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雪瑞


編者按:
統計顯示,女性的平均壽命比男性長,女性的老年生活期更長一些,而女性的收入卻普遍比男性低。有調查表明,目前抑郁癥患者中,女性占比65%,遠高于男性,其中老年抑郁又占很大比例,這跟老年婦女生活質量的下降不無關系。在我國進入老齡社會的今天,保障老年人權益特別是老年婦女的權益,對于解決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有著重要的意義。2021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民法典》,從增設居住權規定、完善意定監護制度,到尊重個性化繼承、擴大遺贈扶養范圍等方面,對老年人的權益保護進行了全方位提升。
《民法典》明確了房產的居住權,與房產所有權進行分割,讓以房養老成為現實
《民法典》首次在法律層面確定了居住權的概念。第366條規定:“居住人有權依照合同約定,對他人的住宅享有占有、使用的用益物權,以滿足生活居住的需要。”還詳細規定了居住權的設立形式、合同的必要條款、居住權期限等。房產居住權和所有權的分割,保護了房產實際所有人的權益,保證了居者有其屋,同時給予老年人更加靈活的財產分配方式,可以有效減少家庭財產糾紛。并且,居住權不能繼承也不能轉讓,所以不會產生后續的麻煩。
例如,齊女士與喪偶多年的張大爺結婚后,張大爺立下遺囑,他去世后他購買的房產由其四個子女繼承,但齊女士有權居住到她去世為止。這樣既可以保障齊女士在張大爺去世后不至于無處可住,也可以保障張大爺子女的利益,能夠有效減少家庭糾紛。
居住權設定的目的在于滿足雙方當事人各自不同的住房需求以及房屋所有權人的其他需求。過去,法律只承認房屋所有權以及租賃權兩種房屋的利用形式,難以滿足當事人的多樣化需求,而居住權同時具有穩定性和靈活性,為利用房屋提供了更多方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發揮房屋的效用。
居住權的設定對老年婦女群體是重大利好。一方面,老年婦女作為居住權的權利人,可以擁有穩定永久的住所,不必擔心被誰攆走無家可歸。如果是住在公租房里,老年婦女也可以要求政府設定居住權來保障住房的穩定性。
同樣,在簽訂以房養老合同的時候設定居住權,可以破解金融騙局。
《民法典》實施以前,我國也提出過以房養老,還在一些地方進行推廣,但實際上效果并不理想,政策沒有吸引到老人,卻吸引了不少騙子。這些騙子打著以房養老的幌子,專門坑騙老年人,最著名的就是北京普伴投資管理公司爆雷事件。
打著“以房養老”的名義,普伴公司宣稱,老人們只需要通過抵押自己的房產,就可以獲得6%的年化收益率。很多老人被高收益吸引,沒做任何調查就簽了抵押貸款合同。結果在短短6年時間內,普伴公司的老板被拘留,很多老人抵押的房產無法解套,最終血本無歸。
以房養老陷阱頻現,阻礙了正當的以房養老工作正常推進。《民法典》實施后,這個情況會得到大幅改善。因為老人只要設立了居住權,這些黑心公司就不能再隨意侵占老人的房產。
另一方面,作為居住權的設定人,老年婦女除了可以將居住權變通為以房養老,也可以以居住權換取即時養老服務,借以穩定和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民法典》對居住權的規定,看似原則,實際上很靈活,在形式上可以是合同也可以是遺囑,在時間上可以長期也可以短期,在回報上可以無償也可以有償,在房屋利用方式上可以是全部也可以是部分。比如李老太太有一套三室一廳的房子,她沒有經濟收入之后,可以設立永久居住權,然后賣掉房子。這樣她既有房子可住,也可以保證自己的生活質量。此外,她也可以讓人免費居住其中一間或兩間,約定居住人照顧她或者為她干一些家務活等,保證她的生活質量;她還可以讓人付費居住其中一間或兩間,用所得金錢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
總之,法律規定充分尊重了居住權設定人的個人意愿。如果具有房屋所有權的老年婦女懂得充分運用法律賦予的這項權利,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質量不下降,應該沒有問題。
事先運用意定監護制度找到滿意的監護人
趙大媽的父母喜歡收藏,去世后留下共計48件文物、名人字畫等價值不菲的遺產,一直沒有分割。為了繼承這些遺產,趙大媽將她的3個弟弟告到了法院。法院經核實后發現,趙大媽患有老年性癡呆,時而清醒時而迷糊,老伴去世后,她一直跟著兒子生活。在誰來擔任她的法定代理人參與繼承訴訟的問題上,女兒和兒子爭得面紅耳赤。后來法院宣告趙大媽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并結合實際情況指定兒子為她的監護人。于是,兒子代表趙大媽參與訴訟,讓趙大媽依法繼承了父母的遺產。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對于那些喪失行為能力的老人來說,誰是他的監護人,就意味著可以打理他的財產及生養死葬等其他事務。
