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涌
摘要:進入新世紀以后,在傳統能源不斷告缺的時代背景下,人們逐漸認識到了可持續發展、環保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綠色工程、智能化建設也因此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并被相繼應用到了各個行業領域之中。本文主要探討了電氣智能化在建筑行業的應用,以及綠色建筑的工程理念和實踐發展,希望能夠對我國建筑行業現代化發展貢獻一點微薄的力量。
關鍵詞:建筑電氣智能化;綠色建筑;應用實踐
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建筑行業也開始朝著綠色、智能的方向不斷發展。無論是在建筑的實用性上,還是在建筑的創新性上,傳統的建筑模式都無法滿足新時期人們對建筑行業提出的全新需求,這就需要我們對存在不足之處的建筑作出進一步改善,同時結合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深入理解,對建筑模式作出全面的革新。
1、電氣智能化與綠色建筑概況
1.1 電氣智能化的含義及應用意義
現階段,還沒有行業領域的專業人士為電氣智能化制定統一的概念,人們對于這一概念的描述和理解,也是基于對自身工作特點和工作需要而提出的,因此電氣智能化的概念仍是眾說紛紜的。筆者綜合了集中普遍受認可的說法,總結出了電氣智能化的如下特點:建筑電氣智能化是采用智能化的建筑手段,從建筑設計的結構、功能和實際應用的水平出發,打造更為人性化、更具靈活性的建筑,以滿足使用者對于建筑的全方位需求。電氣智能化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擁有了較為成熟的發展模式,且在實踐應用層面也得到了一定的應用實例,受到了業界的廣泛好評。但由于我國人口基數較大,因此國內的建筑密度也相對較大,因此對于建筑工程行業的要求多停留在對建筑成本、施工速度的追求上,而沒有對建筑的體驗感和智能化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因此,當前我國建筑電氣智能化發展的首要任務,就是在堅持以人為本發展觀的同時,保證建筑施工工程的效率和性價比;在維護低成本的同時,盡可能地創造出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自動化處理技術的智能化建筑。
1.2 綠色建筑的含義及應用意義
綠色建筑是在全壽命周期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限度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1]。綠色建筑具有節能、高效的優勢特點,更加貼合居住者的使用需求。其中,高效性體現在建筑的經濟成本和建筑的工期分布上。例如,綠色建筑可以通過對太陽能新能源、節水系統的應用,有效減少建筑后期的能源支出,能夠對居住者的日常生活帶來一定的便利。在綠色建筑中,設計人員會對垃圾和物材進行自動分類,可以提升居住者的垃圾分類效率,這同樣提升了建筑使用者的居住質量。此外,綠色建筑的整體結構通常更加簡潔、明快,各種能源系統在其中的應用更加獨立,可以實現對資源的重復循環利用,進而實現節能、環保的目的。
2、建筑電氣智能化的應用實踐
2.1 施工前的應用
建筑電氣的智能化首先體現在施工前的設計環節。設計時,設計人員首先要明確設計的目標和相關要求,并結合智能化的發展理念對整個工程的設計工作進行合理的規劃。隨后,根據設計的規劃確定施工的細節,從節約建筑資源的角度出發對建筑材料的選擇、建筑結構的確定進行嚴格的控制。為保證建筑的室內環境符合綠色、自然的設計要求,可以在室內引進一些適合家裝的植物。在引進植物時,要密切觀察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以及植物的生長周期和生長特點,盡量避免選擇那些易生蟲害的植物,避免對殺蟲劑、除草劑等藥品的大規模使用,以防藥物對人身帶來一定的負面作用。
2.2 施工時的應用
施工時,工程人員要在充分了解當地土質、水質、空氣環境的基礎上,適當改進現有的設計方案,避免施工過程中的不當行為,造成對施工現場及周圍環境的破壞。例如,為保護地下水體,另遷上水系統或水管道;為確保電力能夠以最低的成本輸送,在施工現場的中心位置設置大型的配電系統,降低施工時的能源成本。此外,工程人員 還可以適當借鑒“海綿城市”的設計思路,開展對綠色建筑的建設工程。具體要求如下:
(1)保證建筑范圍中綠地的使用面積,可以采用下凹式綠地,保證綠地部分的儲存功能和調節功能。
(2)為減少地表雨水的流失量,在機動車、非機動車的車位上鋪設相應的防、透水材料。
(3)做好屋頂的綠化處理工作,在大部分的屋頂上設置輕量綠化植物,在美化環境的同時,有效防止出現屋頂熱島、屋頂塌陷等情況,降低雨水的地表徑流量。針對沒有經過綠化處理的部分,要在其上設置太陽能能源系統,進一步優化、調整屋內的能源供給結構。
2.3 交工運行時的應用
施工結束后,應立即對施工場地內、施工場地周圍的生態環境進行復原,并對經過加工的水源、水體,以及處理后的土質作出檢測和隔離,防止污染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源。當工程項目可以正式投入使用之后,需要對建筑內部的信息網絡系統作出進一步建設和改進,以此加強對綠色材料、消耗品的科學管理。為此,首先要對設備的信息監控系統作出合理的改善,通過數據監控的形式,監測室內建筑中各個設備的用電、用水情況。使用者可以通過這個綜合的數據平臺,了解室內設備的運行情況,并及時從中發現數據異常,準確定位異常數據的發出位置。其次,要對供采暖系統、供暖系統和空調等冷熱源作出完善,盡量使用節能、環保的設備進行供暖,并采用冷熱結合的供暖控臺對其進行科學的冷熱源供給。最后,結合當地的環境特點,選擇適合建筑使用的溫度、濕度測量和控制設備,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為舒適的居住環境。
結語
綜上所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能源行業、重工業的發展均取得了顯著的進步。通過觀察筆者發現,電氣智能化和綠色建筑的發展是當下備受建筑領域關注的兩大熱點問題。通過改善能源結構,能夠為建筑施工工程節省相當一部分成本費用;而綠色建筑則能夠有效提升建筑的實用性和功能性,提升建筑使用者的體驗感,是性價比極高的建筑新思路。
參考文獻:
[1] 張建軍.綠色型廣播電視樞紐中心的節能設計與建設[J].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2013(07):58-63.
[2] 祁林,田巍 ,張曉杰.新農村住宅建筑電氣智能化設計及探討[J].山西農經,2020(08):152-152,154.
[3] 尚小晶,張思宇,陳奕雄.建筑電氣智能化技術設計的分析[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8(22):236-237.
[4] 黃政.建筑電氣智能化技術設計及應用實踐之研究[J].建材發展導向,2017年(23):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