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鴿
疫情防控視角下提高醫學生體質的可行性研究
胡國鴿
(嘉應學院醫學院,廣東 梅州 514031)
強健的體魄是醫務人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必備條件。提高醫學生的體質,為社會輸出身強體壯的醫務人員是醫學院校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鑒于此,文章提出提高醫學生體育意識、端正態度,加強醫學生身體素質練習,強化運動技能學習、改進傳統教學模式,完善課程評價體系等措施。
疫情;醫學生;體質;體育課改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現,對醫務人員的考驗不僅僅來自專業技能,很大程度上對他們的體能也是極大的考驗。作為還是醫學院校的在校生如何提高個人的體質迎接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挑戰,應該引起每一位體育教師的深思。提高在校生的體質,通過體育課實施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徑。
醫學生專業課程繁重,對于體育課及體育鍛煉認識往往不到位,那么體育課的首要任務就是端正學生態度,提高其體育意識,可以通過榜樣的宣傳進行。以鐘南山院士為例,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戰役中,84歲的鐘院士繼2003年的非典疫情后又一次出現在前線。鐘老即是醫學大家又曾是運動健將,1959年作為業余選手在400米欄項目以54.2秒打破了當時的全國紀錄,百米速度最快11秒2,對于業余選手而言,這絕對是一個非常牛的數據,可以毫不夸張稱其為體育健將。“健身就像吃飯一樣”,如今84歲依然能做十個引體向上,對于我校80%的男同學而言都遙不可及。為何現在的大學生在體質測試中暴露出的問題數不勝數,尤其是非體育專業大學生,結合我院多年體測結果,最薄弱的項目主要集中于引體向上(男子)、800米(女子)、1000米(男子),這與學生的體育意識息息相關,意識不強,平日鮮少鍛煉,導致體測中問題暴露。
強健的體魄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經年累月的鍛煉中一點點積累的。體育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意識,開學第一節體育課就要種下種子,扣好第一粒扣子,實時督導,要讓學生把體育鍛煉當成一種習慣,正如鐘老所言,鍛煉就像吃飯一樣,最終形成終生體育意識。
隨著國家相關職能部門對體育事業的重視,高校體育設施設備越來越完善,與此同時教師資源也不斷豐富,為高校體育課程的多樣化提供了基礎和保障。為了尊重學生的興趣,多數高校體育課采用自由選課的形式,我校亦如此,根據體育教師的情況提供籃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術、健美操等一系列選項,不可否認,課程的多樣化增加了學生的選擇性,重視了學生的興趣,為體育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是,由于課程的學習時間有限,許多課程在教學時多是集中技能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對身體素質的鍛煉程度。但僅靠項目的練習很難達到很好的鍛煉強度,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增加相應地身體素質練習[1]。身體素質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2]。為彌補身體素質練習的不足,素質練習要作為必不可少的部分穿插于每一節體育課。
力量素質,是身體某些肌肉收縮時產生的力量。體育課堂力量練習需要包括上肢力量、下肢力量、核心肌群等部位的力量練習。練習的強度和量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循序漸進,最好是按照學生的體質狀況分組進行。練習的方法和方式可以根據教學場地設施設備由體育教師靈活掌握。
速度素質,是人體在單位時間內移動的距離或對外界刺激反應快慢的一種能力。通常體育教學中采用的方法是短距離快速跑,如30米起跑,30米行進跑,變速跑,為了增強趣味性也可以采取固定距離的接力跑。
耐力素質,是指人體長時間進行肌肉活動和抵抗疲勞的能力。耐力的提高是需要長期的堅持和訓練才能提高的。就跑步而言,通常采用持續訓練法和間歇訓練法[3]。持續訓練法持續時間較長(不少于30分鐘),針對醫學生,負荷強度控制在平均心率140-160次/分鐘;間歇訓練法一次練習的負荷時間至少在5分鐘以上,負荷強度控制在160次/分鐘左右,組間歇控制在心率下降至120次/分鐘開始下一組練習,持續時間至少保持30分鐘以上。耐力素質訓練需要的時間較長,為節省時間并保證效果,教師可以安排出一節課的時間進行,后期練習采取網上打卡的形式,教師及時反饋即可。
柔韌素質,是指人體活動時各關節肌肉和韌帶的彈性和伸展度。良好的柔韌性可以有效預防運動中的肌肉、關節、韌帶損傷。柔韌性的訓練應與放松練習交替進行,以保持肌肉和韌帶的彈性。在發展柔韌性時,要充分做好準備活動,使身體溫度升高,這樣可以取得較好的訓練效果。肋木上的各種壓腿,壓肩,武術基本功中簡單的直擺性腿法等練習,均可以增強全身關節的活動幅度。
靈敏素質,是指迅速改變體位,轉換動作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可通過在跑跳中做迅速改變方向的各種跑、躲閃、突然起動及各種快速急停和迅速轉體練習。
為了檢測訓練效果并及時反饋給學生本人,周期性檢測必不可少。每次測試的成績如實告訴學生,使其明確所處水平,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找差距,鼓勵他們設定下一階段的目標。素質訓練極其辛苦甚至乏味,教師在鼓勵學生挑戰自我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正面引導不可忽視。從運動訓練的角度講,無論是素質訓練還是素質測試結束后都要務必加強放松練習。
