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數來, 寫詩已經27 個年頭了, 依然記得第一首詩發表時的怦然心動, 依然記得青春年少的樣子, 不懂愁苦和孤獨的滋味, 讓人記憶猶新。 不知不覺間已步入中年, 人生的惆悵一年比一年多, 孤獨和困惑也越來越多, 好在轉眼一切都淡定了。 猶如風雪越大, 大地上堆積的寂靜就越深厚。
《風雪錄》 這組詩創作于2017 年冬季, 一場雪飄飄灑灑,站在窗臺上眺望茫茫人間, 感覺天地是那樣純潔, 生活是那樣遼闊, 一個人內心的孤獨也是那樣純潔和遼闊。 飄雪的時候, 生活中的困厄顯得微不足道, 一個人的靈魂是那樣清晰可見, 故鄉、親人、 遠山不會因雪花的覆蓋而難以望見, 反而近在眼前。 飄雪的時候, 是一個人靈感打開的時候, 其實也是最孤獨的時候, 因透徹, 這孤獨是可見的。
經常遇到詩人們滔滔不絕地探討關于詩歌的話題, 我一般很少發言, 也不知道說些什么。 感覺詩歌很難說清, 正是因為很難說清, 才激勵著一茬又一茬的詩人去不斷探索和前行。 說清了、講明白了, 也就沒有什么潛在的創作誘因了。 記得一位老師說過,把苦難的東西寫得溫暖一些, 把遮蔽的事物寫得亮堂一些, 這樣的寫作才能對人類產生實際的意義, 才能有文學價值。 而我的詩歌寫作, 多半是指向靈魂深處的, 把看不見、 摸不到的苦痛寫出來, 以文字的形式呈現給自己和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