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綜合消息 10月17日,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給孩子們一個更安全、更溫馨的成長環境,是全社會的共同心愿。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主要有四個亮點。
亮點一:關愛呵護“留守兒童”,細化監護人監護職責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對監護人的監護職責作出全面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保障,關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狀況和情感需求,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等。
隨著人口流動速度的加快,“留守兒童”群體規模也在不斷加大。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對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因外出務工等原因在一定期限內不能完全履行監護職責的,要求其委托具有照護能力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代為照護;無正當理由的,不得委托他人代為照護。
監護人將未成年人“一托了之”怎么辦?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確定被委托人時要“聽取有表達意愿能力未成年人的意見”,并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要與未成年人、被委托人至少每周聯系和交流一次,了解未成年人的生活、學習、心理等情況,并給予未成年人親情關愛。
北京師范大學未成年人檢察研究中心教授宋英輝說,此規定將避免實踐中監護人因外出務工等原因導致監護實際缺位的問題,保障未成年人的安全、健康、教育等。
亮點二:筑牢網絡安全“防火墻”,加強監管防止沉迷
伴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孩子們在盡情遨游互聯網海洋的同時,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網絡安全風險。網絡沉迷、網絡欺凌、網絡色情等問題頻發,如何保障和引導未成年人安全、合理使用網絡?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專門增設“網絡保護”一章。針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等問題,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作出規定: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誘導其沉迷的產品和服務。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
在應對網絡欺凌方面,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作出規定,遭受網絡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應當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網絡欺凌行為,防止信息擴散。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社會法室主任郭林茂表示,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從政府、學校、家庭、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不同主體出發,對網絡素養教育、網絡信息內容管理、個人信息保護、網絡沉迷預防和網絡欺凌防治等內容作了規定,力圖實現對未成年人的線上線下全方位保護。
亮點三:不做“沉默的羔羊”,強化各方報告義務
現實生活中,一些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但出于恐懼等原因不敢報告。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了相關組織和個人的報告義務,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發現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情形,都有權勸阻、制止或者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關部門提出檢舉、控告。
“這是從強制報告的角度,進一步解決‘發現難的問題。”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佟麗華說。
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在社會保護方面的另一大亮點,是強化了住宿經營者保護未成年人的責任,要求旅館、賓館、酒店等住宿經營者接待未成年人入住,或者接待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共同入住時,應當詢問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聯系方式、入住人員的身份關系等有關情況;發現有違法犯罪嫌疑的,應當立即向公安機關報告,并及時聯系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
上海市法學會未成年人法研究會會長姚建龍表示,該條款是未成年人保護共同責任原則的體現,今后在條款落實上,可參照網吧管理模式,要求住宿經營者設置警示標志、嚴格年齡核實義務等。
亮點四:強化學校“防線”,向性侵和欺凌說不
針對未成年人性侵害及性騷擾案件,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對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等違法犯罪行為,學校、幼兒園不得隱瞞,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并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
