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華
拔罐是很多中老年人經常用來保健養生,或是止疼的方法,由于拔罐療法具有操作簡便、適應癥廣、治療效果好、保健作用明顯、無毒副作用、罐具簡單等特點,已經成為常見的家庭理療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對于如何正確拔罐,卻鮮少有人知曉。
拔罐以罐為器,利用負壓,通過吸拔,造成被拔部位的皮膚淤血現象,促使經絡通暢、氣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散寒、除濕、散結拔毒、退熱等作用。拔罐法適用于感冒咳嗽、肺炎、哮喘、頭痛、胸脅痛、風濕痹痛、腰腿痛、扭傷、胃痛、瘡癤腫痛等病癥。
中醫認為,拔罐療法是一種偏于瀉的治療方法,雖屬中醫外治法,但也有其禁忌。有出血傾向者、心力衰竭患者、心臟病患者、急性嚴重疾病患者不適合拔罐,嚴重肺氣腫的患者背部和胸部、皮膚破損處、皮膚瘢痕處、皮膚有贅生物、原因不明腫塊或骨突出處不宜拔罐,饑餓、過飽、醉酒、過度疲勞也不宜拔罐。另外,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瘢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
拔罐最常用的方法是留罐,也稱坐罐,即拔罐后將罐子吸附留置于施術部位10~15分鐘,然后起罐。醫生介紹,起罐后,罐印顏色深淺是病情輕重表現。健康人起罐后皮膚應是潮紅、無斑點,一段時間便會恢復正常膚色。起罐后,罐印若呈散在紫點,深淺不一,表示氣滯血瘀癥;若紫黑而暗表示有血瘀;罐印發紫伴有斑塊,一般可提示有寒聚血瘀之癥;拖紅而暗,表示血脂高,且有熱邪。罐印出現水泡,多為局部病情的反映,一般受病情輕重、季節(夏天較易發泡而冬季則較慢,這也是拔罐治療提倡“冬病夏治”的一個原因)、皮膚疏密等因素影響。拔罐后局部的顏色和形態變化是拔罐的治療反映,在反復拔罐治療中會逐漸消失,一般情況不需要處理,可待其自然吸收,不要抓撓,水泡較大時,可在水泡根部用消毒針刺破放水,敷以消毒紗布以防感染。在拔罐治療過程中,罐印的顏色會逐漸變淺或減少,說明病情逐漸減輕。
拔罐作為中醫外治法,需根據經絡、穴位確定拔罐的位置,而不是哪里不舒服拔哪里。臨床應用拔罐法時,會根據不同病情,選用不同的拔罐法。無論何種拔罐方法,都會對皮膚造成一定的傷害,并且拔完罐之后,皮膚的毛孔處于一個打開的狀態,很容易受涼,如果沾水也容易刺激皮膚引起皮膚破損、發炎感染,所以拔罐之后6小時內不要洗澡、游泳、吹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