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紹了智能制造背景下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問題,并對此提出解決措施。為培養高技術新型技術人才,對比分析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 對現有的培養模式進行了反思與創新,并提出了改革措施。
關鍵詞:智能制造;高技術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1.引言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石,國家越發達、經濟水平越高,往往制造業的生產技術就越高,例如德國、美國,他們依靠智能制造新技術等手段,有效的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制造效率,在全球制造行業都保持著絕對地位。為實現向“制造業強國”過渡,中國提出“中國制造2025”的發展戰略,它是將智能制造轉變為主要攻擊方向的高層計劃,也是將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緊密集成的數字化網絡下智能制造路線圖。
2.智能制造的特征
所謂智能制造,就是對生產流程和工作條件進行在線決策識別、信息分析、智能決策和控制、輸出控制信號以及設備自培訓,其特征主要有:
(1)通過機器運行檢測等手段,準確、及時地收集生產線數據,實現生產數據的可視化。 一旦處理完所有數據,就可以清楚地了解生產過程,因此可以通過人員監視和事后檢查來檢查加工狀態,并掌握和升級加工過程中的工作條件變化,從而控制生產過程,改善工藝流程。
(2)使用數字仿真方法對生產過程進行實時監控、評估分析和決策,創建虛擬的產品生產過程模型,并對過程進行分析和把控。實現流程設計是基于經驗的嘗試,將不確定性轉變為基于科學的嚴格推理。加工和制造中的所有過程和性能數據在操作系統中提供透明和可感知的狀態,從而實現制造過程的智能設計和實時計劃,并實現對過程設計的了解。
(3)車間生產過程網絡基于智能制造設備在制造過程中的三種關鍵技術,實時信息檢測、全面的分析控制和命令執行驅動器,所有設備與基站、操作員、計算機均可通過綜合網管實現。而且可自動計劃生產過程,可自動執行工件、材料和工具的裝卸計劃。如果在生產過程中發生意外問題,則立即解決生產問題,恢復生產。
3.智能制造人才培養的現狀
當前正處于智能技術轉型的關鍵時期,傳統技術人才無法滿足新時代智能技術的要求,因此培養高素質復合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3.1培養目標不夠明確
對于“智能制造”的新發展趨勢,必須培養一群既懂計算機操作,又熟悉產業鏈,融合創新、管理和服務的多技術人才。在組織高技術人才培養的特色專業時,沒有及時調查或研究企業的崗位需求和人才培養標準,特別是新興行業的發展過程中,企業的更新過程、技術創新和技術替代等都沒有及時、深入的進行研究和整合,因而現有的能力需求無法滿足企業新的工藝要求、技術更新換代、產業轉型等。
3.2脫離崗位需求
智能制造高技術人才的培養應反映支柱產業的生產需求。按照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高技術人才培養應符合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的需要,必須在滿足實際工作的基礎上提前發展。在智能網聯飛速發展的今天,技術人才的培養遠遠落后于行業和社會的發展,還足以很好的適應智能時代“機器人”。 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下,面對產業轉型升級時,人才質量和專業素養依然落后于企業的需求,人才的培養缺乏前瞻性。
3.3“三教”亟待改革
智能制造是制造行業的新模式,它根據先進信息技術的變化而升級,然而新技術的應用勢必影響職業教育的研究方向和內容,當前的人才培養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例如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的重點在傳授,側重于知識轉移和技能的培養,這樣的教學方法比較死板沒有創新;而且目前很多專業教師的基本理論薄弱,不能有效地指導實踐任務;學校的教學環境不能保障“理實一體”,教材落后,沒有校企合作開發的教學場所,教師先進技術專業的能力勢必落后于企業,因此必須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4.優化措施
4.1推施“三教”改革
結合企業實踐和崗位需求,校企合作制定、編寫符合要求的新型式教材,教材編寫融入新技術、新工藝,同時可以創建立體式教材,同步更新網絡資源,打破傳統紙質教材的局限,讓學生靈活使用信息化技術。學校必須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培養,投入資金支持,更新設備,聯合企業建設智能制造生產基地,基地既符合企業的生產要求,投入生產,同時為教學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也能夠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鞏固。以“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精進教學方法,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可以帶學生多多瀏覽、參觀優質企業的智能制造生產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4.2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培養人才的基準,結合智能制造大環境,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適當調整傳統的專業設置,整合傳統課程,納入新技術設置新的課程;根據智能制造崗位需求,在企業幫助下和建議下,可以增設新專業,專業設置緊密結合社會發展方向;打造智能制造專業群,專業群的專業緊貼“智能制造”發展方向,以培養智能制造新技術人才為目標,培養方式與時俱進,體現創新和培養價值,共同實現對新技術人才的培養。
4.3加強綜合技能培養
隨著人民的消費水平越來越高,對產品的質量和功能越來越嚴格,科學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非常快,有的產品需要大批量生產保證效率,有的產品需要小批量講究個性化的定制,生產線和生產技術既有區別又又相通點,因此為了提高人才的利用率和可塑性,高職院校可結合“1+X”證書制度,對學生進行綜合技能培養,完善技能培養體系,在培養“1—學生的專業基礎技能”的同時,加強“X”的培養,培養學生能夠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而調整技能水平。
5結論
智能制造人才的培養,不再是培養傳統的機械人才;在考量專業水平的同時,還必須結合計算機、信息應用新技術等,對人才的要求更高,因此改革顯得非常迫切;智能制造對高校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只有結合產業特點,緊密聯系行業成規模成系統的培養和改革,才能成為產業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制高地。
參考文獻
[1]孫中柏. 構建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探索[J]. 中國高新區, 2018, 000(014):87.
[2]范杜銓. 中職智能制造專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 現代職業教育, 2017(14).
[3]朱東峰. 智能制造視域下中職教育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2019(12).
[4]郭家田,曹曄.論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職院校汽車制造業卓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J].教育與職業,2020(12):79-84.
作者簡介:張捷(1989-),湖南婁底,講師,研究方向:機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