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吳顯明
近年來,廣元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始終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綠色崛起之路,堅持統籌城鄉、全域推進,以厚植生態底色為導向,以發展林業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為抓手,以提高城鄉綠化品位和檔次為支撐,以鞏固生態建設成果、提升森林經營質量和效益為目標,按照綠化、彩化、美化、香化、亮化的總體要求,突出彩化、香化特色要求,圍繞“八大行動”,深入開展大規模綠化全川廣元行動和“增彩添香”工程,實現了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截至2019年底,全市森林面積達到1401萬畝,森林蓄積量5939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7.22%。先后建成國家森林城市、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榮獲“中國林業產業突出貢獻獎”,成功創建朝天核桃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廣元油橄欖四川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2019年全市林業總產值達235億元,真正走出了一條綠色惠民、生態經濟共贏的發展之路。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國土綠化工作,把國土綠化作為助推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抓手。出臺《大規模綠化全川廣元行動實施方案》,將“大規模綠化全川廣元行動”作為建設中國生態康養旅游名市的“本底”工程來打造,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實行掛圖作戰、定期督導和定期通報制度,在全市形成了“黨建統領+市縣鄉聯動+部門協作”的工作格局,并探索出了“人與自然共融、城市鄉村共建、生態經濟共贏、全民參與共享”的國土綠化模式。同時,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調研、多次批示,以上率下,指導國土綠化工作。
以實施生態脆弱地區生態修復為重點,實現有山皆綠。讓森林進城、園林下鄉,整體推進山區、水系、道路、城鄉的綠化、美化、彩化、香化建設,全面夯實筑牢生態本底。一是大力推進大規模綠化全川廣元行動。行動開展以來,累計完成營造林186.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7.22%,建成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二是深入實施天保、退耕“兩大工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常年管護624.39萬畝國有林和集體公益林;全面鞏固前一輪82.5萬畝退耕還林成果,加快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完成營造林21.21萬畝。三是森林質量不斷提升。實施秦巴山區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項目3萬畝,依法有序改造低產低效林60.6萬畝,促進形成穩定、健康、生物多樣的森林群落結構。四是城鄉園林綠化水平不斷提升。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37.6%,綠化覆蓋率達39.3%,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2.8平方米,城市人居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已建成省園林縣城2個、省園林式單位及居住小區35個、省園林村莊4個、市園林式單位171個。
在國土綠化中,始終遵循造林綠化的自然規律,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廣泛運用鄉土樹種和適生植物,采取相應的綠化和管護措施科學營林,形成了穩定、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同時,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推進林業產業發展,助農增收效果明顯。一是完善產業體系。全市構建起了核桃、油橄欖兩大全產業鏈和林下經濟、森林康養旅游、森林蔬菜、珍稀林木花卉、林板加工5個特色產業的“2+5”林業產業體系,打造了朝天核桃、廣元油橄欖、青川黑木耳、利州香菇、昭化茯苓等一批林產品知名品牌。二是大力發展木本油料產業。全市7個縣區均被納入全省木本油料重點縣建設。2019年全市以核桃、油橄欖為主的木本油料長效產業種植面積穩定在200萬畝以上,年產量20.58萬噸(核桃產量居全省第一),總產值超60億元,貧困戶人均核桃收入達2500元。三是配套發展林下經濟。利用森林資源和林下空間,配套發展林菜、林藥、林菌等林下經濟145萬畝,發展林下土雞等林禽養殖340余萬羽,繁育養殖林麝、梅花鹿3000余頭。四是賞花經濟快速發展。打造大榮芍藥、皇菊園、白朝月壩特色小鎮旅游沿線賞花經濟帶、上西女皇玫瑰園、龍潭鄉芳香南山、赤化鎮“花花世界”、朝天花千谷等一批增彩添香示范點示范帶,已累計建成花卉產業基地和增香添彩示范村30個,總面積達1.6萬畝。五是筍用竹產業蓬勃發展。采取“公司(專合社)+農戶+基地”模式,建成現代竹業示范基地5萬畝。六是積極培育森林康養旅游產業。建成“全國森林旅游示范市”,朝天區、旺蒼縣建成全省首批(12個)林業生態旅游示范縣。9個鄉鎮(國有林場)入選四川省(115個)省級森林小鎮。2019年全市森林康養旅游人數突破2800萬人次,實現森林旅游收入68.6億元。
把國土綠化與自然資源保護、經濟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傳承緊密結合,進一步凸顯廣元大山大水大生態的特色,推動生態文明更好地傳播。一是打造生態文化陣地。依托自然保護地等生態文明宣教基地,加強宣教科普設施建設,建成各類生態博物館、科普教育基地、實踐基地20余家。二是嚴格自然保護地管理。已設立大熊貓國家公園廣元管理分局,建有各類自然保護地36個,其中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入選全球首批23個最佳管理保護地綠色名錄。自然保護地總面積約占幅員面積的18.7%。全市現有陸生野生動物532種、野生植物2624種,其中國家Ⅰ、Ⅱ級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112種,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三是做實古樹名木“一樹一策”保護。重點加強對翠云廊古柏省級自然保護區現存樹齡300年以上、最高樹齡2300多年的11750株驛道古柏實行建檔掛牌保護。四是深化“一案一查”。嚴厲查處亂砍濫伐林木、亂捕濫獵野生動物、野外違規用火等各類破壞生態資源的違法行為。同時,強化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防火瞭望塔

朝天核桃

防火通道
一是健全完善投入保障機制。通過將國土綠化納入各級政府公共財政預算、足額收繳植被恢復費、市縣區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同步安排綠化資金、爭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開發性政策性貸款、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等金融支持、推進林業“三權分置”改革破解融資難題等舉措,積極整合和統籌安排相關資金,形成了國土綠化長效多元投入機制。同時,省林草局與我市建立了“局市合作”工作機制,在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了廣元林業發展強有力的支持。三年來,全市共投入資金12.95億元。
二是健全完善森林保險機制。全市公開招標一家保險公司承擔森林保險工作,將保費的60%用于森林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為林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開辟了新的資金渠道。2019年,總體參保率達81%,投保額度870萬元,投保面積1190萬畝。開展特色林業產業保險試點,核桃價格指數保險投保5006畝,核桃自然災害投保4.1萬畝,有效提升了林業產業抵御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
三是健全完善生產經營機制。積極培育造林大戶、家庭林場、林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410余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構建完善“2+5”現代林業產業體系。特別是結合脫貧攻堅,扶持培育脫貧攻堅造林專合社171個,帶動3716戶貧困戶承接營造林項目16.23萬畝,戶均增收6443元。
四是健全完善社會參與機制。完善義務植樹盡責形式,支持社會各界和適齡公民通過捐資捐建、認管認養、愛綠宣傳等方式參與植樹活動、履行植樹義務,探索建立多樣化義務植樹基地,積極推廣“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模式。義務植樹活動開展以來,全市累計4200萬人次參加,建成義務植樹基地1706個,造林48萬余畝

劍門關國家森林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