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萬勛

近年來,雅安市林業局始終堅持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貫穿于生態建設全過程,把扶貧開發促進減貧與綠色增長結合起來,依托森林、濕地、草地和野生動植物及各類自然保護地,轉方式、抓開發、促融合、拓渠道,推進生態建設扶貧,探索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林業扶貧路。
一是做強以大熊貓為旗艦的生態旅游業。借力“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實施“大熊貓+”行動,構建高品質、多元化的大熊貓生態產業體系和產品體系。建成石棉、滎經大熊貓放歸基地,碧峰峽大熊貓基地,科學布局建設環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旅游線路,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步道、游憩體驗路線。2019年10月成功舉辦紀念大熊貓科學發展150周年暨大熊貓國家公園南部入口社區項目啟動會議,達成《紀念大熊貓科學發現150周年共識》,大熊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科研基地等4個機構揭牌,成為大熊貓國家公園園地共建先行區。已建成建成大熊貓科普中心、建成寶興蜂桶寨和滎經龍蒼溝兩個熊貓小鎮。正全力建設全域性、開放式、活態化的“國際熊貓城”,打造世界大熊貓文化發源地IP。
二是做靚竹林風景線發展竹產業。按照省政府推進竹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制定《雅安市竹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18-2022年)》,構建以雨城區、天全縣、滎經縣為重點的“園區+景區+風景線”的總體發展格局。加快竹林培育改造,改善竹區基礎設施,成功打造雨城區 “西蜀熊貓竹海”,天全縣“思經竹海漁鄉”,滎經縣“悠然竹道”和“龍蒼溝熊貓大道”等重點竹林風景線,總里程128.8公里。2020年雨城區被公示為四川省竹林高質量發展示范縣。
三是“三花”并進做大花卉產業。建好花卉苗木基地,推動各類花展、“花市”,舉辦各類花卉果類節。建成雨城區鳳鳴谷花卉基地,名山區蒙頂山山茶花基地,建成雨城、漢源、滎經和寶興等縣(區)蘭花基地,蘆山縣龍門黃梔子基地;種蘭面積近百萬平方米,規模化種植蘭花20萬平方米,精品蘭15大類上千個品種,年銷售規模超過2億元。定期舉辦“梨花節”“黃果柑節”“鴿子花節”“桂花節”“紅葉節”“熊貓節”等各類會節。
一是設立生態公益崗位,增加工資性收入。按照“就近、就地”和“擇優、公開”的原則,因地制宜設立生態管護員崗位建立起“縣建、鄉聘、站管、村用”的管理機制,聘用符合條件的141名貧困群眾為生態護林員,按照1000元/月的管護費用標準發放工資,讓貧困群眾在守護綠水青山當中收獲真金白銀。
二是組建扶貧造林專合社,增加勞務性收入。組建成立以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主體的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7個,將貧困勞力組織起來,將營造林任務交由合作社實施,目前已專合社已吸納,201名貧困群眾,其中建檔立卡148人,承擔10個造林綠化、森林撫育項目,總投資513萬元,貧困戶人均分紅和勞務收入超過1萬元。
三是依托生態效益補償,增加政策性收入。整合和爭取林業、發改等行業資金編制生態建設扶貧專項,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實施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石漠化治理等生態補償項目,讓貧困群眾在生態建設中獲得政策補助,2019年共整合生態建設補償資金8955.82萬元,完成鞏固提升退耕還林94萬畝,兌現補助資金1069.8萬元;完成管護集體公益林247.15萬畝,兌現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金3645.5萬元。貧困群眾通過參與石漠化治理、國有貧困林場扶貧、地災治理和避險搬遷投資獲取勞務收入4240.6萬元。
