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偉 王慶慶 毛若遠 韓 巖
黃山學院體育學院,安徽 黃山 245041
徽州武術是一項地域特色鮮明的古老體育項目,它既有武術的共性特征,也具有顯著的徽州文化色彩,是中國武術文化和徽州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先秦時期,古山越人非常勇猛善戰。由于戰爭,中國三次大規模南遷,很多宗族遷到了徽州地帶,他們的遷入給當時的徽州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也帶來了中華傳統武術的精華,為徽州武術的蓬勃發展奠定基礎。徽州直到現在還有這種“戰爭農耕并存”的傳統。[1]
徽州在南宋時期被稱為新安。新安時期動蕩不安,古徽州憑借獨特的地理環境成為世外桃源,一批一批的中原望族遷移到此,促進了文化的發展,形成了一種新的地域文化,同時也推動了武術文化的發展。[2]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兩位武術豪杰,一位是被稱為“太極拳創始人”的程靈洗。他是歙縣黃墩人,官拜左位將軍;另一位是歙縣汪村人汪華。隋朝末年,社會動蕩不安,汪華憑借武藝組織武裝自封吳王,后來歸順唐王被封為“越國公”。[3]不僅如此,當時其他的文化都有一些武術文化的影子,如徽戲,可見武術文化的包容性,也可見新安時期徽州武術文化的繁榮。
明清時期徽商興起,人們常常以商賈作為第一生活行業,但是當時社會動蕩,治安相對混亂,所以想要商業一帆風順,就需要一批武藝高強的人來增強自己的防衛能力。因為社會的需求,所以徽州武術得到了蓬勃發展,徽商帶動了徽州武術的發展,也培養了一批武術人才。與此同時,也出現了的一些武學典籍,例如,程宗猷的《長槍法選》、陳真如的《峨眉槍法》等,徽州武學典籍至今也是中國武術文化研究中的瑰寶。明清徽商發展迅速,經常到全國各地經商,通過交流也帶回來了很多其它地域的優秀技術與文化,促進了武術的交流與融合,豐富了徽州武術的內容。
在漫長的歲月中,許多中國古代武術早已失傳或變異,徽州地區由于經濟環境信息閉塞、社會守舊,仍保留著許多徽州武術的套路動作與資料。徽州武術多為低樁,要注意彎肘護肋,出手大多走小門,而這些特性與著名的拳法“短打”極為相似。徽州的“滾跌”,都帶著幾分相似的滾落和醉拳,還有狩獵“豬鉤”是鉤鐮槍的應用,梅花樁是九宮步的前身等。這些古佚武術構成了徽州武術的多樣化的特征。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速,跆拳道等其他武技的興起,年輕人忙于生計,對徽州武術文化的了解甚少,使得真正傳統的武術受到“冷落”,被邊緣化。徽州武術目前處于瀕危的邊緣,迫切需要保護與傳承。
大多人們追求時尚,潮流的新興文化,傳統的徽州武術文化無人問津,正面臨著極大挑戰。怎樣才能讓群眾認識和了解傳統文化,提高文化自信,使其參與其中,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我們要了解徽州武術文化,探究徽州武術發展中的問題,增強責任意識,樹立文化自信,從自我做起,保護和弘揚徽州武術文化。加大范圍的將“武術進校園”推廣到中小學,讓更多青少年有機會去接觸,學習和了解。逐漸增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從而能夠從源頭上展現中國的文化自信。
徽州武術的發展也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也就是徽州武術不斷發展,不斷進步主要原因之一。自古以來,武術的傳承主要是師傅示范,并加以解說,口傳身授,讓徒弟勤學苦練,直到熟能生巧,當然,這種方式教學進度慢,但是效率高,師父手把手教學,學生自然學習的快,是武術教學最基本的傳承發展方式,師傅教學,徒弟學習練習,師傅在教學的過程擔負主要角色,但是只是口頭教學并不能將武術的精髓完全授予徒弟,徒弟也無法真正掌握,因此只有把口頭教學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實踐中加以理論,才能使中國武術得到更好的傳承。[4]
現在社會網絡化發展迅速,可以聯系當地政府、媒體,利用網絡覆蓋面極廣,傳播速度快這一特點,將武術推到大眾視野前,比如周星馳的《少林足球》以無厘頭搞笑的新方式將少林功夫帶到了大眾視野,引起了廣大群眾的喜愛,同時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并了解功夫,受到了社會強烈的反響和好評。這便是網絡媒體新形式,新手段的積極影響,可以讓觀眾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和接受。利用新媒體手段,講述徽州武術發展故事,讓更多人了解徽州武術文化。
可以充分利用黃山山美水美的特色,借助全國各地旅游人士將徽州武術推廣到大眾視野中,加強徽州宣傳,使徽州武術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也可以創辦徽州武術文化相關的教育培訓、網絡、服飾、工藝品等相關產業,從而帶動徽州武術的發展。
傳統武術是中國文化,徽州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民生活的歷史發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生產生活起到了不可替代重要的作用。徽州武術想要發展必須要適應社會的發展,不斷改革創新,才會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