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召山 劉欣偉
摘要: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化工行業迎來時代發展浪潮。但在部分企業發展與運營過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化工設備火災安全事故時有發生,造成嚴重經濟損失與人員傷亡,并對企業發展起到限制作用。本文對化工企業設備防火安全問題的主要成因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從而構建完善化工設備防火安全體系。
關鍵詞:化工企業;設備防火;安全問題
一、化工企業設備火災安全事故的主要成因
1.設備結構復雜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持續發展,在不斷提升化工企業生產效率、優化生產工藝的同時,也使得多數化工設備在更新換代過程中逐漸呈現出結構復雜化發展趨勢,需要配置反應塔、鍋爐等裝置以及眾多管線。過于復雜的設備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設備運行穩定性,并在出現各類運行故障問題后引發連鎖反應,進而導致火災安全事故的出現。
2.工作環境復雜化
在化工企業生產過程中,多數化工設備需要在高腐蝕、高溫的復雜工作環境下長時間運行,導致設備承受過高壓力與外界影響,有一定可能出現金屬疲勞與管道破裂等問題,引發火災事故。而在管道以及化工設備出現破裂故障時,所濺射出的物料普遍具有高度污染性以及有毒性,進一步加大了設備火災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損失程度。
3.人員因素
部分企業所配置生產人員的專業素養有限,對各類化工設備的規范化操作流程、常見運行故障問題(問題表現成因與有效預防與控制措施等)缺乏深入了解。因此偶爾受到人為因素影響出現各類化工設備火災安全事故。此外,部分生產人員的事故應急能力有所不足,在出現化工設備火災安全事故時,不但無法在短時間內制定合理問題解決措施,控制火勢蔓延速度與范圍,還會造成事故現場的混亂,造成嚴重人員傷亡。
4.設備管理體系不完善
在部分化工企業中,雖然注重樹立正確的安全生產理念,強調于避免各類化工設備火災安全事故的出現,但卻并未構建相對健全的設備管理體系。導致在化工設備維護保養與生產過程中,相關作業人員缺乏參照信息與標準。例如,沒有對各類化工設備的規范化操作流程加以詳細標注、沒有提前組織開展設備耐壓試驗等各項試驗、沒有明確標注各類化工設備的工作要求(例如設備預熱要求、物料反應溫度要求等)、各類化工設備火災安全事故的有效應對措施不明。
二、化工企業設備防火安全問題的有效解決措施
1.構建事故判定標準體系
不同化工設備火災安全事故的火勢蔓延情況、問題成因等都有所不同。如若沒有采取恰當設備防火措施,不但不會在短時間內控制火勢、降低事故損失程度,還有可能加劇設備火災安全事故的嚴重程度。因此,企業需要及早構建起事故判定標準體系,在出現各類設備火災安全事故時,正確判定事故類別與等級,采取恰當防火措施。而設備火災安全事故的主要評判標準為,設備規格型號、線路運行情況、所添加生產原料種類與數量、火勢蔓延情況(各工段區域的具體情況)、所產生化學反應、中間品化學性質、潛在風險系數(是否有可能出現火災爆炸等問題)等等。
2.完善化工設備防火管理體系
(1)明確防火要求。企業針對各類化工設備針對性構建配套的防火要求標準。例如將明火設備與化工設備二者之間的間隔距離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封閉輸送管線、針對性采取有效防火措施等等。
(2)完善化工設備操作標準。企業明確制定現有化工設備的規范化生產流程及標準,為生產人員提供清晰、明確的參照信息。例如各類化工設備的主要工藝流程、設備額定運行壓力、耐壓試驗開展要求與頻率、物料反應溫度等等。
(3)健全設備維修保養工作體系。由于化工企業生產環境較為復雜惡劣,多數化工設備在復雜環境下長時間高負荷運行,加快了設備老化程度,并引發各類運行故障的出現。因此企業需要重點開展化工設備日常保養與定期維修工作,及時解決設備運行安全隱患、延長設備實際使用壽命、提高設備運行穩定性。
(4)制定問題預防措施。為控制設備火災安全事故所造成的損失程度。企業需要提前分析化工設備在運行過程中各類火災安全事故的出現成因,并針對性提前制定問題有效預防與解決措施,做好“事前預防、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工作。
3.建設現代化生產團隊
隨著化工生產技術總體體系的不斷優化完善,各處化工企業生產崗位的人員專業素養要求在逐年提升。在這一時代背景下,企業需要及早建設起現代化、復合型生產團隊,不但需要生產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全面掌握各類化工設備的生產工藝以及配套生產技術的應用原理),還需要具有一定的問題應急能力,可以提早發現化工設備火災安全事故,并采取有效問題控制與解決措施。
結語:化工設備作為化工企業與整體行業的基礎環節,設備運行穩定性與安全性直接影響到整體生產效率。因此需要靈活應用與落實上述各項問題解決措施,構建相對健全的設備防火安全管理體系,及早發現與解決設備火災安全隱患,推動化工行業的規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許樂.關于化工企業設備防火安全問題的探析[J].化工管理,2018(04):138.
[2]高默涵.化工企業化工設備防火安全問題[J].化工設計通訊,2017,43(10):14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