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郁達義
鄉村振興戰略是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于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新旗幟和總抓手。振興鄉村必須立足當前農村的現實基礎和制度條件,顯然也離不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好農村集體經濟有利于統籌城鄉經濟,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同時對提升村級組織公共服務水平、完善農村社會治理體系、實現農民增收致富、促進農村現代化轉型、確保農村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指導思想和總要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總要求。
二是堅持城鄉融合發展。確立城鄉等值、有機融合、多元化理念,著力解決城鄉之間不平衡、不協調的體制機制問題,建立完善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積極探索適應現代化新城區特點的城鄉融合之路,促進城鄉資源要素的雙向流動,更好發揮市場作用,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以鄉村振興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矛盾。
三是基本形成共享發展、共同富裕的持續發展之路。通過鞏固提升一批集體經濟,加快壯大一批集體經濟,大力促進一批農民就業,加快培育一批農業人才,爭取加快實現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多元化、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均衡化、農民收入增長持續化,促使農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營造民風淳正的鄉村文明氛圍,形成黨建引領下體現特色、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治理格局。
“十三五”期間,閔行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城鄉一體化水平居于全市前列。從當前經營主體和發展收益途徑來看,可以將閔行區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分為自主發展型、扶持帶動型、合作開發型、資源盤活型。
有一定集體資產、資源、人才、技術支撐,自治氛圍良好以及執行效能強的村集體,且具備有產業發展項目、延伸產業鏈條以及對接市場的能力。這種模式的優點是村集體的自主能動性得到了極大的發揮;以產業支撐的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具有可持續性、經濟效益可觀;同時對促進農業、農民、農村現代化,完善農村治理體系具有良好的推動作用。缺點是局限于村莊內部,無法充分發揮農村金融保障體系的杠桿調節作用。
由于缺乏集體資產、資源、資金,各方面條件限制較強,自身難以發展集體產業的村集體。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對不具備條件的村集體也能夠獲得村集體經濟收益,減輕了村集體的發展壓力和困境,為村集體經濟發展積累第一桶金。缺點是政府扶持帶動型的經濟效益較低,對改善村級組織的服務功能效果不佳,難以激發村集體組織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進一步強化了村集體對政府的依賴心理。目前,浦江鎮、馬橋鎮部分經濟相對薄弱、區位不占優的村,受基本農田規劃限制,周邊資源又比較少,發展還是依靠政府扶持帶動,即屬于這類模式。
具備發展產業的自然資源及區位優勢、有龍頭企業或專業化的公司入駐的村集體,同時能建立企業與村集體、農民三者之間的合作共贏關系。這種模式的優點是龍頭企業和公司的入駐為農村濟發展帶來了人、財、物、技等各方的資源要素,有效改善了農村經營環境和生產效能,能夠促進小農經營向規模經營轉變,有效帶動村民就業。缺點是企業生產經營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農村的經濟發展狀況,當企業運營出現危機時,會對農民帶來傷害,同時對農村金融體系依存度較高。目前,華漕鎮的集體經濟發展充分利用區位優勢,立足國際貿易、現代金融、文化創意、科技服務及生物醫藥、在線經濟等,充分發揮虹橋前灣生物醫藥創新中心(原旭華三期項目)、虹橋前灣國際科技產業園(原紫隆項目)、虹橋前清電子信息產業園(原富利二期項目)項目的溢出與輻射效應。浦錦街道也以“歸園居”田園綜合體和“田頭美錦”項目先行探索產業融合發展。
有一定的集體資產和資金、合理的資產投資經營項目的村集體,能充分利用村集體資產的市場權能,將集體資產轉變為固定資產,確保了集體資產在經營過程中不損耗、不流失,降低了村集體經營風險。這種模式的優勢是固定資產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會不斷增值,收益具有穩定性和可持續性。隨著各類資源的聚集,農村的商業環境能夠得到優化。缺點是在將集體資源變資產的過程中,產權的分割以及利益的分配難以清晰界定。如集中城市化地區的七寶鎮、虹橋鎮、梅隴鎮、莘莊鎮等地區,因城鄉一體化進程較早,已將集體資產轉變為物業資源,村集體收入收益高也增值快。
受城市化影響農田破碎程度較高,農業“小打小鬧”現象相對突出,存在農產品品牌不出區、不出鎮現象;閔行離中心城區很近,擁有浦江郊野公園等生態載體,典型的“離自然很近、離都市不遠”,比較適合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鄉村新業態。但受制于規劃政策法規等客觀限制,閔行區一、二、三產融合進展不快。
