

圖9 倫鎳1901(20180719)

圖10 倫銅1903(20180719)

圖11 倫鋁1903(20180719)
為了繼續驗證我們的這個假設,我們選取世界最重要、交易規模最大的幾個市場作為我們抽樣分析的對象,分別是倫敦金屬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還有中國國內的上海期貨交易所、大連商品交易所、鄭州商品交易所。這樣來保證抽取樣品的普遍性、客觀性、隨機性。我們首先抽取上海期貨的鎳、大商所的焦炭、鄭州期貨交易所的棉花來作比較,為了避免偶然性和巧合,我們隨機抽取50 個時間樣本來看看以上品種是否具有同步映射現象?抽取方法為每周抽一天,時間從2016 年3 月2 日(這個日子也是隨機定的)抽起,連續抽50 周,第一周抽取星期一,第二周抽取星期二,第三周抽取星期三,第四周抽取星期四,第五周抽取星期五,第六周抽取星期一,如此循環抽取,逢節假日休市抽取前一天或者后一天的圖形數據,抽取樣本詳見附件。滬鎳與鄭州棉花進行比較,有41 天圖形是比較類似,包括漲跌節奏,有5 天有些差別,有4 天差別較大。滬鎳與大商所的焦炭比較,有43 天走勢和節奏都很類似,有4 天有些差別,有三天差別較大。可以得出抽樣結果,它們三者的走勢有百分之82%嚴格意義的相似,有90%寬松意義的相似。
關于倫敦金屬交易所,我們抽取倫銅和倫鎳做比較,抽取方法改為觀察日最靠近的五十個時間樣本(交易日)連續取樣,抽取時間從2018 年5 月10日至2018 年7 月19 日。對比結果50 個樣本里有4個不太類似,其他46 個樣本相似度較高,相似的比率為92%。關于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我們抽取了美豆和美玉米來做比較,同樣抽取的時間段為觀察日前五十個時間樣本(交易日),我們通過對比,可以發現有五根日K 線形態不太一樣,其他形態和節奏都很類似,相似的比例為90%。
以上抽樣來自于世界最主要的幾大商品期貨交易所,不同地方,不同類型產品(有農產品、金屬、礦產),但都同樣驗證了我們的觀點:相同時空環境的期貨品種在走勢形態和漲跌節奏是類似的,為了表達更嚴謹,我們表述為:相同時空環境不同的期貨品種大多數時候在日內走勢形態和漲跌節奏是類似的。當然我們也不排除有小概率情況存在使得彼此走勢差別較大,有小概率情況存在反映了事物的運動發展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個性的一面,因為各自有自身的基本面,供求關系、庫存變化,天氣氣候條件變化、收儲政策變化等等,如此這般才使得我們的金融世界也是豐富多彩的,即可以抽象同步映射的一面,有規律的波動,同時又表現出每個不同品種復雜的個性。不否認有小概率情況存在,它們的走勢差別較大。
縱觀人類有史以來對期貨價格波動的研究,我們會發現主要是基于一種因果關系的哲學,尤其是基本分析,認為價格波動的背后是供求關系、庫存變化或者其他相關因素的變動,技術分析根據歷史會重演的假設分析點位認為價格的變動在于多空力量強弱對比,而且于圖表中位置顯現出來,所以也可以認為是另一種因果關系的表現。其實客觀世界還有一種現象同樣值得我們重視,那就是同步映射現象。它影響著金融品價格波動的形態與節奏。
心理學上的同步映射是個很有趣的神秘現象,例如:你正在想自己的女朋友,女朋友就來了;或者就打來電話了。中國有句老話是:“說曹操,曹操到?!闭f的就是同一道理,當我們再想某個人,或者討論某個人,突然某個人出現了,或者來電了。1930年瑞士心理學家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首先使用“共時性(Synchronicity)”一詞來對這些超自然的現象進行描述[1]。促使他對這些現象進行關注的原因是因為榮格發現在其一生中發生相當多“有意義的巧合”事件。如果只用巧合來解釋這種現象明顯缺乏說服力,因為太多的巧合。很明顯的背后有某種規律在支配著,榮格憑其敏銳的觀察力和思考力提出了共時性概念來描述這種心理狀態與客觀事件間的非因果關系。他曾寫道:“眾多事情難以預料地湊合在一起,使得視概率為一決定性的因素之觀點,很難成立?!?/p>
榮格發現,一個共時性事件的發生,伴隨著一種情緒狀態,這種狀態受到一種根生蒂固的(原型的)能量的驅動,從而將共時性和原型的無意識關聯在一起[2]。
榮格認為的共時性事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心理活動與外部事件同時發生的。一種是心境活動已經發生,可對應的外部事件是延后了一段時間巧妙的吻合了心境事件。
按照筆者的觀點。還是屬于同步映射關系。當我們說曹操時,心里念叨曹操的意愿很強烈!內心系統指向曹操這一關鍵信息,外部狀態的曹操信息會同步映射!這個時候曹操出現了。
內心系統——關鍵信息——曹操——峰值
外部系統——關鍵信息——曹操——峰值
所以中國古人經常講“天人合一”的理念,其道理在于人體的內心系統與外部系統同步映射的原因,當然在我們心煩意亂的時候我們的內心系統會有很多噪音,顯得雜亂,所以需要入定,心無雜念之時,我們的內心系統在沒有噪音干擾之下會與外部系統完全同步,這時我們就能感受到與外部時空一致的波動與節奏。
19 世紀末,人們發現舊有的經典理論無法解釋微觀系統,于是經由物理學家的努力,在20 世紀初創立量子力學,解釋了這些現象。量子力學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物質結構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除了廣義相對論描寫的引力以外,迄今所有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學的框架內描述(量子場論)。
關于量子力學的介紹,由于筆者不是物理專業我們不詳細展開,我們就直接討論量子糾纏現象。
在量子力學里,當幾個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由于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已綜合成為整體性質,無法單獨描述各個粒子的性質,只能描述整體系統的性質,則稱這現象為量子纏結或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量子糾纏是一種純粹發生于量子系統的現象;在經典力學里,找不到類似的現象[3]。
物理學家薛定諤曾用德文寫了一封信給愛因斯坦,在這封信里,他最先使用了術語Verschr?nkung(他自己將之翻譯為“糾纏”),這是為了要形容在EPR 思想實驗里,兩個暫時耦合的粒子,不再耦合之后彼此之間仍舊維持的關聯。不久之后,薛定諤發表了一篇重要論文,對于“量子糾纏”這術語給予定義。
薛定諤和愛因斯坦爭論的中心是量子力學的一個方面,叫做:量子糾纏。這種糾纏是一種有兩個粒子的關系,當兩個粒子同時被創造出來時,它們的許多性質就永遠聯系在一起,不管它們在哪里。
讓我們把硬幣做同樣的類比,這一次我們將使用兩個硬幣,當我們停止一個正在旋轉的貨幣時,這個貨幣表現為正面,因為硬幣通過糾纏連接,第二個硬幣將自動變成于第一個貨幣相反的狀態。這就好像硬幣通過空間和時間秘密地交流,不管它們有多遠,這個動作是瞬間發生的,也就是說,超過了光速,這被稱為EPR 悖論,與相對論相悖。愛因斯坦稱這是“遠距離的幽靈行為”,并聲稱這是哥本哈根解釋的一個錯誤。
我們也可以這樣操作,把其中一顆量子運行到太陽邊緣,另一顆運行到遙遠的海王星邊,它們仍然會保持關聯性。會保持變動的一致性,完全相同或者完全相反。這種想象引起人們鬼魅似的超距作用的猜想,仿佛彼此之間有超光速之秘密通訊,與狹義相對論中所謂的定域性原理相違背。
其實愛因斯坦無法完美解釋的量子糾纏現象在我們同步映射理論里能得到較好的解釋:即同源的量子之間是同步映射關系。
不可否認,我們過去的世界觀是因果論的,即認為事物發展變化的都是有原因驅動的,按照辯證法的理論,這種原因又可以分為內因和外因,內因是事物變化的內在矛盾,外因是事物變化的外在條件與誘因。按照我們的同步映射理論,這種因果論的世界觀忽視了一種非因果的事物變動節奏,它與某種時空同步,一樣的變化節奏。而且這種同步效應既有短周期的同步,又有長周期的同步效應。
從因果論的角度來看世界,我們可能會更側重于看事物變化的結果,而從我們的同步映射理論我們會更側重于觀察事物變化的過程軌跡(見圖12)。

