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新勝 , 劉 洋
(東華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民工涌入城市。據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2018年全國農民工總數為28 836萬人。其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逐漸成為農民工主體,占全國農民工總數的50.5%[1]。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預計未來農民工的數量只增不減。因此,新生代農民工隨遷或留守子女的教育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備受遷入地政府與學者的關注。目前,學者們對隨遷子女教育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觀層面,包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教育融入、教育制度、教育融合等方面[2]61-69 [3] 143-148。如:有些學者從心理思想層面進行研究,提出要拓寬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和手段,建立心理咨詢平臺等[4]200-201 [5]75-78;有些學者從隨遷子女接受教育的家庭方面進行分析,指出家庭資本,即家庭所擁有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等三個方面是影響的關鍵[6]181;還有些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公平、教育現狀及教育方法和形式等方面[7]24 [8]120-124。然而,對留守與隨遷進行比較的研究還非常少。本文以調查問卷和個人訪談為基礎,比較隨遷子女父母和留守子女父母的經濟狀況、社會職業聲望、對遷入地政府教育政策和服務狀況的認知、自身教育理念和城市認同度等方面的差異性,探討新生代農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障礙,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本文的調研資料分兩組:一組為隨遷子女的問卷調查,另一組為留守子女的問卷調查。實地調研與網絡調查相結合,主要調研對象為80后、90后農民工。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320份,收回279份,有效回收率87.2%。其中,留守子女問卷發放160份,收回129份,有效回收率80.6 %;隨遷子女問卷發放160 份,收回150份,有效回收率93.8%。
1.經濟收入假設 經濟基礎是決定父母是否把孩子帶出來的重要因素。隨遷子女父母能把孩子帶到城市上學,必然有較好的經濟條件支撐。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1:隨遷子女父母的經濟條件比留守子女父母更好。
2.社會職業聲望水平假設 社會聲望即社會地位,指的是社會上的絕大多數人對某個人或某個群體的綜合性價值評價。換言之,是指個人或群體所受到的社會尊敬程度[9]34。本文采用社會職業聲望來表達農民工社會經濟地位的變化。一般認為,父母的職業聲望往往與受教育程度及從事的行業相關,受教育水平高的父母會更重視子女教育。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2:隨遷子女父母的社會職業聲望水平比留守子女父母更高。
3.遷入地教育政策和教育服務認知假設 隨著“二元制”戶籍制度的改革,戶籍已不再是影響父母把子女帶在身邊的重要因素,隨遷子女父母關注的是城市的服務狀況和教育質量。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3:對遷入地政府的相關政策和教育質量的認知度和認同度高的農民工,更愿意隨遷子女。
4.教育理念和城市認同度假設 不同的教育理念會導致人們產生不同的行為方式,對教育越重視,花費在教育上的成本和精力就會越多。對城市的認同也是隨遷或留守決策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4:隨遷子女父母比留守子女父母更重視教育,而且其城市認同度更高。
1.自變量決策態度測量 決策行為由內外因素共同決定,與人們自身所持的理念和外在的環境有關。本研究從理念和環境兩大方面進行問卷設計,共設計了4大類29個指標。有些指標采取賦值方式進行測量,得分越高,說明認同度越高。
