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寧
高校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是高校有效提升自身教學綜合實力,化解辦學資源矛盾的必然選擇,同時也是為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提供必要保障[1]。在大數據信息時代背景下,高校必須要依托大數據平臺信息支撐,更加科學性地對高校資源分配進行有效的定量分析與測算。基于大數據進行量化決策,優化數字化教學資源,得出最合理的分配方案,為數據管理探索新路徑。基于此,本文就針對基于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資源優化策略展開深入探究。
作為教育機構,高校的教育經費與運營資金,大多數都是來源于國家政府的撥款資助,這也是造成大部分高校財政預算緊張的主要因素。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對生源的擴招也不斷加大,高校基礎設施也不斷更新與擴建,高校教育的飛速發展,促使高校各方面資源緊缺,在教研人員方面也存在著較大的缺口,教育資源與教育發展之間存在很大的矛盾現象[2]。國家推行了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2017年9月起,簡稱“雙一流”教育戰略。這是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中國高等教育領域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國家戰略,有利于提升中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面對此種教育趨勢變革,高校現有人力、設備、財力以及教育資源等高校資源供給和需求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無法滿足學校日益迫切的發展需求,嚴重制約了高校教育的健康發展,如何使得有限的資源合理有效分配成為高校決策者的一大難題。
經相關調查結果顯示,當前高校資源不合理主要表現為:部分學院資源匱乏,師生比不足,資金短缺,教學、科研等設備短缺,成為阻礙其發展的主要因素[3]。而學校資源的分配受制于諸多復雜因素,如高校人力資源配備,受到的影響因素有:合理的師生比、學科團隊老中青梯隊的合理布局、退休教職工人員的補充、新設專業教師的配置、重要科研團隊人員的優先保障等等。
“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到來,加快了高校信息化系統的建設速度,在高校管理的各個系統工作中,都創建了屬于自己部門的信息管理系統,如:教學系統、科研系統、財務管理系統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等,大數據信息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高校管理效率與質量。然而,各部門獨立的系統設計無法實現彼此數據信息的共享應用。那么,行政部門在進行決策過程中,無法對各部門相關數據進行全面了解與掌握,不利于相關部門工作的開展。
其一,構建協調機制,完善管理制度。高校內部校領導機構向各級管理人員傳達院校資源配置管理辦法,編寫對應的管理規章與制度,并依據行政部門工作開展的實際,不斷地健全與完善相應的制度[4]。設置管理委員會,管理成員的組成應該涉及各相關部門的人事人員,組員們定期開展工作會議,每年開展工作總結與匯總會議,依據每年各部門工作的實際情況以及學校教育科研形式。探討與分析高校總體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等分配總體思路,通過協調機制的建立,在資源分配以及遭遇工作困境時,大家可以集思廣益,依據實際工作困境以及工作實踐,實現了對高校資源分配方案的不斷優化。
其二,設備資源配置的優化。在基礎教學辦公設備的配置上,首先必須要保障與滿足基礎教學,辦公設備所需,然后對于多余設備,也要進行合理的配置,實現對設備的最大化應用,由教師來負責對儀器設備進行共享平臺申請,滿足學生與教師的應用需求。同時還需要重視對辦公室、教室、科學實驗室等教學、辦公房產面積的合理配置,要嚴格依據人數、用途、不同職稱、職級的人員等相應要求標準,合理地配置使用面積。此外,高校需不斷探索完善相關制度,建立健全經費使用制度和人事管理條例,并通過建立資產審核管理小組以及會計服務部門,對院校內資源配置的情況進行監督管理,提高資金利用率。要建立條例并落實各類高校實訓類的安全管理工作,在貫穿落實各項制度的基礎上提高整體工作效率。