《民法典》第33條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在自己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由該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民法典》的這一規定,進一步確立了意定監護制度。老年人在意識清楚的時候,可以指定一個自己信得過的人或者組織作為自己失能后的監護人,提前消除近親屬之間的爭議,可以及時維護失能老人自身的合法權益。
也就是說,作為老年婦女,你看誰順眼,對誰放心,就可以讓誰做你的監護人,不管你們是什么關系,有沒有關系。當然,你想讓誰當監護人,也得人家同意才行,不能強迫。而且《民法典》還規定,監護人應當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履行監護職責,最大程度地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愿,如果監護人有嚴重的損害被監護人利益的行為,有關個人或者組織都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撤銷其監護資格。
意定監護制度還能把老年婦女從窘迫的家庭關系和親屬關系中解救出來,充分尊重其對自己未來生活的選擇,更有利于其生活質量的提高。
年過七十的張大媽曾是某校教師,名下有兩套房屋。她獨居在家,兒子定居國外,親戚中只有一個遠房侄子偶爾會來看看她。平時,她的一個學生小李對她噓寒問暖,經常來家里幫她做事。她遇到什么事,也是第一時間想到小李。年初,張大媽不小心摔了一跤。躺在床上養傷的日子里,她一直在想,兒子遠在國外,自己如果失智失能了,他沒法回來照顧,自己該怎么辦?
在我國進入老齡社會的今天,高齡老年人不斷增加,獨居和空巢老年人也越來越多。獨居老人在醫院做手術找不到人簽字的情況時有發生,老人無人照料或沒有孝順的子女照料的事也常見諸報端,諸如此類的問題,隨著意定監護制度的完善,都可以得到解決。比如上面的張大媽,就可以設定小李為自己的意定監護人,讓小李在自己失智或失能時行使監護權。
尊重個性化繼承,擴大遺贈扶養范圍,老年婦女可以更好地保障自己的權益
我國現行《繼承法》中規定了遺囑的五種形式:自書、代書、錄音、口頭、公證,但并未規定錄像、打印等遺囑的訂立形式和要求。現實生活中,繼承人常為此發生糾紛。《民法典》根據實際情況,結合錄音、錄像和打印技術手段在生活中早已普及的事實,對遺囑的法定形式進行了擴充,明確了錄像、打印遺囑的法律效力,具體規范了錄像、打印遺囑的訂立形式和要求。此外,《民法典》還將現行法律中關于公證遺囑效力優先的規則刪除,明確按照遺囑的時間順序確定遺囑效力,即立有數份遺囑,內容相抵觸的,以最后一份遺囑為準。
根據法律規定,自然人可以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并可以指定遺囑執行人。并且遺囑繼承優先于法定繼承,充分體現了對財產所有人自主意愿的尊重和對老年人生存權益的保障。
同時,《民法典》還擴大了遺贈扶養的范圍,老年婦女不管有沒有法定繼承人,都可以設定遺贈,遺贈優先于法定繼承,這是法律尊重財產所有人個人意愿的體現。
老年人如果沒有法定繼承人,或者其法定繼承人受客觀條件的限制無法較好地履行贍養義務,或者其法定繼承人主觀故意不履行贍養義務,老年人都可以用簽訂遺贈扶養協議的形式,讓其他人來扶養自己,以保障自己的晚年生活安定無憂。
比如,劉老太膝下無子嗣。同胞哥哥幾年前也去世了,只有哥哥的兒子逢年過節來拜望她一下。劉老太太曾表示,百年之后把自己的房產、存款等都留給唯一的侄子,可還沒來得及寫遺囑,劉老太太就突然因病去世。侄子想繼承劉老太太的遺產卻遇到了障礙。因為按現行法律,侄子既不是法定繼承人,也不能代位繼承。而《民法典》增加了“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由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繼承”的條款,也就是侄子、侄女、外甥和外甥女都可以代位繼承。這一條款擴大了代位繼承的范圍,一方面最大程度讓老人的財產在家族內部進行流轉繼承,另一方面也極大地鼓舞了家族內其他人積極扶養老人。
步入老齡社會,對進一步尊重和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如何不斷提升老年人生活、生命質量,讓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尊嚴,是一項關乎民生的大事,也是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要事。
全國老齡辦黨組成員、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吳玉韶認為:“民法典的出臺,對保障老年人權益有重要意義。”
在《民法典》1260條具體條款中,與老年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條款隨處可見,全時段保護著老年人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為老年人維護自己的晚年生活提供了硬核保障,充分回應了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編輯: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