2.經濟狀況測量 調查中,大多數人認為,收入是隱私問題,不方便透露。本研究根據住房和單位提供五險一金的情況進行分析。一般認為,有商品房和五險一金的新生代農民工,其收入狀況相對較好。
3.社會職業聲望水平測量 主要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作為指標。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職業待遇也會更好,所從事的行業也更加受人尊敬。所以,一般認為,教育程度越高,社會職業聲望也會更高。
4.城市教育政策和教育服務情況認知測量 包括對能不能去讀當地的公辦學校,能不能接送孩子,是否有托管輔導機構等的了解。
5.城市認同感和教育理念測量 主要測量對所在城市及對子女的教育理念和養育責任等看法。
1.調查問卷中D31-D38題的信度分析 一般來說,只要信度系數α大于0.8,就說明信度較好。由表1數據可見,總體信度系數大于0.9,說明信度較好。
2.效度分析 由表1可知:所有研究項對應的共同度值均高于0.4,說明研究項信息可以被有效提取。而且,KMO值為0.922,大于0.6,意味著數據具有效度。另外,2個因子的方差解釋率值分別是38.697%,29.061%,旋轉后累積方差解釋率為67.758%>50%,意味著研究項的信息量可以被有效地提取出來。最后,因子載荷系數絕對值大于0.4,說明選項和因子有對應關系(參見表1)。從以上綜合數據可知,效度較高。

表1 調查問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1.經濟收入的影響分析 (1)住房情況。一般認為,農民工有自己的商品房,則其收入較高。由表2可知,隨遷和留守子女父母有自己商品房的比例分別是48.67%和37.21%(參見表2)。調查發現,比起留守子女父母,隨遷子女父母擁有商品房的比例更高。在某種程度上,商品房能夠代表一定的經濟實力。(2)“三險一金”或“五險一金”情況。由表2可知,隨遷和留守子女父母有“五險一金”的比例分別是48%和34.11%(參見表2)。 調查發現,相比留守子女父母,隨遷子女父母擁有“五險一金”的比例更高。在某種程度上,“五險一金”表示社會能夠提供更好的經濟保障。因此,可以得出結論:隨遷子女父母比留守子女父母的經濟狀況要更好些。

表2 住房與“五險一金”情況調查表
2.社會職業聲望水平的影響分析 由表3可知:(1)隨遷子女父母的學歷:39.33%小學或初中,30%高中及中專(職高技校),29.33%大學本???。(2)留守子女父母的學歷:55.04%小學或初中,27.13%高中及中專(職高技校),13.95%大學本???參見表3)。這說明,隨遷子女父母比留守子女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明顯要高些。
3.對城市教育政策和教育服務情況的認知分析 由表3可知:隨遷子女父母74%不知道怎么輔導孩子學習,留守子女父母85.27%不知道怎么輔導孩子學習(參見表3)。比較發現,不知道怎么輔導孩子學習是兩者都存在的問題。

表3 教育程度、教育政策和教育服務認知情況調查表
4.對教育理念與城市的認同情況分析 由表4可知,在教育理念與城市認同方面:(1)“投資子女教育比投資什么都重要”。隨遷和留守子女父母非常認同此觀點的人次分別是86和51。(2)把子女帶在身邊,寧愿少賺一點錢,也不要影響子女的發展。隨遷和留守子女父母非常認同此觀點的人次分別是70和19。(3)在城里賺錢,遲早要在城鎮落戶發展。隨遷和留守子女父母非常認同此觀點的人次分別是87和15(參見表4)。以上三類觀點,隨遷和留守子女父母在認知方面存在差異。由此可知,隨遷子女父母比留守子女父母更重視教育,對城市的認同度普遍更高。

表4 教育理念和城市認同情況調查表 (單位:人次)
研究發現:在影響子女隨遷或留守決策的因素中,父母的經濟狀況、社會職業聲望、對遷入地教育政策和教育服務狀況的認知、對城市的認同度以及自我的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影響較大。相對于留守子女父母,隨遷子女父母的經濟狀況會更好,社會職業聲望、對城市認同度和教育的重視程度會更高,對遷入地教育政策和教育服務狀況的認知會更全面并更認可,但不知道怎樣輔導子女學習是他們共同面臨的問題。
新生代農民工的收入影響到他們是否愿意將子女隨遷。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的就業能力對收入有直接影響。人力資本水平的高低與農民工在城市的就業能力直接相關,從而影響到父母是否將子女遷入所在城市。農民工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接受培訓的狀況普遍不高,這限制了他們的人力資本積累和就業能力發揮,使他們局限于城市初級勞動力市場,從事勞動強度大、收入水平低的工作,對他們提升職業地位有很大限制。因此,加大對新生代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是提高子女隨遷率的關鍵。