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
【關鍵詞】班級生活;高質量;生活育人;教育價值
高質量的班級生活之所以不是紙上談兵,正在于班主任在型構班級生活的過程中十分注重以“生活”來凝聚力量,實現育人目標。應該說,在我國經濟與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生活育人理應成為班級生活高質量型構的本質屬性和價值追求。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教育”之所以為教育理論界所公認,正在于生活能培養人、鍛煉人以及提升人的內在涵養。因此,教育工作者要讓學生在高品位的生活中分享收獲、感悟成長,進而推動高質量班級生活的構建,實現人與生活的良性互動。而這就涉及班級生活緣何育人、何以育人等基礎性問題的深度探討。
一、高質量的班級生活致力于引導學生型構一種有意義的教育生活,而不是空洞的、無追求的生活
從當下班級生活的現實樣態來看,班主任在引導學生型構班級生活過程中遭遇了諸多問題。
1.將班級生活理解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發生狀態,缺乏主動建構性。
這種觀點將班級生活看作一種自然而然發生的過程,認為即便不賦予任何其他動能,班級生活總是持續存在并影響學生的。班級是學校內部的一種微觀組織,借助班級、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才能得以貫徹落實,上情下達成為班級具有的行政性職責;而班級同時還承擔著將班級中各種重要信息上報給學校的任務,這種下情上傳也在潛移默化中強化了班級的民主化功能。因此,從班級的現實狀態來看,班級總是鮮明地表達著自身存在的價值。從某種層面來說,班級之所以備受信任,正在于班級有著強大的權力賦予與民意基礎。來自學校的充分信任與支持,以及來自家長、學生的廣泛響應,總是能夠讓班主任更好地型構班級,建構班級的良性發展樣態。因此,班級生活并不是一種自然而然發生的過程,而總是一種人為的主動建構。當然,這種主動建構的執行者首先應當是班主任,這既與中國班主任自身的角色、功能息息相關,也與班主任的勤勉勞動、主動作為有關。班主任總是作為學生日常生活的“核心推動者”,深度介入到“學生學校日常生活的自我建設中”,不斷達成一種深度的主動建構功能。
2.將班級生活理解為一種常態化的生命延展過程,陷入空洞性誤區。
學生處于不斷成長之中,無論是其生理發育還是心理成熟,都需要一定的過程。這種常態化的生命延展過程發生于班級生活之中,但班級生活卻不止于此。很多中小學班主任,甚至包括一些理論研究者,常常將班級生活錯誤地理解為一種學生的常態化生命延展過程,而忽視了學生在班級生活中如何獲得成長、遇到了哪些教育因素、何以實現自身更好的成長等一系列現實性、過程性的問題,從而陷入了空洞性的理論研究誤區與教育實踐誤區。事實上,小學、中學階段十余年的班級生活總是不斷推動著學生認識到班級的組織結構、獎懲制度對自身的影響,如集體的凝心聚力,班級大家庭的溫暖呵護,當然也有班級內部的競爭、沖突、矛盾等。這些在最初由陌生人組成的班級,到成為能夠在一起度過成長歲月的共同體,總是帶給人眾多生命烙印,值得咀嚼、品味。而這些顯然不是生命成長的自然狀態,更不是索然無味的空洞過程。恰恰相反,五彩繽紛的班級生活讓更多學生體會到成長的樂趣,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同學之情”也在無形中增添了友誼的力量,讓班級生活朝著更高質量的方向邁進。
3.將班級生活理解為一種學生習得知識的過程,缺少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
這種觀點僅僅將班級生活視為一種學習知識、通過考試獲得分數和成績的過程,而忽視了學生對于高質量班級生活的生命追求。班級生活的高質量型構過程是一項全要素育人過程,不僅包含著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也包含著班集體的構建、班級活動的開展等育人過程。當下,社會各界普遍關注學生在班級中是否獲得了較好的考試成績,每年高考、中考成績發布后,一些學校乃至地方政府大肆宣傳狀元,然而很少有人去關注這些學生是否在這段經歷中獲得了成長,這些學生所取得的成績是否有來自班級生活的滋養等深度教育問題。事實上,班級生活不僅是一種知識傳播的過程,而且也是班級內學生生命成長的過程,還包含著對高質量生活的審視與追求問題。這種高質量的生活不僅要求我們重視當下的班級生活,還要基于班級生活的優質化塑造去引導學生著力實現對未來生活的規劃與構建。
二、高質量的班級生活致力于促進學生型構一種有價值的組織或制度生活。而不是松散的、被動的生活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對于學生而言,班級是他們步入社會的早期組織,班級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他們的成長。然而,作為學生校園生活的微觀場域,班級生活之所以被很多班主任所忽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班級生活本身是一個較為“松散”的概念,彌散在日常的教育實踐之中。實際上,班級生活并非是一種松散的、被動的生活形態,而是一種有著高度組織性、制度性的集體生活。深刻理解這一點,對于高質量的班級生活型構尤為重要。
1.高質量的班級生活要基于當下班級生活的實踐形態,但一定要超越當下班級生活中那種松散的樣態。
