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輝 李 瓊 呂奎霖
秦皇島中式臺球產業發展研究
李旭輝 李 瓊 呂奎霖
(秦皇島市政協,河北 秦皇島 066000)
近年來中式臺球運動在國內發展較好,中式臺球國際大師賽的帶動效應、經濟效果越來越明顯。在中式臺球運動的發展中,喬氏臺球(集團)發揮了重要作用。喬氏臺球(集團)的家鄉秦皇島要發揮優勢、搶抓機遇,大力發展中式臺球產業。秦皇島應站位于國際化城市建設,拓延旅游勝地、體育名城的內涵與內容,全方位、多業態的發展中式臺球,以臺球產業做大提升臺球運動事業發展,以臺球運動事業發展促進臺球產業做強。
中式臺球;秦皇島;喬氏;國際大師賽;產業發展
臺球運動起源于歐洲,19世紀末傳入我國。鴉片戰爭以后,國外華僑首先在中國開展臺球活動,當時只流行于上層社會,20世紀初,我國沿海城市出現了“彈子房”,但娛樂的對象僅限于達官貴人。之后,中國的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先后出現了臺球總會,到30年代,上海等地每年都要舉行臺球比賽,并涌現出較多的臺球好手[1]。建國后,臺球運動一度發展,1960年曾舉行過一次全國的臺球比賽。[2]三年困難時期后,臺球運動進入低迷,在“十年動亂”期間被視為“資產階級生活方式”予以批判后銷聲匿跡。改革開放后,臺球運動得到蓬勃發展,一方面是國家有計劃的發展臺球運動,1986年中國臺球協會成立,地方臺球協會也相繼成立,臺球相關的賽事不斷舉辦;一方面是臺球運動走向了城鄉大眾,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的大街小巷均有臺球的桌案,不經意間“風靡一時”。曾以“優雅”“紳士”而為人熟知的運動成為了最普及、參加人數最多的運動項目之一,國內臺球運動掀起了第一次高潮。之后,臺球相關的運動和產業得到持續的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臺球運動的發展,以天鵝賓館邀請賽和自創臺球桌為興起契機,呈現出了萌芽性、舶來性和主動性的特征及規律。隨著中臺協成立和央視直播健牌杯等標志性的“第一次”,大眾—俱樂部、器材—賽事、學校—社會的良性發展循環被打開,進入快速發展期,也開始走向制度化、項目分化、形象異化的軌道[3]。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民眾的生活追求提升,特別是娛樂和運動的需求增長,使得臺球普及與發展。大中小城市體育場館、俱樂部、娛樂中心,乃至賓館、飯店幾乎都設有臺球廳(室),城鄉、村鎮大街小巷遍布臺球設攤,臺球運動的社會化程度加大。國內的斯諾克臺球、美式臺球、俄式臺球、開倫臺球、中式臺球等都受普遍歡迎,中式臺球最受青睞。斯諾克臺球、美式臺球和中式臺球等國內外大型賽事在國內不斷舉辦,“從頂層向下輻射”,帶動臺球運動在基層落地并生根。臺球運動的基層普遍化很有助于臺球人才的最初培養,“從基層往上推動”,在賽事上出成績、出人才、出規范,并以此推進職業聯賽(比賽),使得丁俊暉等人脫穎而出。通過幾十年的發展,特別是近十多年的努力,臺球競技運動已由規范化、地區化發展到職業化、專業化,目前已是幾何級增長、國際化運營,臺球大眾運動則是融合化、多業化的發展,而且兩者有機結合,形成了臺球運動產業新態勢、互融合、同發展的格局。
