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美娟,李東光
教育的本質在于“樹人”,“樹人”根本在于“立德”。教育部以教基二〔2014〕4號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全面深化體育課程改革,改進體育教學實踐的功能,強化其育人功能。”[1]同時,高校體育教學的新課標也提出:“在體育教學中,要積極倡導人文精神,以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健全大學生的人格品質。”人文精神是對人的關注和關心,是高校大學生應該具有的綜合素質。高校體育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的科學精神和體育意識,更應該重視學生的人文精神。將人文精神逐漸融入到高校體育教學中,對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運行與提升有重要作用。
人文精神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一直備受推崇,是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對人本身的尊重,對人性的弘揚和體現,也是人類在不斷進步,不斷發展過程中的精神信念和對人生志向的不斷追求。在新時代背景下,人文精神內涵也不斷拓展,受此因素影響,高校教育也發展到人本、人文和人道的新時期。建構高校教育的人文精神體系,提升高校學生人文素養,是新時代對高校教育的要求。
高校體育作為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身包含著大量的人文精神。在高校體育中傳播“健康第一”和“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健全大學生的人格品質。在體育教學中既要注重體育知識、運動技能的傳授,做到以“學生”為中心,關心學生的成長,耐心細致的指導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技能動作,尊重每個學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實際需求;又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人文意識,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讓學生在體育知識學習和技能鍛煉中體會到人文精神的關懷,感受人文精神的內涵,促進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可見,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也是高校教學發展需要。
高校瑜伽教學需要人文精神。大學生的理想、道德、情感、價值觀、意志品質等等人文特征都蘊含在瑜伽教學體系中,瑜伽教學和傳統的體育與健康說教與感化教學不同,瑜伽從內部出發,調節身心,讓學生自己體悟自身,發掘自身的潛力,通過拉伸美化體形、強健體魄、增強體質,通過冥想打開心扉、凈化心靈、緩解壓力、建立信心、改善人際關系。高校瑜伽教學符合高校體育人文精神教育發展的需要,既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人文意識,又讓學生體會到人文精神的關懷,促進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品質。
瑜伽是一門哲學,乃梵語YOGA的音譯,是印度六大正統哲學之一。瑜伽教學的思想基礎是靜思與冥想的超越性,通過提升意識,幫助學生充分發揮潛能的體系。在瑜伽教學過程中要將知識技能傳授與情感提升相結合,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培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不斷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學會與他人相處,學會適應社會。瑜伽教學的理論思想和實踐習得與人文精神內涵高度契合,能夠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
瑜伽有著悠長的歷史積淀,據考究,瑜伽起源于8000多年前的古印度,文字記載的歷史也有5000多年了,被譽為“世界瑰寶”,具有很高的文化傳承價值。被譽為瑜伽之父的“帕坦伽利”在《瑜伽經》中將瑜伽定義為:對心理活動、精神活動進行控制與引導的修持。在高校瑜伽教學過程中,通過呼吸節奏的把控和體位動作的控制調節學生情緒,調節高校學習、生活給大學生造成的精神壓力,在弘揚人文精神層面體現了非常高的文化價值。
高校瑜伽教學以運動人體科學理論為依據,以科學的鍛煉方法提升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培養積極的生活態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品質。高校瑜伽的教育價值和人文精神同屬精神文化領域,體現了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高校瑜伽教學的育人價值明顯,能夠提升學生的專注力、意志力,使其成為一個頭腦清醒、思維敏捷、富有創意的人;能夠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其成為一個身心和諧的人;能夠樹立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成為一個適應力強的社會人[2]。
體育的認知方式、運動行為和道德品質中都蘊藏豐富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高校瑜伽教學中融入的目標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在人本主義理念指導下,尊重學生價值和尊嚴,發展學生個性;二是在和諧理念指導下,促進學生身心、體質、頭腦全面發展[3]。現階段,人文精神在瑜伽教學中的融入還沒有被高度重視,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先從教育思想理念入手。要以瑜伽教學理念更新為切入點,以“學生為本”制定人文精神的融入目標與目的,尊重學生個性,促進學生身心、體質、頭腦和情感全面發展,通過瑜伽課學習真正理解體育中所包含的“真、善、美”的人文精神。
完善的高校瑜伽教學體系是做好瑜伽教學的基礎,在瑜伽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是對瑜伽教學的豐富。瑜伽理論博大精深,瑜伽體位技法寓意繁多,與人文精神高度契合。瑜伽理論教學能夠讓學生了解瑜伽的種類與文化背景,了解瑜伽的多元文化元素;瑜伽豐富的體位技法,能夠科學的塑造學生體態,提升學生氣質,增強自信心;瑜伽練習時的冥想環節,可以提高學生想象力和理解能力,還能夠增強自我控制能力,提升學生潛能。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高校瑜伽教學要不斷完善教學體系,豐富教學內容,滿足高校體育人文精神培養需求。
高校的瑜伽教學環境,會直接影響到瑜伽的教學效果,從而也會導致人文精神在瑜伽教學中的融入效果。瑜伽教學需要相對獨立、安靜的空間,適宜的瑜伽教學環境,濃厚的瑜伽人文氣氛,能夠激勵學生瑜伽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率,增強美的感受,使學生受到更深層次的體育人文精神熏陶和感染,實現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發展,促進學生的人文教育。例如,瑜伽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能夠使學生的不良情緒得以釋放和宣泄,恢復他們心理的平衡。
適宜的教學手段是融入人文精神,提升高校瑜伽教學質量的關鍵。在瑜伽教學中要以學生為本,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講解、冥想與反思等各個教學環節融入和傳播人文精神。在新時代背景下,多媒體、移動新媒體等輔助高校瑜伽教學也要被高度重視,移動新媒體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的重要學習工具,這也為高校瑜伽教學融入人文精神提供了新的路徑。
根據高校體育的教育目標,高校瑜伽教學一定要關注人的全面發展,那么,瑜伽教學的最終評價也一定要體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瑜伽教學要將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相結合,表現出人文精神融入瑜伽教學的有效性。同時,高校瑜伽教學評價內容與標準也要與時俱進,從單一型評價向復合型評價轉化,在評價中發揮學生在評價中的積極作用,通過學生自評、同伴互評等方式增強瑜伽教學融入人文精神的客觀性。
人文精神是體育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在高校瑜伽教學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體育情感,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終身體育意識。高校瑜伽教師要把瑜伽課的實踐教學、理論傳授與人文精神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時刻以學生為本,積極引導學生不斷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激發自己的潛能,培養新時代所需要的獨立進取、敢于拼搏、樂于奉獻的精神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