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濤
教育部于2006年下發了《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通知》,文件指出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展現校長教育理念、學校特色的重要平臺,是規范辦學的重要體現,也是德育體系中亟待加強的重要方面。同時要求各級教育督導部門要把校園文化建設作為學校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對學校的綜合督導評估體系,通過評價機制促進學校校園文化建設。[1]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體育文化是學生的精神風貌的具體體現,是提升學校形象的重要手段。[2]從廣義上講,校園體育文化是指在學校這一特定范圍里,人們在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體育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它是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學校體育這個主要空間所形成的文化形態,包括體育精神、體育價值觀念、體育道德、體育行為等,通過體育教育、體育活動、體育競技等形式形成的文化,是學校師生員工體育觀念和體育意識的體現。[3]校園體育文化在促進學校德育建設方面有著其獨有的功能,如愛國主義教育發揮導向功能、集體主義教育發揮凝聚功能、組織紀律教育發揮約束功能、文化渲染與審美功能、競爭意識教育發揮激勵功能。[4]校園體育文化的主體是富有朝氣、充滿活力、思想活躍的學生。因此,構建以校園體育文化主體為評價對象,以各項具體表現形式為評價條目的德育評價量表,將有助于促進校園體育文化及校園文化的建設發展,同時為提出和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措施提供一定依據。
選取廣州市番禺區實驗中學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年級的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
利用文獻數據庫廣泛查閱與校園文化建設和德育評價相關的文獻資料并對其進行整理分析,并掌握本研究所需要的有關材料,為研究框架的設計提供了整體思路和理論準備。
課題咨詢專家選取了廣州市番禺區實驗中學的班主任、級長和學校中層以上領導。咨詢對象均多年從事一線教學,對學生的德育工作有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屬于教育基層的德育行家。
本課題共有三份問卷,一份用于專家咨詢以確定量表條目;一份基于初始量表設計的調查問卷,找出表述不清、難于理解或有其他疑問的條目,并根據預試結果對條目進行修改或刪減;一份為正式施測的調查問卷。
運用Microsoft Excel 2010整理各項問卷的數據并建立數據庫,運用SPSS19.0對相關數據運用不同數理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分析處理。
量表條目的擬定須遵循以下原則進行:一、簡明易懂;二、避免雙重含義;三、條目代表性強;四、語言簡短;五、符合實際情境。[5]經課題組成員討論,初步擬定了校園體育文化德育評價量表的45個初始條目。通過問卷形式向專家咨詢每個條目與量表的相關程度,調查問卷中把校園體育文化德育評價的每個條目設為“不重要”、“比較不重要”、“一般”、“比較重要”、“非常重要”,分別賦值為1、2、3、4、5。通過回收問卷,統計篩選數據,刪除掉賦值平均得分小于3的條目,同時刪除對條目爭議較大、實踐中難以操作的條目以及合并有相似概念的條目,確定出由38個條目構成的校園體育文化德育初始評價量表。根據評價對象德育行為表現方式的不同時空屬性,這38個條目又劃分為3個維度,分別是體育教學維度、運動競賽維度和課外體育活動維度,每個維度包含數目不等的條目。
