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瓊
【摘要】課堂是我們的田野,播撒的是什么,收獲的就是什么。習作教學尤甚。播撒樂趣,收獲驚喜;播撒枯燥,收獲無望。“我們的習作,在希望的田野上……”,扎根課堂,扎實開展讀寫訓練乃是提高習作教學成效的根本。
【關鍵詞】讀寫訓練;習作教學;積累之功;真實文風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認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往往能綜合體現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現實生活中,學生最怕的是什么,寫作文;教師最沒有把握的是什么,上作文課。原因有三:一是題材上局限于每個單元的習作訓練,而某次習作學生恰恰有難度;二是內容上過于拔高了小學生的習作水平,期待值過高,分數改得低,大大打擊了其寫作積極性;三是條件上個別教師備課時研究力度不夠,照本宣科,造成課堂的乏味空洞。“我們的習作,在希望的田野上……”,扎根課堂,建設課堂乃是提高習作教學成效的根本。
一、見縫插針的“積累之功”
一篇文章是由字、詞、句、段落構成的,如果平時詞語積累不夠,句段積累不多,那就會造成習作時“茶壺里煮餃子——有話倒不出”的局面。教師應利用課堂的時間,教會學生積累的一些方法。
1.預熱三分鐘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能不拘形式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因此,對于小學生習作內容,以記敘文和想象作文居多。但是僅憑一個學期八節習作課的學習,學生對于寫人、記事、狀物、寫景等的區別還弄不太清楚,因為小學生的學習具有反復性,需要及時鞏固。如何鞏固知識?可以安排習作專題周,一個星期專攻一個專題,例如“寫人周”,先花時間講述寫人習作的方法和要求,然后這一星期的每節語文課,正式上課前三分鐘,給學生朗讀一篇寫人的好文章,一個星期就是七篇,數量相當可觀。如果覺得學生還未能深入吃透“寫人文章”的特點,就再多花一個星期來朗讀。在朗讀時,讓學生拿出積累本,教師見機傳授學生,哪個詞語可以積累,為什么等。或就文章內容提一兩個問題,考查理解能力等。
2.采擷整節堂
語文課堂是一個語言文字的“集結地”,要養成一個積累的好習慣,要讓學生明白,教材中的好詞語,師生對話中的好詞匯、名言警句,都能拿來使用。例如,講授《晏子使楚》一課:
師問:“楚王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晏子,晏子語言巧妙,結果怎么樣呢?”生1答:“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生2答:“偷雞不成蝕把米!”師問:“這種結果,你想到了哪些成語了嗎?”生1答:“弄巧成拙!”生2答:“楚王自取其辱!”……不難發現,教師提問中的“一而再、再而三”,學生回答中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偷雞不成蝕把米”“自取其辱”“放火自焚”都是積累的好例子。長期以往,學生會掌握在課堂上“見縫插針”般勤勉積累的本領。
二、以身作則的“真實”文風
《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文風,“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學生的文風究竟從哪里來,除了他們自己,更多的可來自于課堂教學。如何打造真實的文風呢?首先還是從教師自身著手。四年級有個單元的習作是“觀察身邊的景物,把它寫下來。”有很多教師是在教室里上這堂課的。教師可以身作則,帶著學生,來到校園,來到街道,來到公園,甚至只是來到走廊上的花帶,操場上的草地,相信學生一定感觸不同。畫家讓弗·米勒曾經說:“要想打動人,首先自己要被打動。否則,再富技巧的作品也決無生命。”寫作也是這個道理。
三、放飛心靈的“創新”空間
怎樣讓學生對寫話有興趣,樂于書面表達呢?《新課程標準》鼓勵學生自主寫作,自主表達。習作教學要解放學生的心靈,課堂要創造空間。
1.選材,提倡逆向思維
文章都有主題,當面對一篇文章時,學生慣性思維會起指導作用。例如三月份,天氣乍暖還寒,學生都對天氣露出抱怨神色。讓他們寫《我? ? 下雨天》,寫“討厭”者眾多,而偏偏有個學生寫《我愛下雨天》,選材與眾不同,他寫西部的干旱,花草的生長,空氣的清新,樹木的蔥綠,連汽車不用去洗了……“萬綠從中一點紅”的獨特,會讓這篇文章增色不少。
2.體裁,鼓勵求異思維
《新課程標準》強調“能不拘形式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要讓學生“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這其中的“不拘形式”就說明習作的體裁可以多種多樣。記敘文、散文、說明文、童話,甚至詩歌,只要是心里的東西,就筆隨心動。
例如,寫“家鄉”這個話題,可以寫《發生在家鄉的一件事》,可以寫《家鄉的? ? 》(人),可以寫《家鄉的景》,可以“創作”一首詩,可以寫《二十年后回故鄉》等。
3.文字,珍視另類表達
小學生的語言表達有其獨特性,他們接觸新鮮事物快,信息量多,文字表達會帶著這些色彩,雖然錯別字多,但是別有情趣。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用新的眼光去看待。珍視他們的“別出心裁”。例如三年級的寫話“介紹自己”:我叫某某,來自哪里,家鄉最難忘的是什么,家里有什么人,做什么,簡單形容父母。評價自己的學習,心目中最理想的老師,未來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學生雖興趣盎然,但寫得并不好,有錯別字,或詞不達意,但作為剛升入三年級的學生,教師不必苛求用詞造句的準確,而應俯身聆聽發自心靈的聲音。例如某位教師收集的作品——
學習一船船
我叫田家偉,家鄉在江西,我最喜歡在家鄉的一棵柳樹下面chéng涼。家里有爸爸、媽媽和哥哥,我爸爸在外面工作,他很疼我,我媽媽在家養育我們。回憶過去的兩年,我感覺自己學習一船船。心目中的老師要上課很嚴格,我打算好好面對未來。
溫柔再溫柔
姓名:李舒瑤,家鄉:福建。福建生產桔子,爺爺奶奶等到了豐收的時候就jì一大箱桔子給我們吃。家里有爸爸、媽媽和姐姐。爸爸是做五金生意的。姐姐在東華讀書,成績很優秀。過去兩年我學習像qiāo qiāo板一樣,一下高一下低。但是我會努力。我希望老師溫柔再溫柔!
考上清華大學
我叫李京,家鄉在湖南,那兒風景優美,金黃色的稻子,像發光的金子。爸爸在鐵路工作,非常辛苦。媽媽在一家飯店打工。我覺得自己的成績非常好。每次考試都能達到90分。我希望老師,非常善良,非常有愛心,能了解我們的心。長大后我要考上清華大學!
文字雖稚嫩,讀來卻趣味橫生。習作要放飛學生的心靈,課堂要點燃創新的火花,給他們一個展示的平臺:“無心”也能收獲“柳成蔭”。
葉圣陶說: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習作來源于生活,但是習作教學必須扎根課堂、建設課堂,只有匯集“積累”的厚度,“真實”的深度,“創新”的高度,才能在希望的田野上收獲甜蜜的事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名人名言集錦》編寫組稿.名人名言集錦[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