圖12
前面講到的太陽黑子周期、月亮的踏建周期也可以成為我們觀察宏觀經濟、股市或者其它金融產品波動規律的參照系統從而嘗試建立預測模型。
經濟學受到的最大的一個質疑是,它無法預測未來。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斯曾打趣說,上帝創造經濟預測者的目的,是為了讓占星家顯得能干(他自己也是一位經濟學家)。近年來批評者舉出的首個例證就是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正當絕大多數經濟學家誤以為宏觀經濟穩定和金融穩定已永久實現時,危機爆發了。
以往主流經濟理論都是假定人是經濟行為人,具有充分理性和合理預期,人們能獲得相對完整的信息作為行為決策依據所以市場經常處于均衡中的,認為價格已經涵蓋一切信息足以引導人們趨利避害、做出理性選擇。而這種均衡市場、理性人類的假設其實站不住腳與現實相去甚遠。人們的金融行為大多數存在非理性和信息相對缺乏當中,市場也經常處于不均衡狀態!所以市場經常會貪婪的高估,有時會發生悲觀的崩塌。接連發生的經濟危機、金融危機說明這一點,市場經常存在非理性現象。而我們的同步映射理論基于各種不同系統變動的同步性可以為具體的預測標的建立預測模型,從而能賦予經濟學更多的前瞻性。
認識同步映射理論有利于提高投資水平及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更有利于資源配置。包括未來可能會出現的天災、瘟疫等突發性事件做出預判,一個被預見的風險無疑其危害程度已經至少降低了一半,因為我們有了一定的應對措施和預案,哪怕是預見中的危險真的沒有到來,那我們也只是多付出一些勞動和預防物資而已,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