體育教學維度包括:A01不遲到、不早退、不無故曠課;A02集合整理隊伍快、靜、齊;A03按要求穿運動裝、運動鞋上課;A04不攜帶與教學無關物品;A05認真完成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A06認真觀看、聆聽老師授課;A07服從教師的教學組織安排; A08按老師要求完成練習;A09小組練習中能與組員合作完成練習;A10為學習進展較慢的同學提供幫助;A11練習中主動為同學提供保護;A12按規章要求借、還體育器材;A13愛護運動場地和各項體育器材;A14認真參加各項體育測試,不弄虛作假;A15教學過程中虛心接受教師指導、批評。
運動競賽維度包括:B01能自行組織并參加一項體育比賽;B02積極報名參加體育賽事;B03賽前能主動訓練、認真備戰;B04比賽時能遵守賽場禮儀;B05作為觀眾能遵守觀賽禮儀;B06 比賽時能遵守比賽規則;B07比賽時尊重觀眾、裁判、對手、教練員及隊友;B08比賽時能奮勇拼搏,不畏艱難;B09正確對待比賽結果,勝不驕敗不餒;B10志愿報名擔任賽事工作人員;B11作為工作人員對賽事工作認真負責、公平、公正;B12賽事期間撰寫稿件鼓舞同學。
課外體育活動維度包括:C01能按學校要求參加體育大課間及評比演練;C02體育大課間的進退場做到快、靜、齊;C03曾參加過體育社團或運動興趣小組;C04參與過體育社團口號及形象標志的設計;C05熟練掌握至少一項運動項目及比賽規則;C06每天課外體育活動時間1小時;C07能大膽嘗試不同的運動項目;C08主動關注體育資訊及有正能量效應的體育明星;C09課外體育活動能為他人提供緊急醫療救助;C10能遵守場地、器材管理條例;C11課外體育活動時主動清理打掃運動場地。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體育與健康學習評價應選擇多元評價內容,強調多元評價主體的參與,獲取更為全面的反饋信息。[6]因此課題組成員在最初的討論中便決定制定包含他評和自評兩種評價主體的評價量表。初始量表的3個維度中,體育教學維度為體育課任課教師,運動競賽維度的評價者為班主任,課外體育活動維度的評價者是學生自己。3個維度的選項部分為李克特型量表形式,體育教學維度和運動競賽維度需要教師通過自我的觀察和感受來判斷對項目的認可程度,分別為“優秀”,“較好”,“一般”,“較差”,“很差”,并賦予5,4,3,2,1的分值。課外體育活動維度的選項需要學生對自己課外體育活動情況進行判斷,分別為“非常符合”、“符合”、“一般”、“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并賦予5,4,3,2,1的分值。
基于校園體育文化德育評價量表初始版設計校園體育文化德育表現調查問卷,將一份調查問卷分成三部分分別向調查對象的體育課任教老師、班主任以及調查對象本人發放,體育課任教老師勾填體育教學維度里的內容,班主任勾填運動競賽維度里面的內容,調查對象勾填課外體育活動維度里面的內容,并在學期末結束前回收問卷。初始版本的施測對象為初二、高一年級的學生,問卷共發放773份,回收757份,有效問卷731份,有效率96.6%。
篩選初始量表條目采用臨界比值法。根據統計結果共刪除初始版量表中 8個條目,剩余的30個條目的臨界比值為3.577 ~15.281(P<0.05)。這8個條目分別是:A02集合整理隊伍快、靜、齊;A13愛護運動場地和各項體育器材;B1能自行組織并參加一項體育比賽;B05作為觀眾能遵守觀賽禮儀;B12賽事期間撰寫稿件鼓舞同學;C01能按學校要求參加體育大課間及評比演練;C02體育大課間的進退場做到快、靜、齊;C04參與過體育社團口號及形象標志的設計。A02、C01和C02更多的表現在以一個班為單位的行動過程中,是一項集體行為,很難作為個人的行為表現進行評價,體育教師在評價中大多給予4分;A13愛護運動場地和各項體育器材是適合作為學生個人的行為表現進行評價的,體現學生對他人財物所有權的認可和尊重,但由于運動器材本身屬于易耗損類器材,在使用過程中的大力傳、拋、投、踢均屬于正常現象,由此而造成器材損毀在所難免,因此難以對此進行評價,體育教師的評價也多為4分;B01能自行組織并參加一項體育比賽可以體現學生的組織能力和責任心,但大多數情況下學校的各項賽事均有級部或學校組織,少數班級間的比賽由個別體育委員負責組織,其他學生并無太多機會參與賽事組織,班主任也無從了解,因此班主任的評價多為3分,不能對大部分同學進行有效評價;而B12和C04也是同樣原因,均屬于個別學生的特定行為表現,對其他學生沒有評價意義;B05作為觀眾能遵守觀賽禮儀一項體現了學生遵守規則,尊重他人的道德品質,但學生在實際觀賽中往往會表現的過于興奮,甚至出現夸張的言行舉止,但這都符合學生本身的特質,班主任的評價也多為4分。經分析,以上8個條目不具代表性,不能對學生進行有效區分,予以刪除。