一方面,政府企業應加大技能培訓,使培訓的績效和薪酬掛鉤;采用多種培訓方法,把長期和短期、職業技能和創業規范等多種培訓方式結合起來;按照市場需求,創新培訓內容和方法,最終實現企業和農民工的雙贏,以保證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穩定和持續發展,實現低技能向高技能的轉型。另一方面,政府應完善并統一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完善養老保險、失業保險、 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基本的社會保障機制,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的住房保障機制,使其住有所居。讓新生代農民工有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并促使其更愿意將自己的子女遷入所工作的城市,接受城市里更好的教育。
對新生代農民工應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外,還應該提高其職業素質,進行職業素質教育。政府應做到:(1)營造重視素質提升教育的社會氛圍,特別是適應城市、加強紀律方面的教育,形成農民工共同參與城市建設的局面。“二元戶籍制度”使新生代農民工始終擺脫不了“農民”的身份。他們只能被動接受現實的生活狀況和權利狀況。他們不想回農村務農,在城市又遭到歧視和排斥。由于經濟收入偏低,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需求受到抑制,容易形成城市“邊緣人”心理。政府可以通過教育引導,讓他們增加交流互動,增進了解。(2)政府要完善學歷教育體制機制,加強各種形式的學歷教育,包括電大、成人教育、繼續教育等,讓新生代農民工在職業升遷、提高工資待遇等方面看到希望。新生代農民工普遍只有初高中學歷,但對移動互聯網、信息通信技術、自動化設備、移動終端等較為熟悉,絕大多數都有上網經歷,也樂于接觸新鮮事物。高等學??赏ㄟ^建立遠程在線學歷教育平臺,讓優質學歷教育資源上網,供新生代農民工學習。這樣新生代農民工就可以自由調整學習時間,隨時隨地進行學習。(3)政府要對學歷教育模式進行更多的探索,比如引入高中階段在線補償教育,為新生代農民工建立一個暢通的繼續教育通道,以激發其努力工作的積極性,為城市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新生代農民工及其子女大多數生活在城鄉結合部,其生活的社區具有特殊的社區文化:一方面具有城市的文化特征,其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與城市的文化體系緊密相連;另一方面具有鄉土文化的特征,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建立的社會關系網絡,使新生代農民工居住的社區帶有很強的鄉土文化[10]50。對農民工社區應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1)充分發揮社區功能,在社區附近設置托兒所或者教育輔導機構,增強隨遷子女教育方式的靈活性和多樣性。(2)加大社會投資和政府政策支持。通過社會、媒體、辦學機構等多方努力,提供一些諸如圖書館、體育館、在線網校等文化娛樂設施,豐富社區的業余生活,為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帶來更多便利。(3)完善社區提供面向新生代農民工子女的公共服務。大多數農民工的工作時間不固定,“二班倒”或“三班倒”,沒有辦法照顧子女。有的企業的工作時間季節性強,淡季沒有活干,旺季需要加班加點,一天的工作時間甚至超過12個小時,無法照顧子女。訪談發現:許多家長呼吁社區安排接送孩子的服務,希望孩子放學后有人看護或有地方寫作業。目前,只有2%的工廠設有托兒所,幫助新生代農民工照顧孩子。高年級的孩子放學后,經常迷戀手機或上網,而家長又不知道如何管教?!跋啾扔诶弦淮r民工,新生代農民工舉家遷移或定居的增多,社區成為他們交往和服務的平臺,他們生活在社區、交流在社區、公共服務也應多在社區分享?!盵11]17-22因此,隨遷地政府應以社區為平臺,將新生代農民工納入城市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體系,加快讓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社區應多舉辦家長培訓活動,培訓他們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如何與子女進行良好的溝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