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啟成
在全國高校體育專業本科課程設置中,游泳普修課程作為體育專業本科生培養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體育類人才在本科教育中的必修課程,并且符合當代社會對于體育類畢業生的實際要求。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入課堂教學,在增加許多選修課程而大幅度減少必修課學時的情況下,致使必修課教學計劃也隨著形勢發展而逐漸發生變革。在教學時數減少而教學內容不變的情況下,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設計必然會影響到教學質量。在保證游泳普修課完成教學大綱任務的基礎上,教學質量和考試標準不變的前提下,不斷進行教學方法與設計的創新,有利于學生掌握更多的游泳技術動作。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入高校體育專業,在增加許多選修課程而大幅度減少必修術科課學時而教學內容不變的情況下,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必然會影響到教學質量。游泳普修課程作為體育專業本科生培養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體育類人才在本科教育中的必修課程。所以游泳普修課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的改革和探索也是目前體育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中值得研究的課題。在保證游泳普修課完成教學大綱任務的基礎上,教學質量和考試標準不變的前提下,達到不僅熟練掌握蛙泳技術動作,同時初步掌握爬泳的技術動作的教學效果,必須深入分析其教材教法和教學設計。
本研究以蛙泳和爬泳混合式教學設計在高校體育專業游泳普修課教學中的應用與效果為主要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集整理與本文相關的文獻資料。在閱讀有關蛙泳和爬泳教學、游泳教學法、同步教學、體育教學設計、教學實驗等方面的相關文獻和著作的基礎上,為辦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和素材支撐。
1.2.2 專家訪談法
根據本研究的需要,分別對東北師范大學游泳教學領域的專家共計5人進行了訪談,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講師1人。就教學設計、實驗設計、測試指標的篩選等方面問題充分征求有關專家的意見。
1.2.3 教學實驗法
本研究選取兩個男生班(每班22人)進行教學實驗。兩個班體育基礎基本相同,隨機分成實驗班與對照班。在實驗過程中要求同一個教師執教實驗班和對照班,教學時數(均30學時共十五周)、教學內容、教學場地(均在長春市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館)和器材等方面保持一致。實驗班采用蛙泳和爬泳混合式教學設計進行教學,對照班采用傳統單一教學設計進行教學,在實驗前先對學生進行游泳學習的基礎情況和身體素質做相關調查和測試,實驗結束后對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蛙泳完整配合技術的技評和50米蛙泳速度游、爬泳技能水平學習掌握情況進行測試。為確保實驗內部效度在實驗開始前和結束后的二天內進行實驗前測和后測。為了保證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并排除實驗的外部干擾因素,對照班除不施加實驗因素外,其它教學條件與實驗班相同。
1.2.4 數理統計法
通過實驗前后測得原始數據,運用SPSS 18.0 軟件、EXCEL2007對統計結果進行處理與分析,進行“獨立樣本 T-檢驗”,檢驗兩組數據之間是否具有顯著性差異,以保證研究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由于爬泳腿部技術在游泳學習的初始階段相對簡單易學,所以首先進行爬泳腿技術的學習,通過初步學習掌握爬泳打腿技術提高身體在漂浮中的平衡能力防止腿部下沉,能盡快找到水中主動用力的感覺獲得向前的動力,并對水的適應能力增強。由于蛙泳腿部技術較為復雜,在最初階段學習不易掌握漂浮中的正確用力導致動作失去動力停滯不前,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積極性,因此初步掌握爬泳腿部技術對蛙泳腿技術的學習起到一定的促進和提高作用,有助于學生對蛙泳技術的學習和掌握。
由于蛙泳正面呼吸的方式初學者較容易掌握,所以促進蛙泳腿與呼吸的配合技術能較快掌握。由于爬泳轉頭側面呼吸的方式初學者在學習時容易嗆水較難掌握,所以導致爬泳腿與呼吸的配合技術很難較快掌握,相應爬泳臂與呼吸的配合技術也較難掌握。所以在蛙泳腿與呼吸配合技術較快掌握的基礎上,首先進行蛙泳臂與呼吸的配合技術學習可以提高學習效率。
在連續強化爬泳臂與呼吸配合技術中始終穿插蛙泳臂與呼吸配合技術的復習,間接強化了蛙泳臂與呼吸的配合技術,促進蛙泳臂腿配合技術的學習和掌握,達到初步掌握蛙泳臂腿配合技術的學習效果。在連續強化蛙泳臂腿配合技術中始終穿插爬泳臂腿配合技術的復習,間接強化了爬泳臂腿配合技術,促進爬泳完整配合技術的學習和掌握,達到初步掌握爬泳完整配合技術的學習效果。
