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龍
撲克牌,是大眾娛樂中經常出現的道具之一。而關于撲克牌的起源卻眾說紛紜,有說源自塔羅牌,也有說于13世紀至14世紀出現,但似乎更被傾向于來自亞洲。亞洲的發源地有兩種說法:一是來源于印度,與塔羅牌、印度教的部分神話相關聯,本身塔羅牌也是一種占卜用具;二是起源中國,13世紀末歐洲關于撲克牌的記載中稱,其可能源自馬可·波羅從在中國南宋時期帶回等,原型是宋代已經普遍存在的葉子戲。當然,葉子戲的歷史在我國就更早了,其源自漢代,而且無論紙牌、牌九與麻將,或許都要奉葉子戲為鼻祖。
今天常見的撲克牌,標準就是5 4張牌,其中52張是正牌,另2張是副牌。雖然叫副牌,但副牌反而是重量級的,因為包含小丑形象的大王與小王。在一些撲克牌規則中,大小王是至高無上的牌,J Q K那些黑桃、紅桃、梅花、方塊四色的“王侯將相”也是大小王的下屬。一般紙牌大小王同圖而大王形象彩色、小王形象黑白。錢幣上也有很多反映撲克牌的主題,可見撲克牌的流行是世界性的。其實,撲克牌的主題非常多,畢竟除了大小王,還有52張正牌,而它們13張一組,黑桃、紅桃、梅花、方塊四色序列,順序是1至10與J Q K,1比較特殊一般用A表示;有些撲克規則中,除了大小王則是A 最大。玩法就太多了,有西式的各種橋牌,更有中式的斗地主等等。加拿大、瑞士、帕勞、喀麥隆與紐埃等國多年來就相繼發行了多種撲克牌主題的紀念幣。
比較早期的撲克幣有帕勞在本世紀初期所發行的幾種紀念幣,它們均屬于非貴金屬幣,以往售價不高,但創意十足,并且鑲嵌真實撲克牌的一角。遺憾的是,這幾種紀念幣只有QKA三種。其中最早發行的是撲克A,為四種花色的撲克A,共計4枚,因為是撲克A主題,所以為莊家按鈕。Q與K則根據花色搭配不同,每種發行2枚。QK的主題與A并不同,并且QK引入了德州撲克概念,在這里Q主題底牌是女士,K的主題底牌是牛仔。
帕勞撲克紀念幣系列發行了8枚,這個系列所鑲嵌的撲克牌來自日落大道撲克錦標賽中使用過的撲克的一角,仿古銅鋅合金材質工藝鑄造,略顯粗獷,直徑較大,頗有質感。QK發行量只有5000枚,還要分兩種花色,沉淀比較充分;A發行最早,4枚一套,也因沉淀充分,不易湊齊整套。
時隔多年后,帕勞又發行了一套幸運錢幣為主題的紀念幣,本身是模仿籌碼的外觀,通體顏色鮮艷,材質也不是一般鑄幣的金屬,而是一種非金屬的復合材料,還真是類似一些籌碼的工藝。該幣9枚一套,網羅東西方文化中各種幸運籌碼因素,而其中一枚就帶有撲克牌圖案。
加拿大發行的撲克牌主題紀念銀幣從高端入手,均為貴金屬紀念幣,都是精制長方形彩色鍍金的銀幣,不光有JQK,還有數字牌的篇幅,設計上完全遵循撲克牌的本樣,一面彩色,幣邊輪廓正反面均鍍金,彩色與鍍金工藝上細節均極佳。
風景如畫的瑞士在其紀念幣“瑞士國家體育”系列紀念第二組發行了一枚撲克牌主題的紀念銀幣,分為精制與普制版本,主題是瑞士特色的國牌雅斯紙牌(Jassen)。在瑞士,這種紙牌游戲膾炙人口,男女老幼閑暇之時都可能來玩一玩。但是這種紙牌與撲克牌只是外觀類似,但規則卻大不同。全部牌數只有36張,通過湊點數取勝。這種紙牌在瑞士乃至周邊的列支敦士登、奧地利和德國的部分地區都有分布。但與撲克牌不同的是,不同地區表示的撲克花色有所差異,與常規撲克牌更加大不同。
紐埃2020年的撲克牌紀念銀幣直接“王炸”,因為這枚異形長方形仿古銀幣的主題就是大小王的標準形象小丑。大小王撲克牌是后來隨著撲克逐步發展而出現的,原本是一些副牌、廣告牌甚至替補空白牌,后來發現這種副牌有助于撲克游戲,而現在大小王牌的模式要到20世紀初才逐步固定。標準大小王牌就是小丑形象,當然很多撲克牌也早已搬上各種圖案,以紅黑“Joker”字樣與圖案黑白及彩色區分即可。
紐埃這枚撲克牌大小王牌,以傳統小丑為牌面圖案,仿古高浮雕彩色工藝,長方形模擬撲克牌逼真形態的同時,以突出幣邊的設計鑄造展示小丑的帽子,配合小丑夸張的表情,同時小丑的臉部突破撲克牌牌面,包括周遭的“裂痕”與“褶皺”都極盡實際紙牌之形態,獨具匠心。
還有一些錢幣發行商在加拿大與美國一些投資幣上加彩設計,增加了撲克圖案,也是利用撲克與錢幣幸運的意味,如加拿大楓葉銀幣與美國行走女人銀幣等等。
可以說,撲克牌與錢幣相結合,象征著幸運、博彩、娛樂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