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翔
摘要:三江源地區位于我國的青藏高原腹地,也是黃河、長江等發源地,有著“中華水塔”的稱號。對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系統進行保障與維護,對于全國以致全球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價值,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試點建設,是需要將美麗農村與休閑旅游相結合的,并且借助互聯網的發展建立起生態旅游示范區,將自然的生態與人文的生態進行緊密的結合,從而將其打造成具有示范意義的生態旅游目的地。
關鍵詞:互聯網背景;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旅游
前言:
國家公園不僅僅是重要的生態保護地區、自然資源風景區,還同樣是生態旅游的重要空間載體,也是我國自然保護地區的核心組成部分。怎樣在互聯網發展的背景之下,實現保護生態資源完整性、原真性的情況之下,能夠最大程度上將國家公園存在的生態產品價值進行挖掘,并且構建出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實現對自然資源的保護與永續的使用,是現今在發展中需要進行解決的問題。
一、三江源生態旅游價值的實現機制
(一)突出生態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
1.制定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建設中,先后的實施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總體規劃》和《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規劃》,并且還相應的編制了《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與發展規劃》。在互聯網發展的背景之下,實現對國家生態公園的功能區科學規劃,能夠得到很好的技術支持,將管制的措施進行明確,將一級的分區作為空間進行管控的目標,將二級功能的分區作為落實管控的措施。在每一個級別的劃分中都設置有核心的保育區、保育修復區一級傳統的利用區,并且相應的制定出管制的規則。通過對功能進行分區實現差別化的管控措施,從而進一步的實現生態保護、生產生活以及生態旅游,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促進其可持續化發展。其次要將國家公園的建設要求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對三江源濕地的保護、生態多樣性的保護等工程開展,通過綜合化的智力提升國家公園的生態產品供給能力。
2.建立起資金保障制度
為了能夠保障我國的生態公共安全發展,就要建立起“國家為主、地方為輔以及社會參與”的比較全面的資金籌措保障機制,實現將三江源國家公園運行使用經費,全部都納入到國家的財政預算體系中去。根據相關的資料顯示,從2005年到今天,我國在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中已經投入了超過180億元的資金使用,一直到2020年,三江源地區的兩期工程所有的投資都已經達到了240億元。在現今的三江源地區發展中,用在濕地保護、人工造林以及封沙育草等進行的專項生態保護與治理工程使用的項目資金就已經達到了9.2億元。
3.建立生態補償制度
在進行生態保護的過程中要建立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的補償方式,從而構建起以中央財政為主、地方為輔的一種生態補償體系。將轉移支付、橫向補償等各種渠道的資金進行整合使用,保障牧民的生活有所依靠,且生態環境面臨的壓力也能夠不斷的減少,有效的保障了在互聯網背景之下生態旅游產品價值的不斷實現。
(二)突出政府領導
1.建立健全法規政策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發展中,青海市層先后的頒布了較多的法律法規,在國家公園中啟動了濕地生態管護員的制度,并且逐漸的確立了生態資產評估、資金保障等眾多制度,還對退耕還林、濕地生態補償等政策的確立,從而最終構建起新型的國家公園的一種管理方式。
2.健全管理的體制
在自然資源的管理中有著“兩統一”的職責要求,所以就要建立起統一行使國有資產所有權人職責的管理體制。首先就是將三江源國家公園的自然資源資產的所有權,授予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保障其能夠統一的行使對自然資源資產管理與國土空間的用途管制。其次就是將園區按照“一園三區”的格局進行劃分,在其下部分別設立長江源、黃河源以及瀾滄江獨立的園區管委會,對其進行統一管理與分區管轄相結合的制度,將日常管理中存在的管理分散、重點不突出等問題進行解決。
(三)突出“綠色運營”,提升經濟價值
1.豐富生態旅游的產品
開展當地的生態旅游,要充分的對當地的生態與文化資源優勢進行使用,可以具有代表性的開發出生態休閑、科考探險以及野生動物觀賞等自然的生態旅游,以及體驗藏族生活等文化旅游,在對旅游產品進行開發的同時,也要對客戶的個性化發展需求進行滿足。
2.提供多渠道的資金支持
在對生態旅游產品進行開發的同時,政府會提供相應的資金支持,還要注重對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協同性使用,為三江源地區國家公園生態保護等多種項目提供可靠的信貸支持。還能夠通過對綜合化的運營平臺進行使用,采用PPP的方式,對社會的資本進行撬動,為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提供出更多的資金渠道支持。
二、互聯網背景下實現生態旅游的策略
(一)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
在國家公園的發展中,要結合當地的自然資源特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法律法規,從而在原則之上實現對國家公園的保護與管理。推出專門的管理規章,每個園區配置自己的規定,不斷的建立起與土地、財政等相關的配套法律法規,為園區的發展提供科學合理的政策法規保障。
(二)健全管理體制
在我國印發并實施《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時,就表示著我國國家公園管理機構正式的成立,并且實施垂直化的管理體制。根據各個地區的自身特點,將所有的山水林都作為一個生態的整體,從而生態系發展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出發,組織并建立起相關的管理與監督部門,形成監管分離的一種管理體制,在監管體系的分布中設立多部門、多層次聯合。
(三)建立起生態補償
鼓勵促進多元化的生態補償方式是比較多的,要加強對補償金的使用與監督。在對含有商業性的旅游項目進行開發時,可以采用特許的經營方式,但是要對特許經營的種類、范圍以及布局等進行嚴格的規定,在日常的經營中要對經營活動多加監管。
(四)科學的對生態價值進行評估
在對生態價值進行評估時,要引入第三方機構進行評估工作的開展,要通過評估實現對生態旅游中存在的價值認識,從而積極的鼓勵各方都能夠參與到對生態的開發、保護等環節中去。在實際開展評估活動時,要充分的結合互聯網技術的使用,實現對可操縱性與簡易適當的雙重衡量,從而科學的對旅行費用法、條件價值法等進行使用并評估。促進在互聯網背景之下,實現我國三江源地區國家公園的生態旅游持續健康發展。
(五)構建綠色市場運營機制
要充分的將市場的作用進行發揮,從而形成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一種全社會參與平臺,在綠色的市場機制運行之下,以及保障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與公益的屬性前提之下,對資本主義進行撬動,從而增加對綠色產業的投入力度,可以在社會上通過捐贈、發行債券等多種方式進行集資,并且建立起財務的公開制度。在市場上進行營銷時,要注重對銷售渠道的打通,更好的開發出客源市場,不斷的促進對產品類型的豐富,將各種類型的生態產品優勢進行發揮,促進生態產品自身價值的發揮。
結語:
三江源地區作為我國的重要保護地,也是我國文化傳播與傳承的一個重要載體,更是我國歷史文化與生態文明教育開展的教科書。在互聯網背景的發展之下,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相關體系建立與完善是與我國的經濟發展相適應的,不斷的促進三江源國家公園的構建與完善,也是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一種方式與體現,雖然我國針對于國家公園建設的起步比較晚,但是在未來的發展中會不斷突破自我。
參考文獻:
[1]趙曉娜,杜瑾.三江源國家公園牧民生計與生態保護[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0(03):16-20.
[2]楊陽,蔣瑩.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全部完成[J].中國林業產業,2020(Z1):134-135.
[3]楊琛.國家公園生態旅游價值的實現——以三江源為例[J].中國土地,2020(0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