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鑫
摘要:目前,我國的工業化生產不斷推進,對于礦物加工工程而言,其相關的設備也在進行著不斷的發展與變革,涌現了許多高端的新型設備。在對這些相關設備進行研發的過程中,多數企業逐步將新結構、新材質與相應的新型技術融入到了工藝鍛造中,顯著地提高了設備的使用率。因此,有關部門應該不斷加強技術研究,將礦物質進行物理與化學性質類別的區分,使用最合理的技術方法進行礦產資源的深度處理,促進礦物加工工程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礦物加工;工程技術;工業新領域
引言:
礦物加工工程技術的研究是為了高效節能促進礦產資源合理開采,保證經濟效益得以提升的同時,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礦物加工工程不僅可以在采礦業、冶金業及自然環境學科中顯示出其強大的優勢和個體特點,也可以在不斷的吸收與利用其他學科領域經驗與成果的過程中促進有關礦物加工技術應用的進一步發展。然而,我國的礦物加工也會出現問題,這也需要及時解決。
一、我國礦物加工行業的情況和問題
在當前社會急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礦物加工技術得到了良好的發展環境。19世紀之前,礦物加工技術的核心作用依舊是輔助,其中最為關鍵的采礦學以及冶金學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突破逐漸從礦物加工技術中明顯抽離出來,成為了獨立的學科。直至上世紀60年代,選礦工程建設受到了當時政府的高度重視,領域顯著擴大,逐漸向電選、磁選等重要方向大幅傾斜。在1920年之后,社會將礦產資源的建設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們在礦產資源以及生態建設方面傾注了更多的關注,對于其要求也近乎嚴苛,因此進一步加強對其研究不容置緩。
例如,經過長期對礦業加工中的超細磨技術進行調研可以發現,其中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方面。首先是相關人員的認識不夠深化,對礦物加工工程技術沒有達到國際的標準。專業院校人員以及部門領導對這項技術沒有足夠準確的認知,導致經費緊缺,在分歧較大的情況下,人們對這項技術的前景會產生不正確的理解,導致相關人才十分缺少。第二是技術水平不穩定。超細磨技術主要運用在鐵、錳、磷等礦產資源中,而將礦物單體順利從原礦石中抽離出來才可進行下一步的深度加工。超細磨技術與傳統的研磨類機器相比,所用時間更短,產生能耗也更低,也因精度更高的顯著優勢占據了足夠的優勢。但由于安全事故的頻率還未顯著減少,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與專業能力還是沒有得到足夠認可,因此導致了專業技術水平停滯不前,一直未能有新的突破出現。
我國目前的礦物加工在進行選礦時會盡量挑選足夠大的場地,其目的是保證在擁有大量礦產資源的同時,能滿足根本的生產需求,所以礦物加工工程的發展也逐漸向大型工廠的方向跨入。由于對加工技術的要求非常嚴格,在對超細磨技術的應用過程中依然還會有許多問題出現。因此,相關的專業人員應該將重心放到攪拌磨的運用與創新上,將其型號進行進一步的劃分,在保證高攪拌轉速與高介質填充率的條件下提高小磨球的能量,實現高精度礦石的充分細磨。
二、我國礦物加工工程的現實需求
站在國家的角度來看,國家不斷前進的重要前提就是堅定礦物原料的方向,在應用工程技術的時候,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起到了絕對的提升與促進作用。就我國現階段的發展模式看來,我國在利用礦產資源這一方面還未趨向成熟,但是隨著我國科技的飛速發展,前景還是特別可觀的。站在社會角度來看,礦產資源的利用是最重要的經濟組成部分,尤其在經濟落后的地區十分明顯,所以我國必須在加強礦物技術提升的同時重視相關的管理工作,保證礦物加工工程的健康發展與經濟實現雙收。
例如在礦物加工工程中,非金屬礦物加工技術是與人類生產協作最為密切相關的技術之一。非金屬類礦物是人類在地球上最早發現的礦產資源,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延續做出了無可替代的貢獻,非金屬礦加工利用工藝在起初就是從天然礦石中萃取所需礦物后通過手工進行作業,沒有形成獨立且專門的工業技術。其中最具意義的干法機械超細粉碎技術,已經被廣泛使用于方解石和硬質高嶺土等行業,支撐了現代高新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而在如今機械設備盛行的環境下,非金屬礦的加工利用也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學科體系,滿足了人類當前的現實需要。
非金屬礦物涉及到的范圍極廣,而且其獨特的性能也應用到了眾多地方,如化工、建材和國際等方面。從我國地域經濟的角度來看,礦產資源分布存在非常大的不平衡性。在欠發達的地區,部門更應該對諸如這樣傳統的加工工藝進行不懈地的改造,用最科學的技術進行礦物的提純加工,而且也應該大力更新生產方式,通過轉換加工設備來推動此項事業的長遠改革。
三、我國礦物加工新領域的發展思路
在對礦物加工工程進行長期的實際勘察來看不難發現,有絕大部分的金屬礦是十分巨大且結構復雜的,而且還存在部分十分稀有的金屬。因此,國家還需將發展重心落到資源利用率的提高上面,關注低耗高效工藝。
例如,礦產資源精加工技術的應用所反映出的發展思路如下。第一,礦物的選擇絕不可以依賴傳統的工程劃定,要將目光放到礦物資源的精加工環節,著眼于資源重復利用。第二,在進行礦產科學利用的基礎上也不可忽略廢棄物研究,要強化新技術的開發與工藝運用,促進研究領域的附加值開發,為便民生活與高凈生產提供方向。最后,要做好節能技術。重點突破開展爆破時的工程技術,強化專業素質團隊的業務能力,通過多方努力提升人才梯隊的整體素質。
當前,我國為滿足礦物材料性能對高端科學技術的要求,加大了對產品產業鏈及礦山壽命的開拓研究。但在這一過程中,國家也須注重對該地生態環境治理的投入,努力減輕或清除加工產生的污染物對當地環境的影響。
四、總結
總而言之,礦物的加工技術的誕生意義深遠,其在不斷發展變化中依舊顯示出了強大的自身優勢,滿足了時代與市場發展的現實需要。礦物工程加工的從業者及管理層要明確自身優勢,在冶金、采光及材料學等一系列學科中實現迅速拓展,以此為礦物加工技術之后的研究改革指明方向。
參考文獻:
[1]張強、孫帥.礦物加工工程技術發展和研究新領域[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7,(25).
[2]曹釗、曹永丹.礦物加工工程專業本科教學改革探討[J].大學教育,2015,(07).
[3]羅立群、張凌燕、管俊芳、包申旭、王君婷.礦物加工工程專業實施國際工程教育的建設與實踐[J].中國礦業,2016,25(05).
[4]邢寶林、張傳祥、儀桂云、張乾、陳俊濤、張玉德、馬嬌.礦物加工工程專業綜合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4,(15):124.
[5]白榮林,徐曉軍.礦物加工技術在城市固體資源分選與資源化處理中的應用[J].云南冶金,2010,39(2):9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