國內臺球運動的發展,一方面是學習,一方面是創新。在借鑒國際臺球運動中,結合國內本土的文化與習俗等,形成了臺球運動的新形式——中式臺球。中式臺球,舊稱中式八球(Chinese Eight Ball,之前又稱“十六彩”“美式落袋”“普爾”“八球”等),是在20世紀80年代,借鑒英式斯諾克和美式撞球器材和打法的情況下,創造性地發明的一項中國特有的臺球運動。經過十年的發展與蛻變,中式八球漸漸從星星之火變成了燎原之勢,90年代風靡全國。2006年起,中式八球逐漸從一項單純的體育運動演化成一個多元化的行業。作為非奧體育項目,眾多企業參與到推廣中式八球的運動中來,其中喬氏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成為中式八球領域的佼佼者[4]。2012年,中國臺協正式將其命名為中式臺球(ChinaBilliards),并大力推廣。由于“中式八球”在臺球界被稱呼多年,現在仍見其表述。中式臺球(中式八球)的中國化發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國內企業混合了英式臺和美式臺的特點,生產了混合型球臺,另一方面是喬氏等企業集團對其正規化推進,并以中式臺球賽事的國際化提升中國臺球“話語權”。2012年,“臺球皇帝”史蒂芬?亨德利正式榮任中式臺球(中式八球)全球形象大使,其走向世界的帷幕正式拉開。之后,中式臺球與CCTV5正式聯姻,國內國際賽事密連專題報播,影響力迅速提升。與此同時,世界臺聯將大量比賽落戶中國,中國成為世界臺球的又一中心,中式臺球在眾多積極因素的影響作用下快步走向世界。
中式臺球的發展喬氏功不可沒。喬氏即喬氏臺球,秦皇島喬氏臺球企業集團,現為臺球運動推廣、賽事運營、球員經紀、俱樂部經理人培訓、新媒體等多業務領域、多家專業公司的企業集群。(喬元栩,2018)其對中式臺球的貢獻,一是專注于中式八球領域的器材研發;二是發起中式臺球(中式八球)國際大師賽,致力于臺球運動的賽事運營;三是聘請球帝亨德利為喬氏臺球形象大使,進一步推動中式臺球世界化的進程。
1998年,喬氏臺球董事長喬冰的父親喬元栩自主創業,成立喬氏臺球桌廠,專注于中式八球領域器材的生產與研發,兩年后“喬氏”臺球桌首次面世。在其研發中,主攻臺球桌平整度、庫性及袋口等多項核心技術。喬氏臺球桌是中式八球的載體,具有經典的“鉆石腿”形象,輔以“金、銀、木、咖啡”等顏色分級,產品擁有7項國家專利和1項國際發明專利,讓世界臺聯的技術官員馬克驚嘆:“在中國,竟然可以制造出這樣高水平的臺球桌!”2006年,喬氏集團創辦了中式臺球排名賽。2009年,專門成立運動推廣有限公司。2012年,將中式臺球排位賽升級為中式臺球國際大師賽。從2012年開始,喬氏集團聘請史蒂芬·亨德利作為全球推廣大使,每年舉辦15場到20場推廣活動,讓中式臺球國際大師賽的影響力越來越大。2015年,中式臺球國際大師賽開始設立海外分站賽。為延伸賽事品牌價值,研發愛跑光影互動娛樂系統,用影像識別技術等開發出了臺球入門訓練系統等集訓練、娛樂為一體的綜合臺球高科技產品。2017年,喬氏集團發起成立中式八球國際聯合會(ICEA),獲得世界臺球協會(WPA)授權,在世界范圍內推廣中式臺球運動。比賽帶來的市場熱度和產品關注度,讓喬氏集團的臺球桌銷量逐年遞增,2018年達6000臺,銷售額超過1.5億元[5]。20年的時間,喬氏集團實現了“超級平整、庫性良好、響袋不吐”的球桌制造;運用增強現實技術(AR)開發了世界領先水平的臺球互動投影機;以俱樂部云管理技術服務著上萬家大型臺球俱樂部和數百萬的全球會員;通過做大做強自主賽事品牌,延伸臺球產業鏈條,實現體育事業與經濟的互動發展。把中國人的臺球產品、臺球產業做到全世界第一,喬氏一直在努力,正是喬氏的不懈發展與持續創新才使得中式臺球更加快步的走向了世界,并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
秦皇島的臺球運動發展時間很早,可追溯到清末。近代,秦皇島港1898年開埠,清政府的第一批自開口岸。同年,北戴河被清政府宣布成為第一個允許中外人士雜居的“避暑地”。1917年,中國第一條旅游鐵路專線——北戴河火車站至海濱鐵路支線開通運營。1921年,北京與北戴河之間的第一條航線開通[6]。北戴河聚集著中外避暑居客與游者,臺球運動興旺一時。秦皇島的耀華玻璃廠及開埠港口,外國管理人員長期寄住,其俱樂部、住所也都有臺球。據北戴河的文史資料記載,在20世紀20年代“浴場、公園、舞場、電影院、臺球社、照像館,林林種種的娛樂場所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北戴河的大街小巷”。