以兩項技術分解教學強化性為劃分階段第一階段是連續強化爬泳和蛙泳的腿與呼吸技術,第二階段是連續強化蛙泳和爬泳的臂與呼吸技術,第三階段是連續強化爬泳和蛙泳的臂腿配合技術。由于腿部技術是推動身體前其動作效果直接影響蛙泳和爬泳完整配合技術的掌握及泳距和游速進的主要動力和維持身體平衡起主要作用,,所以腿部技術是掌握游泳技術的基礎和重點。在教學的初期應保證以腿的教學內容為主,為下一步學習臂和臂腿配合提供有利條件。以單項技術完整教學連續性為劃分階段第一階段是連續強化蛙泳腿與呼吸技術,第二階段是連續強化爬泳臂與呼吸技術,第三階段是連續強化蛙泳臂腿配合技術。由于蛙泳腿部技術相對于爬泳腿部技術較難掌握,爬泳臂部技術相對于蛙泳臂部技術較難掌握,蛙泳臂腿配合技術相對于爬泳臂腿配合技術較難掌握,通過混合式教學的合理設計達到連續強化蛙泳腿部技術、爬泳臂部技術、蛙泳臂腿配合技術的效果。
爬泳技術對速度、力量、耐力各項身體素質的要求較蛙泳都高,所以體能是掌握爬泳技術的基礎。長期連續進行單一爬泳技術的學習,易造成運動負荷過大超出大部分學生的承受能力并產生不良的生理反應。而蛙泳每一個動作周期中都有一個明顯的滑行階段具有充足復制動作的時間,所以對體能的要求相對較小,蛙泳更容易長時間和長距離地游,比其它幾種泳姿更節省體力。根據兩個項目對體能的不同要求,蛙泳教學課中穿插爬泳教學內容提高了課的負荷和體能消耗,爬泳教學課中穿插蛙泳教學內容降低了課的負荷和體能消耗。避免了單一教學過程中體能消耗過大和過小的缺陷,彌補了單一教學方式體能分配的不足。
實驗前對兩個班級選取身體指標進行測試和游泳學習基礎情況進行調查,對身體形態、身體素質、身體機能共六項指標進行測試,同時對測試結果進行差異性檢驗(T 檢驗)。雖然在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共44名學生身體形態、身體素質、身體機能共六項指標均值略有不同,但經T檢驗兩班并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實驗對象符合實驗設計要求,兩班學生初始身體指標基本相同。對實驗前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游泳基礎技能水平進行調查并制訂“參加過正式游泳學習”的標準:以符合游泳技術規則的任意一種泳姿游進25米。通過對兩班游泳學習基礎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從未參加過游泳學習的實驗班有4人,對照班有3人,參加過正式游泳學習的實驗班有4人,對照班有5人,有一定水性基礎會“狗刨類”的實驗班有10人,對照班有9人,因此測試結果也反映出實驗班與對照班學生的整體游泳基礎水平差異不明顯,保證兩班學生游泳基礎技能水平基本相同。
實驗班蛙泳完整配合技術平均成績高于對照班,標準差值小于對照班表明實驗班蛙泳完整配合技術的技評成績相對穩定,T檢驗結果表明兩班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表明在蛙泳完整配合技術動作評定中實驗班整體的蛙泳教學效果優于對照班整體的蛙泳教學效果。分析其原因:蛙泳和爬泳混合式教學設計在內容安排及時間分配上較合理和科學,使實驗班蛙泳完整配合技術動作學習的效率呈現最大化,在對照班蛙泳教學時間明顯多于實驗班的條件下,不僅沒有影響蛙泳完整配合技術動作正確的形成,而且更有利于促進蛙泳完整配合技術動作的協調和規范化。經過T檢驗P>0.05,結果表明兩班學生50米蛙泳速度游成績不具有顯著性差異,但實驗班50米蛙泳速度游平均成績高于對照班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分析其原因:由于整體教學時間少,導致實驗班在蛙泳完整配合技術動作時效性方面雖然起到一定的提高作用但還沒有達到最優化的體現和發揮,所以在較短時間內很難凸顯出實驗班在蛙泳完整配合技術動作時效性方面教學效果的優勢。測試結果可得:對照班在完成(0-10)米階段跟實驗班比差異明顯,說明對照班還有少部分學生處于爬泳分解技術動作的學習階段。對照班基本全部集中在完成(10-20)米這個階段,說明對照班學生基本全部集中在爬泳完整配合技術動作的學習階段。實驗班基本全部集中在完成(15-20)米以及20米以上這個階段,說明實驗班學生基本全部集中在爬泳完整配合技術動作的初步掌握階段。實驗測試結果表明在爬泳技能水平學習情況測試中實驗班整體的教學效果優于對照班。分析其原因:對照班爬泳技術在學習階段所占的比例較小,而實驗班蛙泳和爬泳在整個學習階段所占的比例基本相同。
通過對蛙泳和爬泳混合式教學的合理設計,突出腿部教學是掌握游泳技術的基礎和重點,為學習臂和臂腿配合技術提供有利條件。蛙泳和爬泳混合式教學設計應用于高校體育專業游泳普修課教學中可以達到預定的教學效果。較適用于未正式接受過游泳學習但身體各項素質和機能水平都較好的體育專業大學生,符合高校體育專業游泳普修課技能教學時間少的需要。
運用蛙泳和爬泳混合式教學設計教學時,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和過程做細致的分析和科學合理的設計,在保證學生基本完全掌握每次課的練習內容和強度的前提下,達到學習效率的最大化以及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