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朋輝
(陜西地建酒店管理有限責任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5)
汽車產業作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1]。1966年陜西汽車制造總廠的建立標著陜西汽車產業的誕生[2],經過近40多年的改革開放,陜西汽車產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陜西省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打造汽車支柱產業,使得陜西汽車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特色不斷突出,產業發展聚集創新能力不斷提升,陜汽、比亞迪、寶雞吉利以及法士特等汽車及配件龍頭企業不斷壯大,大大加速了陜西經濟的發展。隨著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國家戰略推廣,陜西省已成為全中國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產銷地之一,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已躋身全國第一梯隊[3]。
新能源汽車作為低碳環保、節能減排的代表,是未來較長時間內汽車產業發展的方向。新能源汽車不但可以解決傳統汽車的能源短缺問題,而且還可以減緩環境污染問題,應用前景更為廣闊,汽車企業應緊緊把握產業機遇,加快陜西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深入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并進一步擴大產業競爭優勢。
2013年,西安市成為國家不斷擴大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批準的第一批試點城市,為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緩解能源短缺態勢以及改善環境的污染問題,自2013年以來,陜西省始終堅持培育和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2014年西安市先后印發了《西安市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實施方案(2014-2015年)》、《西安市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暫行規定》、《西安市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實施方案(2014-2015年)》等相關政策,加速推動了陜西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進程,促進了節能減排和城市環境污染治理,對于人居環境的改善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陜西省西安市、寶雞市等地積極打造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5],加快“省內循環暢通”的汽車配套體系建設成形。2014年9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基地在西安市高新區建成投產,進一步推動了陜西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及轉型升級,使得汽車產業在整車制造、結構優化、車型研發以及產品升級等方面取得巨大發展,對于提升陜西省制造業發展水平發揮著重要作用。2018年吉利汽車在陜產銷18.76萬輛,增長10.62%[6]。法士特汽車傳動集團不斷推進新能源以及智能化產品的研發,現已擁有千余項核心技術專利。隨著整車產業的不斷發展,省內汽車零部件配套技術經濟產業快速聚集,配套設備及技術大幅提升,產業鏈條不斷優化與完善。截至目前,陜西已擁有汽車零部件企業500多家,300多家汽車企業具有一定規模,尤其是陜汽、比亞迪、吉利、法士特等企業在科技不斷創新需求不斷提升的推動作用下,整體實力得到全面發展與提升,為促進陜西省的經濟發展以及追趕超越作出了積極地貢獻。
陜西省抓住了汽車產業發展機遇,截至2018年,省內汽車年產量達62.13萬輛,私人汽車擁有量達559.78萬輛。近9年來,陜西省私人汽車擁有量逐年穩步增長,2010年至2015年汽車產量逐年下降,之后不斷回升,尤其是在全國汽車產量下降的2018年,陜西省汽車產量實現正增長,全國產量排名提升至 16位,充分說明汽車產業在陜西的發展已形成規模,并且呈現后勁十足的發展趨勢。同時隨著國際車展的不斷舉辦及媒體宣傳報道,陜西省汽車品牌影響力不斷增強,進一步推動了省內汽車產業的深入發展。
陜西省汽車產業目前仍存在規模偏小,產業鏈及其配套體系不完善,雖然我省已擁有汽車零部件企業500余家,但相對湖北、重慶等省份仍然較少,而且在整車、零部件、配套用件以及服務上普遍缺乏通用標準。其次,創新研發能力以及人才儲備仍有欠缺,研發投入不足,雖然省內汽車產業領域內初、中級人才儲備較為充實,但高精端人才較為缺乏,自主研發實力較弱,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部件及其配套企業的規模和研發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7]。省內現有園區溝通鏈接不便,綜合服務能力欠缺,產業網絡智能化建設不足,基礎設施支撐較弱,轉型升級壓力大、推進工作有待進一步深入。
陜西新能源汽車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傳統鋰電池性能提升困難、燃料電池核心技術不成熟、基礎配套設施不健全等問題,其中基礎配套設施中最主要問題是電池續航能力弱,充電樁數量不足、分布不均,導致新能源汽車連續行駛里程無法與傳統汽車相競爭,一定程度上影響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的愿望,進而限制了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與發展。
陜西省新能源汽車產業要想不斷發展壯大,就應積極落實國家新能源汽車發展政策措施,整合省內汽車企業、高校以及科研機構等相關技術力量,逐步建設完善新能源汽車科技創新體系。促進汽車產業向高端智能化發展,健全綜合服務體系。一是促進汽車生產過程智能化,實現車輛自動化裝配,大大縮短了車輛生產周期。二是促進汽車產品智能化,主要是增強人與車以及車與環境之間的互動,增強駕駛樂趣以及智能化服務。三是加快汽車網絡智能化建設,加速促進汽車制造商、設備供應商以及應用軟件開發商等相關供應商的跨界合作和整合,構建集車輛研發、生產、銷售、監測、服務于一體的智能網絡體系。四是科學規劃產業時空布局,完善相關產業鏈、資本鏈、價值鏈建設,增強產品競爭力。五是持續加大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8],著力構建標準體系,積極實現各類充換電設施的互聯互通,全面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高速發展。同時,應密切關注“低碳經濟”、“互聯網經濟”以及“智能制造”三大改革主題,緊跟制造業改革步伐,推進新能源汽車的研發、生產、銷售以及服務,加快互聯網與產業創新整合,構建完整的生態產業鏈條。
汽車生產技術的創新與發展對于陜西汽車產業集群[9]以及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新時代背景下,陜西應抓住“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機遇,積極沿線布局,加快進出口基地建設,大力開拓海外市場,積極制定富有陜西特色的人才新政,加強國內外優秀人才和技術團隊引進,培育復合型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全力推進總量擴張、質量提升,保持多元化視角,積極尋找新契機,探索新路徑,為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創造性思維。陜西省今后在積極打造汽車產業集群的同時應重視技術創新聯盟建設,針對新能源汽車研發過程中的核心壁壘,加大研發投入力度[9],積極引導企業創新突破,在電池以及動力系統等相關產業研發過程中掌握核心技術,取得行業發展主動權,全面實現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力爭將我省打造成為全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標桿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