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金剛川》也即將上映,本劇突破以往戰爭片的宣傳手段,重點瞄準后方運輸線上默默付出的志愿軍將士。后勤補給,自古以來就是保證戰爭勝利的重要因素。二戰結束后,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武器完備、補給運輸現代化;而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武器不如人,后勤補給也很落后,即便如此,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了保家衛國,還是開辟了一條鋼鐵運輸線。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這本是朝鮮半島的內政,但美國無視中蘇,操縱聯合國通過了派軍案,組成了實際大部分是美國人的聯合國軍。9月15日,美軍仁川登陸,加入朝鮮戰爭,此舉加劇了朝鮮半島的混亂,讓本已統一在即的朝鮮軍隊全盤崩潰。同時美空軍無視國際法,頻繁入侵我國領空,并實施了轟炸和掃射,殺害我國無辜平民,美海軍也入侵我領海,阻礙我們解放臺灣,這些舉動都嚴重侵犯了新中國的安全。
從數字上做個中美比較:1950年,中國剛剛成立幾個月,鋼鐵生產總值61萬噸,4億人口工農業生產總值僅574億人民幣,能飛的飛機就60架;而美國鋼產8785萬,工農業總值1507億美元,僅軍用飛機就有3.1萬架。但是為了新中國的安全,我們依舊組織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志愿軍入朝參戰,反對美國霸權。
這場戰爭是美國悍然發動的侵略戰爭,中國是被動應戰,所以中國各方面都準備不足。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軍隊后勤從來都是戰爭勝利的必要因素,所以后勤是這場反侵略保國家戰爭的最重要的因素。
因為涉及出國作戰,這是我軍沒有遇到的新情況,我們本著不拿當地群眾一針一線的原則,后勤只能完全從國內供應運輸。戰爭之初,后勤保障就是以東北為大后方,在沈陽設立了統籌委員會,專門負責志愿軍后勤,從沈陽統委會派到前方志愿軍司令部幾十名代表,負責溝通沈陽和前線,同時調配運來的物資。
但后勤補給的運輸仍是最困難的。因為朝鮮半島多山地河流,鐵路鋪設不全,北朝鮮原有幾條鐵路,但都在沿海,中部腹地基本沒有,而且現有的幾條沿海鐵路都是交叉的單線,沒有迂回備用線,一段炸毀,全線阻塞。其次朝鮮山地眾多,公路為日本留下的老舊盤山路,多陡坡,又狹窄,且鐵、路并行,鐵路被炸,公路亦斷。再者,朝鮮的跨水橋梁密度大,橋長橋高,一旦被炸,修補困難。加上天空是美空軍的主場,他們整天在北朝鮮上空偵查、轟炸,我們無可奈何。
而此時的中國工業化不行,汽車少得可憐,北朝鮮緯度和我國東北類似,氣候多變,冬季山區可達零下40度。 雪天路滑,要過盤山路,沒有防護措施的載重汽車經常翻車,如果用馬匹運輸,運載量小,無法滿足大軍需求,而且馬匹又需要冰掌防滑,十分麻煩。
隨著戰局變化,后勤逐漸成了事關戰事勝敗的最關鍵因素。1950年10月25日,志愿軍發動了第一次戰役,我軍取得勝利,遏制住了美軍攻勢,將美國侵略軍趕到清川江,解除了我國東北邊境的威脅;第二次戰役,我們到了三八線;第三次戰役(1951年1月8日結束),我們甚至打到了三七線。短短76天,我們的補給線從50公里延伸到了500公里。因為戰線的延長,我們后勤補給的短板也越發凸顯。
三次戰役結束后,志愿軍補給的短板被美軍發現,對此美軍制定了絞殺戰和磁性戰術,消耗志愿軍彈藥的同時,大力破壞志愿軍補給線,妄圖借助空中優勢扭轉戰局。
三次戰役結束后,志愿軍補給的短板被美軍發現,對此美軍制定了絞殺戰和磁性戰術,消耗志愿軍彈藥的同時,大力破壞志愿軍補給線,妄圖借助空中優勢扭轉戰局。
據戰后統計,此時美軍飛機增加至2400架,平均每天出動800架次,最多的時候一天可出動2400架次,目的就是破壞志愿軍補給線。而僅為破壞志愿軍補給線而進行的轟炸,就消耗了美軍19萬發炮彈,約10萬噸,從鴨綠江邊到志愿軍前線,每7米就會落一發炸彈,志愿軍78%的汽車都因空襲而毀,損失物資占全部物資的30%左右。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我們丟失漢城。顯而易見,補給已成了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
1951年中,美國當局幻想只要扼殺住中國軍隊的補給,中國軍隊就“不能戰斗”,可后來的事實證明,美國打錯了算盤,美國自詡軍隊裝備補給現代化,卻忽視了中國人民保家衛國反侵略的決心。
1951年5月19日,中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后勤司令部,專門從事后勤工作,從此后勤工作有了專門機關,職責明確,能更好地統合后勤。但是有物資沒法運也是難題,為此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辟了打不斷、炸不毀的一條鋼鐵運輸線。
首先整備好國內鐵路,新建鴨綠江便橋(鴨綠江大橋1950年11月被美軍炸毀),新橋的鐵路和朝鮮青水線相連接。對朝鮮國內,志愿軍努力修復炸毀的鐵路,同時開辟新線路。
朝鮮的鐵路只能通到離鴨綠江350公里的地方,為此志愿軍還修補了重點地區的公路,除整備了4條從鴨綠江直達前線的南北公路外,志愿軍修筑了大量的連接4條公路干線的東西支線。后勤運輸網基本成型。葉帥就說:“組成網狀交通站,保證彈糧給我軍。”
但是空中畢竟是美軍的主場,空中轟炸,我軍的反擊能力不足,道路經常被炸毀,為此搶修公路也成了志愿軍的一項基本功課。后勤司令部把北朝鮮分成5個區,每個區下有兵站和工兵指揮所。鐵路由后勤司令部統一修,公路就由地方工兵搶修。同時,地方的工兵在美軍頻繁轟炸的路段附近防空點儲存好了材料,做到隨炸隨修,很奇特的現象就是,上午美軍剛炸完,下午橋梁公路就修好了。這就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用鮮血和汗水澆鑄的鋼鐵運輸線。
指揮抗美援朝的彭元帥說:朝鮮戰爭的勝利60%-70%應該歸功于后勤。在抗美援朝的2年多時間里,中國人民志愿軍后勤部隊冒著美軍飛機的轟炸,修復了784公里的鐵路,修復次數達14606次,又新修了212公里;修復了2061座鐵路橋梁,1179座公路橋梁;修復了8100公里公路,新修了2500公里。從國內轉運了260萬噸物資,補充了48萬只槍,救助了83.8萬多傷員。
1952年5月,美軍無奈地說:聯軍用盡了一切力量阻礙志愿軍的供應,但志愿軍仍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毅力把物資運到前線。美國1975年出版的《百科全書》說,中國軍隊“在朝鮮戰爭中顯示了令人驚奇的補給能力”。所以說朝戰中的志愿軍補給線堪稱打不斷、炸不毀的鋼鐵運輸線。(來源:鳳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