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昊 寧夏大學 教育學院
智慧教育最先由錢學森的大成智慧學而引出。2018年5月教育部出臺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明確提出了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行動。本文以智慧教育領域2013年到2018年的文獻為研究基礎,總結了我國智慧教育的研究情況。
本文所研究的文獻全部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以“智慧教育”為篇名,對時間段為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4日的文獻進行高級檢索。論文檢索期刊限定為教育技術學科的CSSCI 來源期刊。經過篩選和剔除,最終選定了84篇智慧教育文獻。
本文運用了內容分析法和文獻研究法。內容分析是對文獻內容的客觀和系統的量化,并對量化結果進行描述的一種研究方法。文獻研究法指的是搜索,收集,識別,分類和分析文獻數據的方法,以形成對事實的科學理解。
文獻年度統計折線圖可以很好的反應統計時間段內的文獻發表數目隨年度變化的情況。本文繪制了中國智慧教育文獻的年份和數量分布線圖,如圖1所示。

圖1 智慧教育發文年份與數量分布圖
圖1的橫軸代表發表文獻的年份,縱軸代表發表文獻的數量。由圖1智慧教育文獻年代與數量分布圖可以看出,2013年僅有2篇文獻研究成果,2015年文獻發表數量已經超過2103年和2014年兩年的論文數量。2015年和2017年的發文數量均高達22篇。2018年截止到10月4日,發文數量已達到12篇。2013年1月1日到2018年10月4日智慧教育的相關研究在升溫,總體上呈現上升的態勢。在所研究的時間區間內,最早發表的文章是2013年祝智庭老師的《學習分析學:智慧教育的科學力量》,此文章提出了學習分析學,也為研究智慧教育找到了一個著力點。教育信息化2.0,必然需要以智慧教育的先進理念作為航標。
1.作者分析
筆者用bicomb2.0可視化分析軟件對84篇CSSCI期刊進行分析,篩選出發文量位居前5的作者。發文量最多的作者為祝智庭(10篇),根據發文量排序還有陳琳、楊現民、王帆、彭紅超等。研究綜述選擇的84篇文獻中全部作者(包含參與作者)118位。101位作者發表1篇論文,占總作者總數的85.59%;發表2篇論文的作者有11位,占總作總者數的9.32%;發表3篇及以上的作者有6位,僅占作者總數的5.08 %。從得到的數據上可以看出,我國對智慧教育研究的作者很多,發表一篇或者兩篇文獻的作者占到作者總數的94.92%。然而,由于缺乏深入的研究,發表3篇或更多作者的作者占作者總數的一小部分。尚未形成規模龐大的對智慧教育進行深入研究的作者團隊。
2.作者合作分析
作者之間的合作有助于交流經驗,促進對所研究的主題進行更加細致深入研究。本文利用CiteSpace可視化分析軟件進行分析,得出了智慧教育作者合作網絡圖譜,如圖2 所示。

圖2 智慧教育作者合作圖
從作者合作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智慧教育領域主要分別形成了以楊現民教授,陳琳教授,祝智庭教授為核心的三個主要研究合作網絡。在這三個主要的研究合作網絡內部,形成了小范圍的合作體系。例如在以祝智庭教授為核心的研究網絡中,祝智庭和魏非、彭紅超等人所在的學校都是華東師范大學,他們的連線比較密集,說明他們之間的合作比較密切。除此之外,還有少部分的跨校合作,例如清華大學的宋述強、鐘曉流與江蘇師范大學的楊現民之間的合作。
從總體來看,雖然已經形成了三個主要研究網絡,但是合作的作者很多是來自同一學校或機構的學生或者老師,合作的作者很少來自不同學校或機構。在我國智慧教育研究的領域,跨校跨領域的作者合作比較少。以后我們應該多鼓勵作者進行跨校跨領域的合作。
根據以上的研究分析。預測我國智慧教育領域未來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四大趨勢。
智能教育環境是所有教育活動的前提條件。智能學習環境主要由四個要素組成:學習資源,智能工具,學習社區和教學社區。目前,已經有很多技術的應用在支持著智慧教育環境,如學習分析技術、物聯網技術、傳感器技術等。政府要加強對高水平信息素養人才的培養,為構建智能教育服務,提升優質教育資源,全面實現智能教學提供平臺。
智慧教育應注重跨機構、跨學科領域合作。智慧教育跨學科主要體現在教育技術學、計算機等學科的交叉融合。跨學科融合多方面的技術、理論,的合作能為智慧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角度,創造性的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前文中已分析我國跨校跨領域的作者合作比較少。以后我們應該多鼓勵作者進行跨校跨機構的合作。
我國的智慧教育的研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結合當今的時代背景,在教育信息化2.0的推動和新興技術的引領下,人們對智慧教育也越發關注,智慧教育會有更廣闊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