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 經濟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產業轉移對區域間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從全球視野看,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世界各地區之間的產業合作與產業分工成為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區際產業轉移,最重要的影響因素為兩地區之間的發展水平的差異,即區域梯度差。區域發展梯度的不同,會導致產業從一個區域向另一個區域轉移,而產業梯度由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情況,創新能力等共同決定。近年來,東南亞地區部分產業開始向國內回流,中部地區承接的部分產業也正在悄然轉出,新一次的大規模產業轉移逐漸開始進行。此次產業轉移為甘肅省提供了難得一遇的發展機遇,甘肅省應緊抓此次產業轉移的機遇,積極承接東中部以及東南亞產業的轉移,從而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
目前,對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的研究以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為主,通過建立廣義梯度分布評價指標體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或因子分析法對相應區域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進行評價。首先,研究對象包含中部六大城市群(段小薇等,2016)[1]、長江經濟帶(孫威等,2015)[2]、中西部地區(肖雁飛等,2014)[3]等各個區域或區域中的城市。其次,部分研究則著手研究區域承接醫藥產業(莊倩等,2018)[4]、制造業(段小薇等,2017)[5]、紡織業(陸亞新,2016)[6]、高科技產業(劉川和宋曉明,2014)[7]等特定產業的研究。再次,部分學者則主要研究產業轉移對區域能源消費(李雪慧,2016)[8]、經濟發展(陳凡等,2017)[9]、生態環境(任雪萍等,2015)[10]等方面的影響,評估產業轉移的效應。最后,部分學者則通過分析現狀,為區域承接產業轉移提供政策建議(劉邦凡等,2015;李俊江和李一鳴,2016)[11-12]。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梳理可以發現,現有研究對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的研究角度較為多樣,而在方法上主要以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為主。本文通過構建廣義梯度分布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全國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梯度進行綜合評價,并分析甘肅省承接全國其他地區產業轉移的能力,以此為基礎為甘肅省承接產業轉移,實現跨越發展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處于全國各區域的最前列,其勞動力和土地資源的價格相較其他地區最為昂貴,區域內的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亟需通過產業轉移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東部地區作為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亟需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進行轉移,為區域內產業升級、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騰挪空間。
近年來,中部地區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價格不斷攀升,其逐漸失去了成本方面的比較優勢;同時,東部地區對中部各省份的人才虹吸作用不斷增強,企業在中部地區招工越來越困難;此外,中部地區經過近年發展,在空間供給上也不具有比較優勢。部分中部地區企業為了進一步擴大規模,提高比較優勢已經開始出現向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
由于基礎環境不同,無法對東南亞國家做可比梯度測算,但從近年來現狀看甘肅省對比東南亞國家的比較優勢非常明顯。上一階段,部分企業由于國內生產成本較高,將部分生產線向東南亞進行轉移。但向東南亞各國進行產業轉移也面臨諸多問題,首先,東南亞各國的宗教信仰都各不相同,社會風俗與國內有較大差異,造成國內企業難以適應;其次,東南亞國家的勞動力素質較低,企業生產效率地下;再次,東南亞國家產業鏈完善程度較低,產業轉移門檻較高;最后,政策環境對民營經濟的重要作用導致多數企業在東南亞國家出現“水土不服”。因此,部分向東南亞轉移的企業已經開始向國內回流。
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我國西部地區與東部相比,要素價格低廉,能有效降低企業生產成本;與中部地區相比,西部地區勞動力、土地等要素價格上漲較慢,并且城市化率較低,隨著西部地區城市化的不斷進行,巨大的勞動力資源潛力也將得到釋放;與東南亞國家相比,我國西部地區的在社會風俗等方面與全國其他地區大致相同,且勞動力素質較高,并且具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因此也具有明顯的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勢。
