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煌
陶瓷的發展在中國歷史上有著特殊的價值和深厚的底蘊,很多時候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在眾多陶瓷種類中,白瓷因其色澤明亮、白如凝脂,在造型上非常特殊,因此脫穎而出,成為中國陶瓷歷史中特殊的代表,而德化白瓷更是白瓷中的精品,其藝術特色與藝術價值有著特殊的影響。
中國陶瓷在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其中白瓷更是瓷器中的精品,而中國白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德化白瓷。它胎質緊密,胎釉細致潔白,光澤晶瑩剔透,潔白無瑕,與胎骨渾然天成,更兼具溫潤細滑、若脂似玉、晶瑩剔透的特點,如果在強光下照射,內部結構清晰可見。德化瓷器的燒制溫度始終控制在1300℃~1400℃,這個溫度完成的瓷器具有白度好、光澤度高、透光性高等特色,同時瓷器表皮更是具有耐溫、耐腐蝕等瓷器的理化特色。科學家采用儀器化驗發現,德化白瓷在白釉和瓷胎中所含有的雜質極少,所以它的釉色比較純凈,光澤凝脂,如象牙般迷人。因其含有的二氧化硅與鉀、鈉都較高,所以燒成后玻璃質感相對較強,這也是導致陶瓷密度、透光度良好的因素之一。
德化白瓷最大的特色便是在用料上,它的用料有著極強的地域性,乃是選擇德化當地的優質高嶺土,這種土有著天然的優勢,具有黏性大、易捏塑、不易斷、可塑性極強等特點,為白瓷的燒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只有采用當地的材質,所燒成的白瓷才有這特殊的價值,而且通過藝術的加工更是賦予了德化白瓷全新的靈感,使得瓷器整體的藝術特色在動與靜之間形成,具有極強的藝術價值。德化白瓷不單單在國內有著重要的地位,在世界陶瓷領域同樣具有非凡的影響,尤其是它很早便獲得世界的認可,擁有了“中國白”的美譽,這也從側面說明了德化白瓷的藝術特色是得到世界認可的。當然這種認可離不開它自己的魅力,其中工藝是關鍵的因素,還有便是要搭配特殊的材質與質感來表達,通過工藝中的捏、雕、鏤、刻等步驟,使得工藝有著靈動性,搭配這種靈動,讓原本靜止的形態有了新的生機,這種動與靜的結合,讓德化白瓷具有輕靈之感。
宋元數百年的外銷歷史,為明代德化窯白瓷的外銷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一時期的外銷瓷主要有佛教塑像、宗教用品、日用瓷器、瓷制樂器、包裝盒、陳設品等。但是真正發展起來還是要算在明代身上,明初期,鄭和七次下西洋,開啟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此時德化白瓷便作為明代外銷的產品,也是明代與世界各國友誼的見證,隨著銷售范圍的不斷擴大,德化白瓷更是成為當時世界各國貴族喜愛的瓷器,其數量是宋元時期的數倍,當時的歐洲貴族對德化白瓷的喜愛已經癡迷,因此它也就獲得了“最美白瓷”的稱號。隨后在明清時期,德化白瓷的制作工藝與影響力更是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精致的德化白瓷給世界陶瓷領域留下深深的一筆,也為世界陶瓷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后來在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日本等國發現大量明清時期德化窯白瓷,也表明德化窯白瓷在對外貿易中是數量較大的輸出品。民國時期日本學者上田恭輔在書中稱:德化白瓷“可稱為中國古今獨一無二的優秀作品”“以光滑度來說可稱為天下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德化白瓷迎來新時期,并贏得了“白如雪、明如鏡”之美譽,大量的作品被故宮與人民大會堂所收藏。改革開放時期,德化陶瓷業猶如“千樹萬樹梨花開”, 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外商獨資等數不勝數,可以說是遍地開花,名揚海內外。總之,德化白瓷的歷史發展影響了世界陶瓷的一個又一個時代,不僅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化交流,更是讓德化白瓷技藝遠播海外,對世界陶瓷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德化白瓷既是中國陶瓷中的精品,又是陶瓷文化的代表,它的藝術特色與藝術成就在中國陶瓷領域中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是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文化的縮影,其工藝上的傳承更是代表了一代又一代陶瓷匠人的精氣神。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時代總會賦予產物新的價值,德化白瓷也是一樣的,在新時代下要不斷尋求創新,要結合工藝中的傳統技法并搭配現代人的美學觀,將德化白瓷的傳統工藝與現代藝術相融合,把傳統特色、現代元素與現代美學三者統一起來,以此形成全新的藝術形式,這樣才能讓德化白瓷在世界的舞臺上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