雖說秦皇島不比那時的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但其是最早開埠地與旅游地使得她發展臺球運動發展時間很早,這歷史淵源是秦皇島中式臺球產業發展的意愿。秦皇島喬氏臺球(集團)長達20年在秦皇島耕耘努力,秦皇島是中式臺球(中式八球)國際大師賽全球總決賽的故鄉,這是秦皇島中式臺球產業發展的基礎。當前,臺球運動在英美發展遭遇瓶頸。以英國為例,隨著博彩業和煙草商被禁止贊助,英國斯諾克幾乎被掐斷經濟命脈,蘇格蘭格拉斯哥大獎賽、北愛爾蘭杯等傳統賽事早已銷聲匿跡[7]。中國發展臺球產業正逢其時,同時世界臺聯也將目光投向了中國的新興市場,這是市場的需求。“世界的臺球靠中國,中國的臺球靠中式臺球”,在中式臺球發展欲將成形之時是秦皇島中式臺球產業發展的機遇。
在亨德利為喬氏臺球桌宣傳的廣告中,其中文語為“打感好,我喜歡”。秦皇島中式臺球產業發展應是“大格局,我前行”。站位于秦皇島國際化城市的建設,拓延旅游勝地、體育名城的內涵與內容,全方位、多業態的發展中式臺球,以臺球產業做大提升臺球運動事業發展,以臺球運動事業發展促進臺球產業做強。
3.1.1 同時發展臺球競技運動和大眾運動,以臺球賽事提升秦皇島國際地位,促進秦皇島旅游質量、體育水平提升。
“中式臺球應該是中國最具代表性,參與人口最多,在中國最有影響力的臺球項目,它本身是中國的‘母球’。”中式臺球競技性和大眾性兼有,觀賞性與參與性也很強,而且能夠培養專注力、健身塑體,是前景廣闊的運動(活動)項目。秦皇島的街巷臺球廳很多,而且北戴河、山海關、海港區等的賓館也都設有臺球室,如果臺球大眾運動品牌化,將極大促進秦皇島的旅游。如開展小型的系列化大眾臺球比賽,會更對旅游形成聚集效應。臺球賽事,特別是中式臺球國際大師賽全球總決賽,將匯聚大量的世界目光,進一步把秦皇島故事講精彩,提升秦皇島知名度和美譽度,提高秦皇島國際地位。
3.1.2 以喬氏臺球(集團)為龍頭,大力發展中式臺球產業
中式臺球是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文化交融,其產業發展正在擴大。臺球產業不僅僅是相關產品的生產,至少涉及產品研發、賽事運營、文化創意、教育培訓、歷史博覽、文化交流等,相關的總部經濟、新媒體經濟等也必衍生。以臺球為標志、產業為載體、文化為內涵的全方位、大鏈條發展是目標,以文化軟實力提升產業硬實力是路徑,要把喬氏臺球(集團)擺在首位,多方支持其龍頭的作用發揮、產業引導,全市范疇探索“體育+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大力發展中式臺球產業,使秦皇島站位于世界臺球舞臺的中心。
3.2.1 持續辦好中式臺球國際大師賽全球總決賽等賽事
秦皇島是中式臺球的淵源地,是中式臺球國際大師賽全球總決賽的家鄉。要把中式臺球賽事辦成一個世界級的體育、文化盛宴,辦成向全世界講好秦皇島故事的重要載體,讓全世界的臺球愛好者對港城有朝圣般的向往。要竭誠為各屆賽事提供優美舒適的環境、熱情周到的服務、嚴謹有序的組織、安全有力的保障,為推動中式臺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3.2.2 加大中式臺球文化研究,推動中式臺球文化的世界傳播
中式臺球向世界傳播的是中國原創的臺球運動,更傳遞著尊重平等、提倡融合的價值觀——通過中式臺球,讓世界變的更好[8]。當前,中式臺球“和而不同”“人人皆大師”的理念也在世界臺球愛好者中已逐漸植入。臺球運動和臺球文化在全球的推廣和傳播過程中,“球通世界”,傳遞友誼、尊重競爭、崇尚合作、消弭分歧,要挖掘中式臺球未來的潛力,推動中式臺球成為文化自信和文化走出去的有效載體,著力將秦皇島打造成國際上最專業、最全面、最頂級的臺球文化交流中心。
3.2.3 鼓勵喬氏臺球(集團)繼續發展,在全市臺球產業鏈延伸中發揮中心環節作用
