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瑤 閆鳳麗
1.碧波實驗小學,江蘇 蘇州 215000;
2.青龍滿族自治縣涼水河總校涼水河小學,河北 秦皇島 066500
“互聯網+教育”是近幾年新興的一種教育理念,與傳統教育理念相比,“互聯網+教育”正處于教育改革中的快速發展階段。學校教育為提高教學質量,正逐步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嘗試與在線教學融合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在線教育順勢“生長”,既實現了個性化,也實現了規模化。自從有了互聯網技術,我國線上教育開始逐步發展起來,“教育+互聯網”萌芽始于20世紀90年代,是以網校為介質進行的遠程教育進行授課,歷經幾十年的技術革新,經歷了從萌芽期、短暫繁榮期、徘徊期,到2010年,在線教育進入井噴式的快速發展期。
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線上教育的活躍指數再次飆升,“停課不停學”的政策給在線教學再次帶來“生命力”,加快了在線教學教育方式的變革,也打破了傳統教育中“老師教”-“學生學”的灌輸式教學。信息化技術的廣泛運用,可以把現實中的教學資源進行集中整合到在線教學中去,做到一師一優、優師優講,從而推進不同地區的教育向公平化發展。在學習方面,在線教學也不斷推進學生能更主動、更積極的學習,并拓寬獲得知識的途徑,使學校在教育教學思維能變得更多元化和立體化。
蔡元培先生曾說:完全人格,首在體育。這一主張的推行,促進體育起到了改革教育、尚武求強的作用,這樣的倡導肯定了體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為設置體育課教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青少年作為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增強體質、強健體魄是每個青少年心智發展和成長成才的必要前提。學習固然重要,但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做支撐和保障也是必要的。體育作為學校里唯一一個明確可以增強學生體質的課程,更應該引起社會、學校、家庭的高度重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曾發表重要講話: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偉大的民族復興就在眼前,面對我國近三十年的學生體質健康不斷下降,這十六字方針的提出,明確了學校體育工作未來的發展方向和實時推進的奮斗目標。隨著體育逐步納入中考、高考考試范圍之內,體育老師不再“被”生病,體育課也將“有增無減”,并逐步與三 大主科(語、數、英)“平起平坐”。
“互聯網+”背景下,各行各業都在向互聯網數字化發展轉型,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形成的學科,需要緊跟信息化技術的腳步,與時俱進地融合發展才算得上是新時代下的好教育。疫情下,在線網絡教學風靡一時,無論是直播課的精彩互動還是錄播課的詳細講解,這種教學形態的轉變雖然可以暫時緩解因疫情推遲開學帶來的“燃眉之急”,但“隔空喊話”下的上傳“學習視頻”“打卡作業”的成果真的是學校體育要想的目標成果嗎?小學體育作為體育教育的基石,疫情下,體育的教育教學真的可以通過一部手機或一臺電腦就可以解決的嗎?
毛振明教授在1994年《中國學校體育》發表的《試從體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比較來探索學校體育教學改革》一文中寫到:體育學科內容不是依托體育學,而是依托于體育運動項目和方法。體育不同于其他學科,其教學實施是需要在室外完成,學生在體育學習后的反饋效果是具有當堂課的時效性(如低年級體育教學中的兒童舞步,學生對步法的掌握、奏感的律動,體育老師是一目了然的)。在人際關系方面,學生彼此間的交流、合作、探討、競爭也是體育教學中的一項基本內容。所以單一的體育在線教學并不能滿足體育學科特殊性的要求。
疫情下,中小學的體育在線課程大都以錄播課為主,老師負責講,學生負責聽。從學生的學習方法上來看,大多數中小學生都是隔著屏幕,用“照葫蘆畫瓢”的形式,來模仿學習視頻中老師的技術動作并上交課后作業。其他學科的網絡在線教學是學生依托于前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架構一個“高階”知識點進行新框架的“搭建”(如,一年級學習“20以內的加減法”是建立在“10以內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在沒有學情分析,沒有師生互動,沒有分層次教學的課堂中,體育老師的狀態是被動的。
體育課不同于其他學科,從教學方面來說,授課教師并不了解屏幕前學生的學情狀況,從而導致體育教師無法調整或改進教學目標或內容;從監督方面來說,“隔空示范”和“隔空學習”雖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但在實際的學習中依然有“屏幕里的老師辛苦講解示范,屏幕外的學生橫躺沙發玩游戲”的情況存在。
在高速發展的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我們大多數的孩子能快速的學會并使用各種電子產品和軟件,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運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也在逐步引入到體育教學中,這種模式的轉變把傳統的線下體育課資源轉化為線上,激發學生能更靈活、主動的參與到體育學習當中。根據學科目標的要求,體育教學需要有層次性和遞進性的,推進教學內容也應該由基礎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