一是構筑鄉村振興產業帶。通過整體推進、帶狀聯動,形成總長度為723公里的生態茶葉、果蔬、果藥三條百公里百萬畝鄉村振興產業帶,串聯起木質工業原料林300萬畝,茶葉花椒核桃等經濟林46萬畝,紙漿竹筍用竹林112萬畝,三木藥材林25萬畝,覆蓋全市8個縣(區)151個貧困村,輻射帶動80%的貧困人口發展地方主導產業,構筑起以產業化綜合扶貧帶動區域性整體脫貧的新格局。
二是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有效放大“蒙頂山茶”“漢源花椒”量大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牌力量和優勢。推動符合條件的扶貧產品申報“四川扶貧”集體商標標識,已使用品牌34個,貼標產品數量57個。“漢源花椒”獲“中國花椒之鄉”“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四川味道消費者最喜愛的十大四川特產”,區域公用品牌估值7.04億元。現有“漢源花椒”面積13.42萬畝,2019年鮮花椒產量2490萬斤,產業鏈綜合產值18.86億元。清溪、雙溪、宜東等花椒主產區椒農人均花椒收入達5000余元,昔日貧困村變成如今富裕村,成為鄉村振興的經典案例。名山區現有茶業注冊商標455個,“蒙頂山茶”“蒙山”“蒙頂”3件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稱號,獲得著名商標稱號10件,知名商標稱號14件,其中“蒙頂山茶”區域公共品牌達35億元,躍升全國第三、全省第一。2019年茶葉35.2萬畝,產茶4.8萬噸,綜合產值50億元,“萬畝茶億元錢”,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茶葉成為貧困戶“搖錢樹”和縣域經濟主導產業。
三是構建利益鏈條。引進、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建立“政府+企業+貧困戶”“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等現代經營模式,完善構筑利益共享機制,推動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榮經縣虎崗村通過與牛背山清泉水業公司“聯姻”,以政府引導、企業運作、農戶參與的方式,建成年產量10萬噸全自動桶裝、瓶裝飲用水生產線各一條,貧困戶入股分紅,戶均增收達4000元以上。

一是特色走廊作帶動。堅持林旅融合三互動,名山區打造了集生態茶園、水韻茶鄉為一體的自然觀光,集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為一體的生態旅游體驗與集陽光沐浴、觀光采摘為一體的體閑度假3條精品線路。8個縣(區)結合自身地域實際和發展優勢形成N條旅游線路,共同構成“3+N”特色各異、優勢互補的農融合特色產業走廊,輻射帶動沿線的貧困村,引導當地農戶開辦農家樂、經營民宿館,貧困群眾通過提供勞務吸務,房屋土地入股等方式獲取收入。
二是林旅融合創建。沿國道318、108打造系列森林小鎮、康養人家、康養基地,有序推動貧困村的生態旅游發展。全市已創建星級“森林人家”95家,省級“森林康養人家”142個、省級“森林康養基地”19個,“國家森林康養基地”1個,森林小鎮50個。主題節會促營銷。通過舉辦漢源梨花節、石棉黃果柑節、榮經鴿子花節和名山區桂花飄香節等系列花卉果類節會活動、及天全紅葉節、寶興大熊貓生態文化旅游節活動,推動農副產品變旅游商品,讓外地游客走進來,把扶貧產品帶出去。推進觀鳥文旅新經濟。雅安世界雉類和鹛類分布中心,中國特有鳥種綠尾虹雉核心生活繁殖區,在雨城區高家村、桃花島建成“鳥島”(觀測點),記錄鳥類506種。在青衣江主城區段建成“城市觀鳥公園”,正在規劃雅安觀鳥觀花特色旅游線路。
三是做大林下經濟。按照“長短結合、高矮結合”發展思路,大力發展“林+菜”“林+菌”、“林+禽”等發展模式,提高林地綜合利用率。立足豐富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以退耕農戶為主體的專合組織200余個,培育出“漢源花椒”“雨城竹編”“滎經蜂蜜”等一大批特色優勢品牌。
四是聯系村成林旅融合“網紅村”。雨城區周公山鎮柏香村位于雨城區到洪雅三山旅游環線,是雅安市林業局幫扶村。
提出“3積極4共同”理念和“4不4要”工作要求,編制“12256”方案,創新提出“123456”“4氣5點3結合”“第一書記8人”工作法。實現游客達4500人次,帶動產業獲利6000-100000元,竹產業超85萬元,實現無戶返貧。向柏香村捐款50000元。爭取到社會援助經費6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