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婉娜

【摘要】語文識字教學應遵循漢字本身的規律,遵循小學生認識和學習漢字的規律,以提高識字效率,促進兒童智力的發展。借助字理進行識字教學,不僅可以使漢字學習更加系統化,識字教學變得輕松有趣,還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正確使用漢字的能力,體會到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本文對如何字理助力,讓識字輕松自如作了探討。
【關鍵詞】字理;優勢;文化
識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小學語文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墩Z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字理識字教學法就是根據漢字的組建規律,通過辨析漢字形、音、義的關系來進行識字教學的一種方法。這是符合人類的識記規律。通過實踐研究,筆者發現,字理教學不僅有助于提高低年級識字教學的效率,更能彰顯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起到“立德樹人”的價值。
一、了解演變激興趣
長期以來,語文老師在識字教學時,多數只注重從字的間架結構或者筆畫組合等方式進行教學。不少教師還缺少對學生現有識字水平的預判,仍較多地采用“集中識字”的形式,在生字教學時平均用力,重難點不突出,這就違背了學生的記憶規律?!白掷斫虒W”是教師通過挖掘漢字固有的趣味因素,在識字教學時通過一些較為輕松、愉快的教學手段,進行生動形象地啟發誘導,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漢字的興趣和探究的熱情。
如一年級上冊《日月水火》這一課,需要識寫的生字都是象形字,我通過圖文對比,加深學生識記的印象,達到識記的效果。在教認“水”字的時候,我先畫出了河流的簡筆畫(圖1),讓學生看圖猜字。學生猜出后,再出示“水”的古文字讓大家觀察,然后分析圖形與字形的聯系,再指導書寫“水”字。就這樣,學生通過老師的講解,自己觀看簡潔的“水”字的演變圖,就能很好的識記生字了。又如在教學“鳥”字的時,我也是通過圖字結合,先讓學生在書上畫出小鳥的樣子。然后對圖片進行分析(圖2):“鳥”字的第一撇,就像是小鳥頭上的羽毛,橫折鉤就像是小鳥的頭,里面的一點是小鳥的眼睛,豎折折鉤可以看成是小鳥的身體,最后一橫就是小鳥的尾巴了。學生在動畫中感受漢字的變化,學習就變得生動有趣。他們學得興趣盎然,識字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辨析字形強記憶
漢字是博大精深的,是有獨特性格的精靈。教學時,教師就要掌握其中的規律:有理據,有層次,有類別,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從而以簡馭繁,成批識讀。這不僅提高了學生識記的能力,還能更快更好更多地記住生字。
1.部首表義求同記
教學時,可以通過分析字理,歸類偏旁,以達到批量識字的效果。 如“月”字這個常見的偏旁,它有兩個叫法:“月”字旁,或叫作“月肉”旁。 教學時,很多老師都會統一稱作為“月”字旁,表示跟身體有關,其實不盡其然。在甲骨文中,“月”字是模擬半月形, 本義是月亮,所以帶有“月”字旁的字的意思是:光亮、時間等。在學生理解偏旁本義的基礎上,老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打開記憶的閘門,搜索出“朝、明、朗”等字。這時,老師又在黑板上寫“肺”字,讓學生說說字義。當學生說出“肺”是人體的器官時,老師相機引導:不是說帶月字旁的字都和光亮、時間等意思有聯系嗎?那“肺”字呢?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緊接著,老師再出示甲骨文“肉”的字型,并解釋古文字中“月”與“肉”的區別: 形狀相似,意思不同。作偏旁時“肉”仍寫作“月”,本義是肉,所以“月肉旁”的字與肉體的意思有關,如“肌、腸、腎、腦、肝脾”等。這樣,老師通過形旁字理的辨析,讓學生理解了這一形旁的含義,在具體的語義中來理解字義,不僅識記生字,還達到了遷移識字的目的。
2.形近比較辨異記
眾所周知,漢字從結構上有兩種類型:獨體字和合體字。獨體字是由點、橫、豎、撇、捺、提等筆畫組合而成,合體字則是由獨體字演變而來的偏旁組合而成。在識字教學中,通過字理學習來比較形近字,學生學起來不僅輕松多了,還減少了錯別字的出現。如:學習“人”字時,可與“入”“八”兩個字的字形進行相比較,加深識記。古人在造“人”字時,特別強調手、腳。所以,“人”字便以側面站立的人作為字的形體;“入”字是撇短捺長,就像一個人前腳跨進家門,還低下頭怕門楣撞頭;“八”字一撇一捺相背,分向張開,就像人要分別的樣子。
三、理解字義促運用
運用字理知識,對漢字進行區別辨析教學,老師從字源上講述形近字各自的構造原理,可以從字形的演變或者漢字本義進行理解區別,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就更有利于學生辨析形近字了。如教學“覺”字,我們會發現不少學生都會把“見”字底寫成“貝”。在教學中,教師通過解析字理,學生明白了“覺”的本義的明白,覺悟,醒悟。之后再通過舉例來加深學生的印象,比如:我們見到了太陽,就知道今天是個好天氣;看見了下雪,就知道天氣嚴寒等。而“貝”字作為偏旁,表示跟錢財有關的,如“財”“貨”等。明白了這點,學生再也不會把“覺”字寫錯了。
四、品賞文字提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中課程基本教學理念之一提到:語文教學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品德修養,在學習中,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從而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在字理識字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可以利用字理中豐富的美育因素,去誘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學生在提高識字質量的同時,也能受到美的熏陶,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
1.在字理學習中領悟漢字的豐富內涵
漢字作為記錄漢語的符號體系,既是漢民族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漢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教學時通過對漢字結構及其理據的分析,既可以了解到古代社會的生活文化狀況,還可以把握造字者的思維規律和心理特點。如從“狩、漁、耕”等字的甲骨文中,我們仿佛看到古代勞動人民在漁獵和農耕的生活情景;從“家、牢、牧”這些字中,我們又仿佛感知到古代畜牧業的發展;又如看到“財、貨、賺、貴”等漢字時,我們也由此可以推知古人曾經用“貝”作為貨幣來交換貨物了。
2.在字理學習中感受傳統美德的教育
古人是聰明的。其實他們在造字時,就把自己的道德標準融入了構字之中了。如“信”字,從人從言,意思就是“人”“言”有誠信,誠信是為人之本;“仁”字,從人從二,人與人相親相愛為仁等。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對漢字字理的析解,感受由漢字中折射出來的古人眾多的價值觀念,從而滲透了中華傳統美德的教育。識字教學中,有了字理的助理,學生學習漢字的同時,不僅掌握了漢字的構造原理和解析技巧,激發識字興趣,養成自主識字的習慣,提高了識字的效率;同時促進學生的思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賈國均.科學適用的字理識字教學法[M].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