其三,人事資源配置的優化。在滿足各單位教學、科研所需最基本人數的基礎上,高校部門要依據財務部門劃撥人才引進經費、科研啟動經費等核算金額,科學合理地進行教育教學與科研人才的。高校需要設立教師流動機制,實行試崗、輪崗和換崗制度,對教學人員以及行政人員應嚴格依據教學評估結果進行合理分配[5]。高校要依據現代職業教育實際需求,積極引進高水平技術型人才,優先保證優勢學科引進副高以上的人才,確保滿足國家重點項目對人才所需。此外,高校要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建立人才挖掘和培養工作制度,一方面,要強化對高校內部教師群體間教學能力傳授、幫助和帶領機制,促進高校教師整體教學水平的有效提升;另一方面,輸送優秀青年教師求學深造,并建立院校教育資源和企業資源的交流共享制度,送專職教師深入企業生產一線進行實踐學習,培養一批“雙師型”教學隊伍,滿足現代化教育教學需求。
其四,資金配置的優化。財務部門在進行財務預算過程中,可充分利用高校各部門相關數據平臺數據信息,全面了解各部門往年財務預算執行情況、人員變動、工作計劃變動以及相關數據審查工作。將全校的收支納入預算管理系統中,實現預算申報、預算審核、預算下達、預算查詢、預算調整、預算執行分析等功能。以項目庫為依托,以預算數據為抓手,然后對應準確的數據進行科學、合理的財務預算與資金的合理配置,提升預算管理的科學化水平,實現預算執行情況的實時監督、信息共享,進一步提升財務服務的質效。
大數據背景下,高校行政工作管理也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技術的革新與管理模式的創新,通過構建大數據平臺,將教學系統、科研系統、財務管理系統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等,全部整合為一個統一的大數據基礎平臺,構建數據互通與共享一體化的綜合管理數據平臺系統,從而實現對各類數據平臺優化與整合,實現高校行政管理的信息化、數據化管理。高校各大工作體系統的相互關聯,通過制定數據標準、管理規范、監測體系、工作流程等,實現了相對分散的各部門數據平臺的系統化管理,打破部門零散管理和壁壘的現狀。高校行政部門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深挖科研、學術、教學、經費、人員等數據信息,結合學校工作實際制定人財物資源的優化配置模型,最大化發揮平臺的功能性作用,實現行政管理高效化、具體化,使行政管理精細準確。從管理模式上,以量化績效考核為原則設計資源配置的決策支持管理平臺,使數據成為行政管理的工具,加快一流學科建設。
我國經濟發展離不開大量創新型、應用型人才作為基礎保障高校作為培養人才、輸送人才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道路上,肩負著重要的責任[6]。黨的十九大部署和系統謀劃2035年的教育改革發展,要求新時代教育教學實施“教育現代化”教學體系與模式的調整與革新,努力實現高校教育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可以充分發揮大數據信息技術優勢,對權威高校排行榜以及我國各地區一流兄弟高校一流學科、科研獎勵、人才培育、科研項目情況等促進高校發展的關鍵數據作為參考依據,結合高校發展與教育管理實際,采用相關的大數據算法、運籌學方法,設計符合學校實際的數字模型,將高校師資團隊、財政收入與輸出、教學設備等資源作為模型輸入項目,輸出的相關數據資源可作為高校資源優化配置的數據依據,然后科學合理地對高校資源進行最優化配置。
對于高校一流學科的建設,需要深挖模型數據信息資源,對高校實際學科建設、科研發展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究。結合現代社會對創新型、應用型人才類型的實際所需以及現階段學科發展情況,實現對高校各學科間的資源投入的動態調整,實現高校學科課程體系建設、新進人員學科間分配、建設教學場地、實訓基地、教學實驗樓等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實驗室及平臺設備等最優化配置,使之與教育培訓相適應,在資源規劃上統籌兼顧,必將有力地提升高校教育的整體水平。
當前,高校在行政管理中對大數據信息技術的應用只是停留于數據收集的初級階段,而關于數據的后續利用卻浮于表面,無法滿足高校行政管理實際需求,數據庫中儲備的信息也很難發揮其最大的應用效果。本文基于現階段高校資源優化配置現狀進行了分析,從內部組織建設、管理系統整合以及指導學校的一流學科建設三個方面,重點分析了高校資源優化配置路徑,為促進高校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