篩選后的正式評價量表中體育教學維度有13個條目,運動競賽維度有9個條目,課外體育活動維度有8個條目,評價量表的項目形式不變。 基于正式的校園體育文化德育評價量表再次設計校園體育文化德育表現調查問卷并發放。正式版本的施測對象為初三、高二年級學生,問卷共發放787份,回收766份,有效問卷754份,有效率98.4%。
3.5.1 評價量表信度檢驗
用Alpha系數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可知, 體育教學維度的Alpha系數是0.801,信度良好;運動競賽維度的Alpha系數是0.732,信度較好;課外體育活動維度的Alpha系數是0.763;信度較好,調查問卷總體的Alpha系數是0.721,信度較好,調查問卷具有較高的內在一致性。
3.5.2 評價量表效度檢驗
3.5.2.1 內容效度檢驗
對內容效度的評估主要通過專家對量表內容的評價,以及編制量表時嚴格按照預定定義及行為取樣的范進行條目篩選來保證。課題組在研究開始階段確定了由學校班主任、級長及中層以上領導構成的德育專家組,并對初步擬定的45個條目進行評價,初步篩選出38個條目,確定了初始評價量表,通過施測初始評價量表的統計結果刪除掉8個條目,剩下30個條目,確定了正式評價量表。因此,從以上編制量表的過程可以判斷中學校園體育文化德育評價量表有很高的內容效度。
3.5.2.2 效標效度檢驗
效標效度檢驗的常用的方法是“Pearson相關系數法”,通過數據輸出可知體育教學維度各條目的相關系數為0.577——0.739(P<0.01),運動競賽維度各條目的相關系數為0.628——0.824(P<0.05),課外體育活動維度各條目的相關系數為0.611——0.805(P<0.05),而且同一維度內各條目間的相關性基本大于維度間各條目的相關性,表明量表各條目歸類合適。同時分析3個維度之間以及與總體得分的相關性可知,各維度之間以及各維度與總體得分同樣曾高度相關,他們共同反映了校園體育文化中學生的德育特質。
3.5.2.3 結構效度檢驗
對總樣本的30條目按3個維度劃分進行主成分因子分析,結果顯示體育教學維度KMO值為0.765>0.6,P<0.05,通過Bartlett球形檢驗,累積方差解釋率值為58.375%,說明5個公因子可以提取出大部分題項信息,說明體育教學維度的研究數據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水平;運動競賽維度KMO值為0.625>0.6,P<0.05,通過Bartlett球形檢驗,累積方差解釋率值為62.078%,說明4個公因子可以提取出大部分題項信息,說明運動競賽維度的研究數據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水平;課外體育活動維度KMO值為0.753>0.6,P<0.05,通過Bartlett球形檢驗,累積方差解釋率值為65.890%,說明4個公因子可以提取出大部分題項信息,說明運動競賽維度的研究數據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水平。綜上所述,此評價量表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符合預期構想。
德育是系統工程,這就決定了必須系統科學地進行構建德育評價量表,中學校園體育文化的德育評價量表的編制按照羅伯特·F·德威利斯的量表編制指南的八個步驟編制而成。即在明確評價內容后擬定量表條目,并經過專家篩選確定了由3個維度38個條目構成的初始評價量表,經過施測初始評價量表并刪除無效條目,最終確定了由體育教學維度、運動競賽維度和課外體育活動維度3個維度及30個條目構成的正式評價量表。經檢驗,正式的校園體育文化德育評價量表總體信度較好,具有較高的內在一致性;而且量表經多次篩選,具有很高的內容效度;量表各維度間以及各維度的條目之間具有高度相關性,效標效度良好;量表經主成分因子分析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符合預期構想。以上結果說明中學校園體育文化的德育評價量表可作為評估中學生在校期間與校園體育文化相關德育狀況的測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