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司坤 本報駐美國、日本特約記者 那邊 黃文煒 本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凌德
2020年注定是中國網絡流行語不平凡并引發熱議的一年。除“逆行者”“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等詞匯被人們掛在嘴邊,用來評價和感謝那些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外,口口相傳的還有“打工人”“集美們,沖鴨”“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奧利給”“真香”等熱詞,以及“名媛”“凡爾賽文學”風格的自我炫耀式的流行表達。“打工人”等詞在自嘲中包含著某種奮斗文化,一經流行就引發社會要求對“打工人”更多關懷的思考。至于“凡爾賽文學”,有不少人直言不諱地說,這是一種情緒化、夸張、轉彎抹角、無病呻吟式的“自炫文化”,不值得提倡。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很多流行語實際上表達了中國中等收入群體及其后備軍典型的矛盾心態——“既是一種向往的生活狀態,也是一種被嘲笑的狀態”。還有研究語言學的旅美學者認為,中國網絡熱詞的背后是“社會性和自然性的結合”,折射的可能更多是“80后”“90后”和“00后”這幾個年齡段的“網絡公民”的社會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