此外,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還要求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單位招聘工作人員時,應當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查詢應聘者是否具有性侵害、虐待、拐賣、暴力傷害等違法犯罪記錄;發現其具有前述行為記錄的,不得錄用。
“從世界各國的相關數據和經驗來看,性侵未成年人等犯罪的再犯率是比較高的。”中國政法大學未成年人事務治理與法律研究基地副主任苑寧寧說,對于有過這些犯罪記錄的人員,應限制他們從事相關職業。
在防治校園欺凌問題上,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學校應當建立學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對教職員工、學生等開展防治學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訓。學校對學生欺凌行為應當立即制止,通知實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參與欺凌行為的認定和處理。
(摘自“新華網”官方網站)
教育部、國家文物局: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
納入課后服務內容
本報綜合消息 近日,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中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提出明確指導意見。
《意見》著力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應用。強調要精心設計博物館教育內容,經常性組織開展參與面廣、實踐性強的展示教育活動。要開發博物館系列活動課程,結合中小學生認知規律和學校教育教學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館資源,研究開發自然類、歷史類、科技類等系列活動課程。要加強博物館網絡教育資源建設,促進與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對接。
《意見》著力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途徑。要求創新博物館學習方式,以促進學生學習為中心,增強博物館學習的趣味性、互動性和體驗性。提升博物館研學活動質量,充分利用各類博物館資源,組織開展愛國主義、革命傳統等主題的實踐教育活動。將博物館青少年教育納入課后服務內容,鼓勵小學在下午3點半課后時間開設校內博物館系列課程,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專題教育活動。
《意見》著力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部署學校、博物館共同構建常態化的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工作機制。加強博物館教育人員與學校教師的交流合作,將博物館教育培訓內容納入相關學科類教師培訓中。強化優秀項目示范引領,開展“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優秀案例”推介活動。
《意見》要求各地教育、文物部門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工作協調機制,加強經費、人員、物資等方面條件保障,加強對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的目標考核和效果評價。各地中小學、博物館等要強化博物館教育安全管理制度,確保博物館教育活動安全有序開展。
(摘自教育部政務新媒體“微言教育”)
廣東省舉辦中小學、幼兒園網絡安全和
網絡素養教育工作培訓
本報綜合消息 10月15日,為期兩天的廣東省中小學、幼兒園網絡安全和網絡素養教育工作培訓班在廣州開班,全省21個地市教育局分管安全工作的負責人、負責校園網絡安全教育工作的安保處(科)室或信息中心負責人、省屬中小學負責人和申報2020年全省網絡安全教育示范區的區(市、縣、同級鎮)教育局有關負責人參加了培訓。
培訓班邀請有關專家,圍繞大數據時代的校園信息安全挑戰與機遇、校園網絡安全發展規劃與建設、網絡素養教育地方課程體系建設、新媒體與輿情應對、“網安校園”建設系列活動實施路徑等主題開展培訓。
本次培訓的目的是進一步深化大家對校園網絡安全教育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全省各級教育部門開展校園網絡安全教育工作的能力,促進各中小學、幼兒園網絡安全和網絡素養教育活動常態化,探索形成長效機制。
(摘自“廣東教育”官方微信)
“美好生活,勞動智造”,
廣州市中小學推進勞動教育
本報綜合消息 近日,由廣州市教育研究院、海珠區教育局主辦的廣州市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勞動學科2020學年上學期第三次教研活動暨“美好生活,勞動智造”海珠區勞動教育現場會,在海珠區少年宮、廣州市南武中學舉行。
本次現場會采用線下活動和網上直播的方式進行。線下活動同時開設五個會場,同步進行《巧做驅蚊包》《剪紙——美麗的花帽子》《設計制作自動收晾衣架》《平板電腦支架的設計與制作》勞動教育課例展示。
活動現場還設置了海珠區學校勞動教育成果體驗展示攤位,展位分為研學自然、科技制作、手工創造和美食制作四大展示項目,其中包括有木板雕刻、印章篆刻、扎染、紙火箭、制作中藥包等各具特色的勞動教育成果展示。每一項成果展示中,都有學生代表進行現場制作展示,妙趣橫生,令參觀者贊不絕口。
會上,廣州市海珠區寶玉直實驗小學、廣州市海珠區南洲小學、廣州市南武中學、廣州市執信中學琶洲實驗學校、廣州市海珠外國語實驗中學等中小學的校長在會上交流分享勞動教育經驗,展示開展勞動教育的成果。
活動最后,廣州市勞動教育專家、教育發展研究院副主任鄒立波對本次活動進行了總結。他對勞動教育的發展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要加強對勞動教育頂層文件的學習;二是要聚焦勞動教育的核心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讓學生養成慣常性、恒定性、持久性勞動的習慣,建立勞動清單制度;三是學校在開展勞動教學時,要加強日常生活勞動的教學。
本次現場會在海珠區教育局、海珠區教育發展研究院的高度重視,以及各校師生的精心準備下,展示了豐富的勞動教育成果,為廣州市中小學推進勞動教育再譜新曲,奏響華章。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對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憑借舉辦廣州市中小學推進勞動教育海珠區現場會的契機,海珠區勞動教育邁出堅實的一步。
(摘自“廣州教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