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向陽,黃衛東
(1.南京郵電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2.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近些年人工智能技術(AI)的發展方興未艾,正悄然改變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江蘇作為工業大省、軟件大省、科技大省,緊跟國家政策步伐,非常重視人工智能在現有產業中的融合與應用。《江蘇省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實施意見》(省經信委,2018)特別強調AI 在江蘇新興產業中的應用,強調傳統產業與新技術的融合,從而進一步支撐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宏觀戰略。數據表明,在AI 與產業融合方面江蘇已經取得豐富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江蘇人工智能的發展仍然屬于初級階段,與浙江、廣東等發達省份相比江蘇所擁有的國內龍頭型、骨干型企業較少,在高端人才、創新以及制造能力等方面也有差距。
人工智能(簡稱AI)是旨在模擬或超越人類思維方式的一類信息技術,它的目標是以機器方式取代人類智能。盧西亞諾·弗洛里迪(Luciano Floridi)將人工智能稱為對人類發展具有顛覆性變革的第四次革命[1]。人工智能的普適性使其能夠滲透到生產生活的各個環節,AI 目前已經成為智能產業的突破點[2],并在本質上影響著人類社會的運行與發展。
產業融合是學術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對產業融合方面的研究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成果。如有學者從知識創造與擴散的過程分析產業融合,并從這兩個過程中揭示特征與規律[3]。有些學者關注產業融合特征,并明確了產業融合所包含的范疇[4]。也有些學者關注具體的產業融合方面,如高凌江等分析了旅游產業融合的動力機制、路徑及政策,并提出系統性建議[5]。鄭明高在資產通用性、產業組織影響等理論基礎上對金融產業融合進行了實證分析[6]。雖然產業融合方面已經有諸多理論成果以供參考,但人工智能與產業的融合仍沒有直接可用的理論,兩者融合仍處于不斷的探索階段。但從某種程度來說,兩者融合實際上是使用人工智能技術對產業各個環節進行智能化改造,為整個產業搭建智能環境,從而更加智能、高效地發展產業經濟。
人工智能方面江蘇省多年來在技術方面不斷創新突破,使得江蘇省在該領域走在了全國前列,江蘇已成為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的重要創新基地。江蘇省一些較為發達的城市圍繞人工智能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產業聚集區,并在模式識別以及智能機器人等諸多方面占有明顯優勢,相關產業鏈已經完成,一些AI 的應用場景具有很強的示范性。人工智能在江蘇總體經濟中已經起到了非常顯著的作用。
江蘇省在人工智能領域已經積累了非常深厚的基礎,并在無人機以及智能制造等領域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江蘇目前有360 家人工智能相關企業,范圍涉及軟硬件以及智能服務等諸多領域,覆蓋范圍廣市場滲透程度深,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到2019 年5 月,江蘇省上市企業達412 家。按照上市企業名稱、概念題材、所屬行業、產業分布四個方面,從中梳理出人工智能相關企業63 家,占上市企業總數的15.2%。在這些企業當中,有部分企業同時涉及互聯網、大數據或人工智能業務。例如永鼎股份除了5G 業務還有大數據業務,東方電熱除了5G 業務還涉及汽車智能產業。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江蘇企業除了各自在其擅長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外,還不斷地擴展業務范疇,實現跨界融合。為了更有效說明江蘇不同類型企業產業融合的層次、深度,下文將人工智能的融合程度細分為三個層次,三個層次從低到高對應A、B、C 三個等級,并篩選企業與之匹配,可見江蘇省人工智能總體融合水平仍處于較低水平(見圖1)。

圖1 人工智能融合層次分布
人工智能與企業融合的范圍比較廣,數據表明制造業與現代信息技術融合最好,與人工智能深入融合的企業共30 家,其中28 家屬于制造業,另外兩家分別屬于房地產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江蘇與人工智能融合程度為B 的企業制造業也占絕大多數,12 家企業屬于制造業。人工智能融合層次為A 的企業主要分布在創造業,占比為93.3%。另外,制造業的營業利潤等經濟指標顯示,企業與AI、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結合越緊密,企業智能化水平越高越能取得高額利潤,其市場競爭力也就越強,很多企業已經把AI 作為維持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人工智能車間的數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工智能與產業的融合情況,江蘇省有555 家企業擁有自己的人工智能車間。其中,人工智能車間在汽車制造業中數量最多共100 家。排在第二位的是計算機、電子設備制造業,擁有人工智能車間的企業共86 家。排在第三位的是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共71 家。排在前三的產業領域所擁有的人工智能車間數量占總數的46.3%,這反映了人工智能產業的集中程度。具體分布情況如圖2 所示(制造業行業細分領域參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2017 版)。

圖2 人工智能車間在制造業中的占比情況
基于江蘇上市公司及生產車間與人工智能的融合情況統計數據可以看出:
第一,制造業與AI 關系最為密切,兩者融合程度最深且范圍最廣。這主要是由制造業的固有特點決定的。
第二,與人工智能相融合的產業無論是哪一層次,營業收入都在增加。增幅最為明顯的是融合程度為B 的層次,但這種增加效果主要是由制造業體現出來的,制造業的增幅增加非常明顯。可見,其他行業仍然存在較大的進步空間。