閔行區農村房屋大多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普遍老舊,來滬人員多(據統計局數據,分布在各行政村常住來滬人員為27.8萬),房屋出租多。農民群眾多重視出租房屋帶來的經濟效益,忽視自覺維護生活和生態環境,給村莊環境長效管理等農村基層社會治理帶來不小壓力。
由于地域條件、經濟基礎等影響,農村集體經濟地區差異明顯:集中城市化地區(七寶、虹橋、梅隴、莘莊等)物業資源豐富,村集體收入較高,虹橋地區年收入低于5000萬元即屬于相對薄弱村;涉農地區(浦江、馬橋等)受制于基本農田規劃限制,集體經濟收入較低,相對薄弱。例如,浦江鎮所有村年收入加起來抵不上虹橋鎮一個村的年收入。
如何發揮全社會的智慧,動員引導企業、社會資本、農民群眾等各方力量積極參與投入鄉村振興,避免出現鄉村振興完全或主要靠政府投入的問題,促進鄉村振興工作能持續順利推進,成為目前的一個重要現實問題。
在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的選取上,要依據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對接市場能力、特色優勢等基礎條件,確定適宜的發展模式。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提倡多種模式的村集體經濟經營類型,提升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活力和空間。如集體資源、資產、資金充足的村莊,既可以通過將資源變成固定資產進行投資性經營,也可以利用豐富的資源發展產業,同時也可以在引進大型龍頭企業的同時發展服務型經濟,如此一來,多種模式的經營類型可以起到優勢互補、互相促進的作用。
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應當盡量選擇具有可持續性且帶動性強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如資源盤活利用型可以規避風險,確保村集體收益的穩定性,且資產具有保值增值性。在市場經濟環境較好、集體資產多、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優先考慮生產經營型的模式,是最具有帶動性和可持續性的經營模式,經濟生產效益的上升空間大,產業鏈拓展空間也大,可轉化性強。而政府主導扶持型的可持續性和帶動性相對較弱,在后續發展過程中應當逐步實現轉型。
2016年,閔行區全面推開村資委托鎮管工作機制,在相對成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集體“三資”監管機制,探索“制度+科技”的監管模式,開展農業補貼服務平臺、集體經濟組織管理服務平臺和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平臺建設,實現對全區約1345.27億元農村集體總資產、760余萬方集體物業的智慧監管,實現了農村“三資”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監管。積極推進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拓展試驗任務“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圍繞區域經濟“統”字做文章,創新“村資委托鎮管”農村經營管理新模式。全區11個街鎮建立專業化資產托管機構,按照對農村集體資產實現統一規劃、統一招商、統一管理和統一服務,極大推動農村集體經濟提質增效和農民長效增收,探索出一條超大型城市鄉村產業振興發展的新路徑。
一是促進農村集體經濟轉型升級。圍繞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加強引入業態把控和優質項目招商,多途徑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引入有品牌、有能力、有資金的優質企業共同翻新或新建集體經濟物業,進行高品質改造開發,實現產業能級積極提升;由集體經濟組織資金對租金低、稅收少的低效存量集體資產進行整體改造,實行有針對性的轉型升級,盤活存量資源、激發存量活力,調整發展業態,提升集體資產經濟效益。二是有效建立集體經濟自我“造血”機制,增強集體經濟持續發展能力。將土地減量化和農民集中居住后盤活的建設用地指標向鄉村產業發展傾斜,促進集體經濟組織利用盤活的建設用地指標參與好地段、好物業、好項目的開發;促進涉農地區集體參與優質農業項目和鄉村產業新業態項目,因地制宜地發展壯大;打破街鎮集體經濟組織各自為政的招商招租局限,整合資源,互通信息,實現村與村、公司與公司、村與公司之間合力招商招租的聯盟,提升集體經濟招商招租水平。三是以合理的利益分配調動村民主體積極性。集體經濟由集體成員的相關利益產生,也由相關利益維持,是一個利益相關者互利合作的利益共同體。因此,要在村集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充分調動農民的參與積極性,就必須有完善的村集體經濟收益的利益分配機制。
圍繞農業現代化,鼓勵開展農業開發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信貸業務,加快鄉村普惠金融發展,不斷加大政策性擔保貸款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引導各銀行金融機構針對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農業經營主體的差異化資金需求,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方案。全面開展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和大型農機具抵押貸款業務的同時,積極開展擴大抵押擔保物試點范圍。針對生產經營主體,探索存貨抵押、大額訂單質押、現金流抵押、應收賬款質押貸款等信貸業務及融資產品。大力創新“新型經營+主體+農戶+信貸”“信貸+保險+訂單+期貨”“龍頭企業+訂單+合作社”“農機合作社+金融租賃”以及“新型經營主體+擔保+信貸”等融資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