甘肅省目前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式為產業鏈招商與產業集群招商,從產業轉移路徑來看,甘肅省較多應用集群式產業轉移和引進關鍵企業這兩種產業轉移路徑,而在部分優勢產業上,則因地制宜地采用引進橋梁企業的產業轉移路徑。具體來看,甘肅有較多貧困縣,其無論自然資源還是產業基礎都較差,這些縣區通常會采用集群式產業轉移的路徑,集中引入科技含量低,勞動力需求量大的產業,促進當地收入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鞋服制造、日用品生產等輕工業產業為這類縣區優先考慮的引入產業。甘肅金昌、白銀等地擁有較為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長期以來,金昌、白銀的礦產產業,以礦產開采、初級冶煉加工為主,始終處在產業鏈的底端,不僅當地居民不能從豐富的礦產中收益,反而會嚴重地破壞當地環境,這些地區則引入大型的行業龍頭企業,通過這些企業帶動產業鏈的延伸。而蘭州等城市,自建國以來一直是我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但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其地理位置原因造成的信息閉塞、產品難以推廣的問題也愈發顯著,這種經濟腹地發展程度低,優勢產業與東部發達地區的交流與合作明顯不足的地區,會重點引進橋梁型企業,通過橋梁企業使當地的優勢產業能與發達地區合作,進而開拓市場,克服因區位造成的發展瓶頸。
目前甘肅省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依然存在許多問題。
第一,甘肅省所承接的企業大多數位于蘭州市,這與蘭州市作為高首位度的強勢省會的結果相一致。除蘭州市外,甘肅省其他城市吸引承接產業轉移主要依靠當地的自然資源,雖然人力資源價格較為低廉,但是依然無法對東部發達地區產業形成足夠的吸引力,其承接的產業與其自然稟賦高度相關。
第二,甘肅省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與全國其他省份對比來看,甘肅省在經濟總量、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費能力上都低于其他省份,造成甘肅省市場較小,無法對東部地區的企業形成足夠的吸引力,影響發達地區的產業轉入。
第三,甘肅省在承接轉移產業的過程中存在項目難以真正落地的情況,在著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背景下,甘肅省決策部署發展數據信等十大生態產業,以促進甘肅省綠色崛起,但是這十類產業的發展,對人才、技術、自然稟賦、產業基礎的條件要求較高,造成承接的產業難以落地,雖然承接了大量的項目,但是真正在甘肅落戶的企業卻相對較少,承接產業轉移,陷入只見項目不見企業的“項目陷阱”中。
第四,產業聚集效應不明顯,雖然近年來甘肅省規劃了多個產業園用于承接產業轉移,但由于園區內基礎設施水平較差,配套設施欠缺,并且園區內產業分布不合理等原因,產業聚集效應始終得不到發揮,產業聚集度始終較差,無法形成產業集群。
第五,優勢產業開發不足,甘肅省擁有較多的礦產資源、農業資源、旅游資源,但是長期以來,這些資源都未得到有效的開發,宣傳嚴重滯后,重工業、石油煉化、風電等優勢產業也未進行產業的升級,因此甘肅省的優勢產業無法形成吸引力,促進產業的承接。
第六,產業對接比較薄弱,在吸引產業向甘肅省轉移時,未考慮到將所吸引產業與本省優勢產業進行對接,導致吸引產業轉移的經濟收益大幅度降低,本省經濟的比較優勢也未得到有效發揮。
本文以廣義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為基礎,選取20 項評估指標,并將這些指標分為自然資源、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科教水平、生態環境五類,指標選取如表1 所示。自然資源是產業發展的前提,其對人類活動起到重要的制約作用,因此選取人均耕地面積、人均水資源量、森林覆蓋率三個指標反映自然資源梯度水平;經濟發展水平能夠反映出一個地區的財富總量以及生產、消費能力,通常情況下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產業發展水平也相對較高,本文選取地區生產總值、地區人均生產總值、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八個指標作來反映各省、區、市的經濟發展梯度;交通、醫療等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對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選取鐵路營業里程、公路里程以及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三個指標反映地區基礎設施的梯度;科教水平和生態環境則對產業人才的吸引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選取教育經費、R&D 經費等指標反映區域科教水平梯度,選取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量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反映地區生態環境梯度(見表1)。
1.模型設定。設定的區域梯度評價指標體系中包含了20 個二級指標,指標數量較多,因此部分因素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重復,因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剔除可能存在的重復或者相關因素,篩選出主要影響因素。結合廣義梯度理論,構建如下區域水平評價模型:

其中Fj為j 省的綜合梯度指數,Wi為指標i 的權重,用指標i 旋轉后因子的方差貢獻率表示,Fij為j 省的指標i 得分的標準化值。αi為i 指標的方差貢獻率。

表1 區域梯度評價指標體系
2.數據來源。根據表1 中構建的區域梯度評價指標體系,本文以《中國統計年鑒—2018》為數據來源,查找全國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相關數據,并對數據使用極大值化標準處理,使得各指標間具有可比性,即:

本文選用20 個具體指標綜合評價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借助SPSS 22對20 個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將標準化后的指標分析后發現(見表2),KMO 統計量為0.6,大于0.5的最低要求,Bartlett 球形檢驗的顯著性為0(p<0),適用性檢驗通過,選擇的20 個二級指標能夠進行主成分分析。

表2 KMO 與Bartlett 球形檢驗
一般來說,如果某一項主成分的特征值小于1,就認為該主成分對數據變異的解釋程度比單個變量小,應將其剔除。對全國31 個省區市相關指標的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進行分析,經過篩選后,方差大于1 的主成分共有5 個,其能夠累計解釋83.164%的數據變異,具有較好的解釋能力(見表3)。

表3 總方差解釋
對提取的5 個主成分建立旋轉后主成分荷載矩陣(見表4),用來表示主成分與二級指標間的數量關系,其荷載越大,所包含原變量的信息就越多,將荷載系數大于0.5 的指標作為主要指標,將其余指標作為非主要指標進行舍棄。從表4 中得出,主成分F1 方差貢獻率為40.21%,其在地區生產總值(0.962)、進出口總額(0.814)、R&D 經費(0.952)、R&D 強度(0.766)、教育經費(0.94)、專利申請數(0.931)等指標上荷載系數大于0.5,其主要反映各省區市經濟總量情況,將主成分F1 設定為經濟總量因素。
主成分F2 方差貢獻率為21.15%,其在人均GDP(0.897)、人均可支配收入(0.941)、人均財政收入(0.963)、人均消費支出(0.952)、消費水平(0.937)、公路里程(-0.638)指標上荷載系數大于0.5,其主要反映各省區市人均經濟狀況,將主成分F2 設定為人均經濟狀況因素。
主成分F3 方差貢獻率為9.207%,其在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0.55)、人均水資源量(-0.744)、鐵路營業里程(0.6)、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0.551)等指標上荷載系數大于0.5,其主要反映各省區市基礎設施情況,將主成分F3 設定為基礎設施因素。
主成分F4 方差貢獻率為6.608%,其在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0.866)等指標上荷載系數大于0.5,其主要反映各省區市生活環境情況,將主成分F4 設定為生活環境因素。

表4 旋轉后主成分荷載矩陣
主成分F5 方差貢獻率為5.989%,其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0.539)、森林覆蓋率(-0.864)等指標上荷載系數大于0.5,其主要反映各省區市環境保護情況,將主成分F5 設定為環境保護因素。
利用公式Fj=∑WiFij計算各地區的綜合評分,并結合評分對全國各省區市在各主成分以及綜合情況進行排名(見表5)。
通過各區域的梯度綜合評分可以發現上海、江蘇、廣東、北京等發達地區的梯度分數最高,中部、華北等區域處于全國的中間位置,而山西省、四川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等西部地區以及邊疆省份的排名普遍靠后,而海南省與西藏自治區的綜合評分則位于全國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末尾。
甘肅省在經濟總量(-0.75)維度上排名為29,人均經濟狀況(-0.50)維度上排名為21,生活環境(-0.31)維度上排名為25,環境保護(0.03)維度上排名為16,均處于全國31 個省區市的中后位置。僅在包含人均固定資產投資額、人均水資源量、鐵路營業里程、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等指標的基礎設施維度排名較為靠前(第9 名),這可能與甘肅省人口數量較少,經濟發展模式主要依靠政府投資,資源相對豐富以及在改革開放前作為重要的工業和能源省份,國家建設了大規模的鐵路、職工醫院等基礎設施,并基本保留至今有關。在綜合評分上(-0.41),甘肅省的排名為第26 名,排名也較為靠后,表明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同時也表明其擁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表5 中國各省區市梯度綜合指數排名
為更加直觀地展示全國各區域的產業梯度狀況,將全國各省區按評分做統計圖,如圖1 所示。

圖1 中國各省市區域梯度圖
全國各省區可以大致分為4 個梯度(見表6)??梢灾庇^發現,上海、江蘇、廣東、北京、山東、浙江六個省市位于第一梯度,其經濟發展水平、基礎設施情況、創新能力等方面綜合來看處于全國的最前列。天津、遼寧、內蒙古、河南、河北、湖北、福建、四川、安徽、安徽、重慶這十一個省區位于第二梯度,這些地區除四川、重慶兩個省區外,其余均位于東部或中部地區。第三梯度包括山西、陜西、新疆、江西、寧夏、黑龍江、貴州、青海、甘肅、云南、廣西、吉林十二個省區,其主要為西部以及東北省份,分布范圍相對較廣。而第四梯度則包括海南、西藏兩個省區,其均為邊境省區。