第三,與人工智能融合程度為A 層次的企業,總利潤和總成本在近三年都在增加,企業意識到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自身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因而不斷擴大規模追加成本;在這種趨勢帶動下,融合程度為B 的企業也在增加AI 的投入水平。
第四,近三年中與人工智能融合程度為A 的企業,營業利潤增加非常明顯均超過了60%,可見融合程度較深的企業取得了比較高的營業利潤,人工智能是一種能夠有效提升企業經營效率和效果的普適性技術。
第一,制造業仍然存在與AI 繼續融合的巨大空間,不同行業人工智能融合程度的差異非常明顯。可以清楚地看出,汽車、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電氣機械等制造業是人工智能融合程度較深且數量最多的行業。主要因為這些行業本身就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特點。
第二,江蘇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通用及專用設備、醫藥制造業與人工智能的融合處于第二集團。這些領域同樣科技含量高,將是未來與AI 融合的重點領域。
第三,人工智能融合程度較深的行業往往都能獲得較高的利潤,近三年行業營業收入中,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以及金融業超過其他行業。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人工智能對于企業創造價值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無疑江蘇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方面已經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是從總體上來說,兩者的融合仍然處于初級階段,具有極大的提升空間,具體如下:第一,江蘇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主要集中在制造業,融合領域較為單一,融合的普遍性較差。第二,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的深度還需要加強。從企業不斷追加的成本投入可見人工智能的賦能稟賦并未充分發揮出來,仍然具有進一步挖掘的巨大潛力。第三,需要深入研究AI 與傳統產業間的融合模式。一些傳統產業尚未形成與人工智能的合理融合模式,仍處于初期的探索階段。第四,人工智能在結合社會各要素的能力方面還需加強。目前從江蘇上市企業發展的情況來看AI 的潛力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因而加強社會各方面要素的合作能夠從底層釋放人工智能的巨大潛力,能夠讓社會總體要素的集約性價值發揮地更為充分。
基于江蘇人工智能與產業發展融合的具體情況,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培育引領型產業,大力發展基礎支撐平臺。基礎智能支撐平臺是人工智能產業及其與傳統產業融合的基礎,沒有智能基礎平臺的支撐就不會有繁榮的人工智能產業,其中AI 芯片與計算效率是平臺的底層技術。政府應該積極引導兩者的發展,抓住機遇加大研發投入以確立人工智能的領先地位。打造人工智能基礎支撐平臺,培育人工智能生態,促進傳統企業與人工智能的融合創新。
第二,加強人工智能的人才培養,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創新基地。要積極開展產學研相結合的培養模式。為了滿足社會需求,很多高校已經專門開設了人工智能學院,旨在打造人工智能領域高端人才。另外,國家層面要積極引導人工智能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重視國家、企業以及高校智能高端研究方面的合作。鎖定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沿,特別要扶持人工智能芯片等基礎領域的投資,打造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領先地位。
第三,全面提升社會整體的智能化水平,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與產業的融合模式。人工智能離不開大數據、離不開物聯網、離不開其他信息基礎設施。政府應加強人工智能基礎建設,全面提高社會的數據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加大智慧化信息基礎設施的投入與建設,打造全社會的智能化生態。另外,加強理論研究,深化AI 與其他產業的融合水平,特別要重視人工智能的“供給側”角色,完善人工智能產業鏈,滿足未來的個性化需求。
第四,完善人工智能的政策扶持,推進人工智能市場應用。各級政府要圍繞國家人工智能發展的總體規劃并結合地方實際出臺相應的扶持性政策。由于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極為迅速,很多政策已經顯得滯后,因而需要提升人工智能相關扶持政策的靈活性和前瞻性,緊跟行業發展與需求,審時度勢因地制宜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做好政策扶持。另外,人工智能在市場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特別是2019 年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在不斷拓寬與深入,所以應緊跟這股崛起的勢頭,深入推進人工智能的市場應用。
未來人工智能對經濟以及社會的發展將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本文對江蘇上市公司的部分公開數據進行分析,以了解AI 與江蘇產業的融合現狀,從而揭示江蘇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的規律、特征及問題,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對策與建議,為其他省份的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