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庾南
【關鍵詞】班會課;主題教育;學生發展
班主任每周一都要上班會課,有時利用班會課總結上一周班級情況,布置本周工作;有時利用班會課處理一些班級日常事務;有時也會根據班級學生實際或學校要求開展一些主題性活動。
1998年,我任初一班主任。開學后不久,我發現班上有些學生沉迷于玩游戲,在家不能及時、認真地完成每天的作業,然后第二天一大早來到教室抄襲同桌作業;個別學生放學后還進游戲廳,玩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于是我舉行了一次“遠離游戲”的主題班會。
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發言,談談沉迷于游戲的危害。有學生說打游戲是浪費時間,玩得高興時,就不愿停下來,結果來不及完成書面作業,更談不上復習、預習功課,成績會下降;有學生說如果能控制自己,每天玩一會兒游戲也是有好處的,可以放松大腦,但是不能進游戲廳,那里人員很復雜,還有不健康的內容……
幾個學生一發言,班上就再沒有人說話了,然后只得由我“包場”,進行說教式教育。這堂班會課既不生動,對學生也無多大啟迪。
那次班會的不成功,使我認識到班會也是一堂課,作為一堂課,就得有教育準備、教育內容、教育目標,就得選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后來,我和徒弟小徐老師根據班上一些學生不能正確理解父母的愛,不會與父母溝通,有時產生情感沖突的實際,擬定了“我和父母”的主題,準備召開一次主題班會。我們設定的目標是“引導學生懂得理解父母,體諒父母,學會與父母溝通,自覺接受父母的教育,培養感恩的心”;我們設定的重點是“了解沖突發生的根源及化解方法”;我們設定的難點是“啟發學生時時事事換位思考,學會理解父母”。
在課前,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了解了學生與父母近期的關系,是“親密”“一般”還是“疏遠”,或者“比較緊張”。調查結果表明,主要問題是學生長時間看電視,或迷戀上網,影響學習,而且他們不能接受家長的教育,進而產生親子矛盾。因此,我們事先組織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個與上述內容有關的小品。小品演出后,由各小組討論,自由評論家長的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以及學生對待家長教育的態度,等等。課上氣氛熱烈,大家爭先發言,各抒己見,有時還有不同觀點的碰撞,我適時加以點撥。最后大家取得比較一致的認識:一方面,父母把我們帶到這個美麗的世界,不僅給了我們生命,而且為我們的健康成長傾盡心血,父母是我們最親近的人,我們應該敞開心扉與父母交流;另一方面,我們已經是中學生了,要學會自制、自理、自律,科學地安排時間,正確地選取課余生活內容,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這堂班會課使我認識到,班會課也應該是一門學科,一門科學,更應該是一門藝術。
【點評】
兩堂班會課的緣起都是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一些不容忽視、不容回避的問題,或者說,都源于問題解決的需要。從這樣的問題或需要出發,都有可能上一堂成功的、出彩的班會課。那么,兩堂班會課為什么會一優一劣、一成一敗呢?我以為:
一是準備程度有深淺之差。只要有教育教學現象存在,“備課”就將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有人認為可以不必備課,或者不必下大氣力備課,他們期待所謂的“生成”。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沒有精心備課,豈能有精彩生成?后一堂班會課可謂是精心備課的典范,先是問卷調查,弄明兩代人產生矛盾的主要原因所在,然后是設定重點、難點及目標,最后是組織排練小品這一教學方式。真是“功夫在課外”!有了如此充分的準備,何愁班會課不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叩動其心靈琴弦,引發其情感共鳴!
二是“沖突”程度有強弱之別。成功的課堂(特別是作為一種道德實踐活動樣式的班會課)常常要有一定的“戲劇(性)”,而“戲劇(性)”的靈魂又在于人物情感或情節等的沖突。前一堂班會課,圍繞游戲問題,本來可以激起較強沖突,但只是把問題平平淡淡“擺”在學生面前,猶如平靜的湖面上漂過一片樹葉,只能激起一絲漣漪;后一堂班會課,通過,J、品表演——仿真情境創設,把各種各樣的沖突“聚射”于學生眼前,一下子就觸動了他們大腦皮層優勢興奮中心,使他們忘情地投身其中,這就如以石擊水,必定會引起深層震顫。
三是班主任介入程度有高低之分。班會課特別不能由班主任一個人包辦,特別不能唱獨角戲,特別不能搞成一言堂。可以說,班主任介入(尤其是外在和顯性的介入)程度之高低是衡量班會課“成功度”的一個重要標準,這兩者之間有著一種“負相關”。班主任應該盡可能“退居二線”,讓學生唱主角,把“結論權”交給他們。前一堂班會課基本是教師主導,后一堂班會課則更多地讓學生“發聲”,當然更能觸及他們的內·心。
班會課其實是需要講究“工藝”的,后一堂班會課就是一個很好的、正面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