很多班主任經常問:學生為什么這么難管?怎么管理班級才能更加有效?有的班主任秉持著“只要班級不出事就行”的錯誤理念,加上一些錯誤的家庭教育理念造就了一批“問題兒童”,當這些兒童成為學生出現在班級生活中的時候,張揚、以自我為中心等特征使得他們總是需要得到各方的關注、教育,亦需要在同伴互動中辨識自身的角色,認同自身在集體中的身份。而這恰恰是班主任在型構班級生活過程中所需要意識到的重要問題——高質量的班級生活一定要基于當下而超越當下,每個學生的個性必須凝聚成集體的共性而不是任其個性發揮。唯此,才能促進學生型構出有價值的組織生活。
2.高質量的班級生活要建構科學的制度體系,以制度煥發班級生活的多樣性、豐富性。
型構高質量的班級生活并非僅憑一己之力、一時之力就能實現,而是需要以科學的制度體系加以保障。班級生活的創設、運行、評價、監測等多個環節,都要匹配相對完備的制度體系,形成班級生活日常運行的制度依據,從而讓高質量的班級生活有規可查、有據可依。換言之,只有具備了完備的制度體系,才能真正推動班級生活步入制度化、科學化的軌道。
在一定意義上,人的存在并非那種自在的、本能的存在,而是呈現出自為的、“類”的存在。學生處于班級生活之中,在班主任的有效指導下,如果能將自身的努力作為與班集體的發展意志高度匹配,那么就能夠過一種對自身發展有價值的組織生活、制度生活。因此,高質量的班級生活正是要認同學生的主體性、煥發學生作為班級生活核心建構者的主動性,并借助具有共同體意義的組織功能,確立高質量的價值追求,探索高規格的育人過程,最終達成學生生命成長的發展愿景。其實,學生是班級生活的核心建構者,而班級生活又反哺于學生成長,二者在本質上的高度統一,正是高質量班級生活型構的價值意蘊。
三、高質量的班級生活致力于喚醒學生型構一種符合人性的真實生活,而不是規訓、盲目的生活
之所以將“高質量”作為班級生活的價值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質量本身即代表著對學生高規格成長、高水平發展的尊重。要想真正型構高質量的班級生活,班主任要尊重規律,要讓班級生活走出迷信、盲目的誤區,成為一種科學、真實的生活。陶行知在1934年發表的題為《殺人的會考與創造的考成》一文中指出:“自從會考的號令下了之后,中國傳統教育界展開了許多幕的滑稽悲劇。學生是學會考,教員是教人會考,學校變成了會考籌備處。會考所要的必須教;會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教育等于讀書;讀書等于趕考。”這段論述雖然誕生于80多年前,但反觀當下的班級生活,我們不難發現,這種為考試而考試、因考試而育人的教育價值觀、班級育人觀仍有廣泛的“市場”。一些班主任之所以有名氣,就在于他曾經帶出過“狀元”,多年擔任“重點班”“實驗班”的班主任。考試的分數、成績在很大程度上成為檢驗班主任工作能力的重要內容。那么,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班主任是如何育人的?能夠型構出高質量的班級生活嗎?從陶行知教育思想出發,當下有很多班級正走向一種扭曲人的成長的實踐取徑,因為它并非在培養陶行知所言及的那種“真善美的活人”。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尤其需要班主任建設高質量的班級生活來助推學生的全要素、全方位成長。而這離不開班主任對學生靈魂的喚醒。
1.班級生活不是一種被規訓出來的生活,而是學生成長所需要的人性化教育過程。
班級生活需要科學的制度和規范的組織秩序,然而這些制度、秩序是要為人的成長服務的,而不是反過來讓人在制度、秩序的約束之下去成長。這種關乎制度倫理的問題,實際上涉及的是人與制度如何更好地實現良性互動。在高質量班級生活型構過程中,班主任需要明確的是:班級生活不是規訓人的模具,讓學生按照某種預先設定好的模式去就范而成;相反,班級生活的高質量要在與學生一同建構科學制度、良好秩序的過程中引領學生成長,使得學生的成長成為一種具有超越性的、人性化的成長過程。
2.班級生活不是一種盲目的生活樣態,而是生命個體共同追求真實生活的過程。
每天早上,當班主任看到學生都在教室里時,這一天的班級生活便開始了。這種生活看似漫不經心,卻總是包含著對話、交流與分享,即便有沖突、危機,也是一種生活的過程。因此,班級生活并不是一種虛假的表象,而是每個人都參與其中,從他人、從集體那里獲取有利于自身成長能量的場所。雖然很多學生并不一定能在當時感悟到這種班級生活的重要性,但很多成年人對學生時代的反思卻讓我們看到班級生活在個體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價值。事實上,高質量的班級生活如同陶行知先生所說的那樣,是在積極致力于培養“真善美的活人”,型構一種符合人性的真實生活。
陶行知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一文中曾鮮明地提出兒童的“六個解放”:“解放兒童的頭腦,使他們能夠想;解放兒童的雙手,使他們能夠干;解放兒童的眼睛,使他們能夠看;解放兒童的嘴,使他們能夠說,多問幾個為什么;解放兒童的空間,使他們擴大認識,豐富眼界;解放兒童的時間,使他們有空干自己高興的事情。”對于當下的班級生活而言,“解放”兒童的腦、手、眼、嘴、空間、時間,要求班主任反思班級生活中那些不為人注意的規訓教育行為,喚醒學生思想與身體上的自由,使班級生活更加符合人性,而不是走上背離人性甚至反人性的歧途。這也正是型構高質量班級生活時所需要警惕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