積極保護企業知識產權,支持企業加大研發。引導以喬氏臺球(集團)為主體的企業集群,在商業權益協議后開發中式臺球國際大師賽衍生產品,并以新業態融合文化產業。加強與國家體育總局小球中心等聯系,協調推進中式臺球國際聯合會中國區總部落戶河北秦皇島。在舉辦全球峰會的基礎上,建立中式臺球培訓基地,培訓裁判員、職業選手、非職業選手等相關從業人員,不斷延長臺球產業鏈條,帶動更多國際會議、國際活動入駐秦皇島,促進旅游、體育相關產業發展,推動秦皇島國際化城市建設。
3.2.4 發揮高校的智力支撐作用,做好中式臺球運動研究與產品開發
當前,臺球歷史、臺球設備、擊球方法與技巧、球壇動態、比賽規則等的研究國內都有,但對于深層次的問題少有成果。主球運動軌跡力學分析、進攻方向確定、碰撞的動力學分析等都需要深入的理論研究,對實戰以指導。技戰能主導類競技特點、臺球自動碼對的幾率性等也要專門研究,在臺球相關產品,特別是信息高科技產品上應用,以提升整個系統的可靠性、精準性。秦皇島地域內的高校很多,與臺球運動及產品發展相關的學科不少,校企聯手將會在臺球領域和其類似的領域取得更大的突破,要以基礎性研究為本源,積極做好中式臺球產品開發。
3.2.5 與兄弟城市加強聯系,相互學習,共同書寫中式臺球產業發展的大篇章
中式臺球是全國各地和大眾共同探索、競技、交流中發展起來的。截至目前,國內的中式臺球與斯諾克臺球、美式臺球并存,賽事同時展開。而且,中式臺球運動也經歷了一系列的發展與變革,包括打法、器材、競賽規則等的轉變[9],都借鑒了斯諾克臺球、美式臺球等。目前,斯諾克比賽走的是精英文化路線,美式臺球則是特色文化路線,中式臺球走的是以頂級賽事帶動全民健身發展,大眾文化線路。[10]所以,在發展中式臺球中,要繼續向其他臺球學習。秦皇島作為中式臺球國際大師賽的大本營,也要向斯諾克臺球、美式臺球賽事的城市學習,向臺球運動發展好的其他城市學習,向國外的臺球運動城市學習,在學習中取長補短,交流中共同提高,將中式臺球發展好,將臺球發展好。
[1]潘振華.輝煌背后反觀崛起的中國臺球[J].觀察與思考, 2008(10):58-59.
[2]李德昌.探尋新中國臺球運動的開拓者-新中國臺球之父李永興[R].北京大學,2015-01-12.
[3]胡雨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臺球運動的演進[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5.
[4]汀苑.回顧中式八球發展歷程,多方面助力讓其走向世界[EB/OL].http://sports.sohu.com/20140309/n396282285.shtml,2014-09-09.
[5]楊明靜.讓“中國制造”賽事走向世界[N].河北日報,2019-07-10(6).
[6]李旭輝.生命健康產業發展[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17:97.
[7]朱彥,馮興.中式八球遠比斯諾克吃香[N].南京日報,2019-04-24(A12).
[8]儲學敏.第八屆中式臺球國際大師賽全球總決賽在我市舉行[N].秦皇島日報,2020-01-03(1).
[9]李端端.九球運動在沈陽市推廣路徑研究[D].沈陽:沈陽體育學院,2013.
[10]陳萬泉.歷經10年黃金期中國臺球發展步入新階段[N].中國體育報,2019-11-01(3).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Billiards Industry in Qinhuangdao
LI Xuhui, etal.
(Qinhuangdao CPPCC, Qinhuangdao 066000, Hebei, China)
李旭輝(1975—),碩士,研究員,研究方向:農村經濟、區域經濟與社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