表6 全國各省區市梯度劃分表
由此可見,我國各地區發展水平呈現出比較明顯的梯度分布,東部地區大部分省區經濟實力較強,在全國處于明顯的領先地位,中部地區,東北、華北地區發展相對不足,而西部省份、邊境省份則大都處于較低的梯度。因此,西部地區承接來自東部大部分地區的產業轉移,是產業轉移的大勢所趨。其中,甘肅作為第四梯度中的末尾承接產業中轉移速度最快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尤為凸顯。
1.近年來,新一輪的大規模國際產業轉移正在進行之中,此次產業轉移的原因主要分為三點。首先,經過改革開放40 多年的發展,我國東部地區經濟實力不斷提高,但隨之而來的是其要素成本不斷上漲,部分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將附加值低的產品生產工序轉向中西部地區,以及印度、越南等人力成本較低的國家。其次,近年來我國中部地區勞動力、土地價格的不斷上漲以及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向大城市以及發達地區遷移,其也出現了產業向外轉移的趨勢。最后,由于印度或東南亞國家的文化、社會習俗、法律、宗教等情況與國內存在著較大差異,使向這些國家進行產業轉移的企業難以適應,部分轉出產業開始向國內回流。
2.甘肅省目前承接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式為產業鏈招商與產業集群招商,從產業轉移路徑來看,甘肅省較多應用集群式產業轉移和引進關鍵企業這兩種產業轉移路徑,而在部分優勢產業上,則因地制宜采用地采用引進橋梁企業的產業轉移路徑。但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依然存在承接的企業大多數集中在少數城市,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造成吸引力較弱,項目難以真正落地,產業聚集效應不明顯,優勢產業開發不足,產業對接比較薄弱等問題亟需解決。
3.綜合來看,全國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在整體上具有明顯的空間分布上的差異,呈現東部梯度高,中部次之,西部低的態勢。甘肅省位于第三梯度的中下游位置,要素價格較低,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均較為豐富,同時甘肅省作為“一帶一路”沿線省份,是對“一帶一路”輸出的重要節點,陸上絲綢之路近1/4 在甘肅,其對東部、中部地區的產業轉移以及東南亞產業的回流都具有較好的承接能力。
1.利用自然稟賦、發揮自身優勢。遵循比較優勢的結構變遷,在稟賦結構的約束下選擇最優的生產方式。甘肅省具有自然資源豐富、要素成本低、市場潛力巨大的先天優勢。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甘肅省應利用好這些優勢,推動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落戶甘肅。在此基礎上,發展面向國際國內市場的加工制造、貿易物流等產業,推進打造優勢產能和先進技術,進一步拓展資源開發、產業合作的深度,發展更高層次的經濟。
2.落實人才政策,縮小人才缺口。甘肅省應圍繞產業優勢和民生項目加大人才支持力度,吸引和補充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緊缺人才,縮小與發達地區的人才;并進一步完善政策,創造便捷的生活環境,著力留住用好本土人才,著力滿足人才的發展需求,提升發展的內生動力。
3.加大對投資者的保護力度,維護企業家權益。應保護好企業家的財產權、自主經營權等,不能隨意干預企業依法經營活動,并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法規,支持企業家保護自身專利、商標、版權、商業秘密等知識產權成果。落實好國務院減稅降費改革,免除各類行政費用,同時協調各部門對承接企業高管團隊的社保費用進行部分減免,從而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同時也增強了企業對于優秀管理人才的吸引力。
4.選擇承接產業,發揮本地現有優勢。充分利用西北地區土地使用成本低、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重點承接環境污染小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而擴大就業規模,發展地方經濟,解決脫貧攻堅、土地閑置、留守人口等社會問題。在引進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發展有地區優勢的特色產業、新興產業,達到雙線共同發展的效果。
5.優化創新創業氛圍,提升服務意識。首先,政府應當優化對企業家的服務,建立健全各部門與企業家的溝通交流機制、政策宣講機制,做到對企業的幫扶制度化常態化;其次,在政策上鼓勵企業家持續推進產品創新、技術創新、金融創新和管理創新,激發企業家創新創業活力;最后,甘肅省應當對標南方發達地區,著力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系統性出臺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完善政策細則,為企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