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草堂

中國文人閑情博雅,喜歡文玩,已經成為歷史文化傳統。尤其在至今非遠的清朝,能工巧匠應運而生,巧思杰作,令人趨之若鶩,留下了許多佳話。特別是制硯的顧二娘,乃一時之名手,留存下來的作品,堪稱傳世之珍寶。
金潛庵(1895—1946年),即金開藩,號蔭湖,浙江吳興人,晚清及民國畫家。
《湖社月刊》第47冊、總768頁,刊載金潛庵的短文《清顧二娘制鳳硯》曰:“清顧德麟,蘇州人,琢硯自然古雅,名重于世。媳鄒氏能傳其藝,尤工辨石,人稱顧二娘。非端老坑佳,不肯奏刀。其辨石之法,以腳尖點石即能知之。其藝之精,可想故;其所制硯,藝林寶之。”
這段文字讓人們知道了以下三點:其一,顧二娘是蘇州琢硯名師顧德麟的兒媳,本姓鄒。其二,顧二娘不僅是琢硯高手,而且尤其擅長辨別端石材質的優劣;其辨石方法有點兒邪乎——以腳尖點石即能知之。其三,非端老坑佳,不肯奏刀,這一條,對于人們鑒定顧二娘制硯的真偽,的確是能派上用場的。
金潛庵的短文《清顧二娘制鳳硯》所配的金潛庵的藏品顧二娘制鳳硯拓片:鳳首在硯臺的上方,鳳羽招展,構思巧妙,十分華美。有藏家楷書記事鐫刻于背面,落款則在硯臺的側面,四字篆書“顧二娘造”。
此外,《湖社月刊》第48冊、總790頁,也刊載 《清顧二娘制鳳硯》拓片,注明張弧的藏品。
張弧(1875—1937年),原名毓源,字岱杉、戴三,別號超觀,浙江蕭山人,晚清及民國政治人物。
張弧的藏品《清顧二娘制鳳硯》拓片:鳳首也在硯臺的上方,鳳羽猶如游手擁抱著硯池,而在硯池的中央,鐫刻的落款是六字篆書“吳門顧二娘造”。從字體上看,與金潛庵的藏品《清顧二娘制鳳硯》拓片,風格極相似,應該是出自同一手。硯底有多字,有“莘田研銘” “黃任”等,可知是清初文人黃任的舊藏。
《湖社月刊》所介紹的以上兩方《顧二娘制鳳硯》,如今已不知花落誰家。但黃任這個歷史人物,的確是人們了解顧二娘真實背影的重要窗口。而且,有關顧二娘的歷史資料,也大多出自黃任的詩文之中。
黃任,字莘田,號香草齋、十硯齋、十硯先生,福建永福人,善詩工書,臨池之余尤嗜硯。曾任官廣東肇慶府四會縣,兼知高要事,勤于吏事,有能聲。高要縣為宋朝端州所在,以端溪石著稱。所藏佳石多付吳門顧二娘手琢,自為題銘,品其甲乙;其詩秀韻獨絕,細膩溫柔,為世所稱。
黃任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逝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而顧二娘與黃任是同時期的人,且早于黃任辭世,人們大致可以判斷顧二娘生活在康雍乾這一時期,即,清初向清中期過渡時期。
黃任是來到蘇州以后才認識顧二娘的,隨后他們成了朋友。黃任寫給顧二娘一首詩流傳很廣,詩云:“一寸干將切紫泥,專諸門巷日初西。如何軋軋鳴機手,割遍端州十里溪。”黃任還將此詩刻于硯背,以作紀念,并名此硯為青花硯。清朝林在峨在《硯史》中曾予著錄,大文人袁枚也在《隨園詩話》刊載此詩。顧二娘死后,黃任有詩吊之,中有名句云:“誰傾幾點梨花雨,一灑泉臺顧二娘。”
黃任當年所藏的顧二娘手琢硯臺到底有多少?沒人說得清楚。人們鑒定顧二娘制硯的真偽,標準器就是黃任舊藏的清顧二娘制蕉月硯,現藏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顧二娘制蕉月硯系長方形端石,高2.0厘米,長14厘米,寬9.6厘米,色青黑泛紫;硯面鑿凹池為月形,并雕二枝蕉葉交錯掩映其上;硯背淺浮雕老僧坐蒲團抱膝讀經像,隸書詩銘:“危坐覺蒲團,不是逃禪醉,片石舊精魂,三生成妙諦,秋月印曇心,春云凝道氣,抱膝默無言,誰解西來意。莘田黃任。”下款:“吳門顧二娘制”。右下鈐有“黃氏珍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