每一所高等院校的體育課都有目標,嘉應學院醫學院亦不例外,新學期的第一節課都會告知學生經過一至兩年的體育必修學習(專科修一年,本科修兩年),身體素質要達到何種程度,同時還要至少掌握一、兩項運動技能,指導自我或他人健身。我院教師判定運動技能掌握的情況,主要通過綜合考核來確定:理論與技能相結合,不僅會做還要會說,不僅有達標考核還要有技平考核。近兩年筆者通過使用“體醫結合”教學模式把課堂還給學生,由學生主導,教師輔導,效果非常不錯。簡言之,教師把每節課的內容以視頻的形式課前發給學生,要求學生事先準備,課堂由學生結合所學專業知識講解教學,每位學生都要成為課堂的主體,出場順序隨機決定,課前準備與課堂表現占選項考試60%。經綜合考評顯示,學生對所學運動技能掌握相當牢固,不僅會做而且會教,身體素質也有明顯的提升,學生表示“體醫結合”教學模式不僅能提高體育能力,還增強了綜合能力[4]。總結多年的教學經驗,傳統教學模式優點在于執行簡便,教師為主體,課堂秩序較好;缺點在于一刀切,無法做到因材施教,學生積極性不強,無法體現快樂體育,更不可能實現學以致用。相比優點,缺點更多,因此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實現新的教學模式是每一位體育教師課程改革努力的方向。新的教學模式宗旨是讓學生真正得到鍛煉,實現快樂體育,學以致用。
目前體育課程基本都是采取結果性評價,優勢在于節省時間,執行簡便,劣勢在于評價體系過于定性,并不重視評價主體,以致于考核結束,所學運動技能逐漸淡忘,上課只為學分。體育課作為醫學生的公共必修課,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我國終身體育理念和新課改的推行,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這意味著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已是大勢所趨。基于此,針對醫學生體育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應從以下方面著手:
首先轉變觀念,從學生角度出發,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評價體系,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目標。根據現有的高校體育教學目標,將體育評價標準和教學目標相統一,結合課程設置和學生實際,對評價標準進行調整,提高課程評價體系的可行性。例如可以將學生的課堂組織能力納入到評價體系。
其次從評價體系入手,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技術水平、組織能力等標準,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既不挫傷學生學習的自尊心,也能使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獲得快樂。重視多維度評價體系,即分別從教師和學生角度出發,設定評價標準。同時可以設置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為了督促學生自主學習,考核形式可以采取階段性測試評價。
最后保證評價內容的合理性,評價內容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就醫學生而言,受客觀因素影響,理論課時少,技術課比例高,導致學生體育素養低,并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建議從人文角度出發,增加理論學習,幫助學生理解體育教學中存在的人文理念。重視真實性評價,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設定符合體育教學內容的評價標準。如學期初明確考核要求,突出過程管理,從學生出勤、課堂表現、健康知識、體質水平、學習態度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并告知學生評價內容及比例,考核時間。
體育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對于提高體育課程質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重要,因而體育教師應當多角度出發,以學生為中心,綜合考查,完善體育課程考核評價體系。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來勢洶洶,相信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共克時艱,指日可待。當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前,醫護人員的健康仍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我們致敬每一位在前線辛苦付出的工作人員,希望他們平安歸來,同時通過此次疫情,希望在校的醫學生在備受鼓舞的同時,增強體育意識,加強鍛煉,掌握一至兩項運動技能,為擁有強健體魄打好基礎;希望體育教師努力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完善課程評價體系,指導每一位學生加強鍛煉并擁有強健體魄。在強身健體的道路上,師生共同努力,目標是讓我們的學生踏入工作崗位后在關鍵時刻既能挺身而出,又能全身而退。
[1]唐凱,趙曉光.基于高校體育課程角度的學生體質健康提升對策[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10):118-124.
[2]胡國鴿,朱佳華.提高初學者太極拳水平的方法探析[J].中華武術研究,2012(7):43-45.
[3]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217-220.
[4]胡國鴿,霍亮,盧延文.基于醫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視角下體育課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應用研究[J].體育科技,2019(6):136-137.
Feasibility Study on Improving Medical Students' Physiq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U Guoge
(Medical College of Jiaying University, Meizhou 514031, Guangdong, China)
胡國鴿(1988—),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