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

在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中,有兩位84歲的老人,一南一北、一明一暗地做出了特殊的貢獻。“南”者,鐘南山也,全國人民皆熟悉;“北”者,王以光教授,知曉的人不多。王以光教授是我國第一代生物工程學專家,也是世界上人工合成生物抗生素藥的發明人。
說王以光是在一條“暗道”里作戰的功臣,是因為她發明的“可利霉素”是直接用于給新冠患者臨床治療的藥物。
“科學愛人”
采訪前一天,是王教授和老伴楊厚60年“鉆石婚”的日子。他們都是1956年被國家派往蘇聯學習的留學生。在60年前的列寧格勒(今圣彼得堡市)一所大學里,他們手拉著手,在隆重而簡樸的婚禮上引吭高歌。
“1956年我去蘇聯學習的時候,并不知道‘抗生素是什么東西,后來才知道,這是人類治療疾病的新興生物工程科學技術。我就想為國家填補這一空白。”王以光說。
5年的留學生活結束后,王以光帶著37門學科全優成績和她的愛情與婚姻,回到祖國首都,被分配到剛剛成立的中國醫學科學院抗生素研究所,成為我國抗生素奠基人張為申教授的得力助手,也是當時這一領域中唯一的女科學工作者。
王以光與她的同事成功研發了中國第一個抗生素藥物——治療皮膚真菌感染的灰黃霉素,該藥后來成為常用抗菌藥,于1978年獲得全國科技大會獎。之后幾年里,王以光的團隊連續研發成功了“麥迪霉素”“雷帕霉素”等數個仿制抗生素新藥。
艱辛研發
然而,沒有知識產權的抗生素品種,無法讓中國抗生素新藥理直氣壯地使用在臨床中,也不能實際推廣。
“必須研發自己的創新產品,走擁有自己知識產權的中國抗生素之路!”20世紀80年代中葉,已40多歲的王以光毅然決定到美國專攻生物工程學。她來到了威斯康星大學,又過了5年的留學生活。
畢業后回到祖國,恰逢“863”計劃實施,王以光作為項目組長,申請了抗生素基因工程項目,可利霉素的基礎研究由此開始。這是一次艱辛的“長征”,從1988年立項,到2019年6月正式拿到批文,前后歷時30多年。
“神農”試藥
已年過六旬的王以光教授在成功研發出可利霉素之后,進行大劑量臨床試驗時需要有人一次性吃進800毫克的劑量,才能達到試驗標準。
吞下這么多藥,太危險!主持臨床試驗的醫生為難了:“這事沒人敢干!”
王以光急了:“找不到人試驗,那我就自己來吧!”說著,抓過八片藥就往嘴里塞,“咕嘟”一下吞進了肚子。
“當時大約是午前11點左右,還沒有吃午飯,所以藥下肚后感覺有點犯惡心,其他癥狀則沒有。后來臨床醫生就是根據我的這個生理反應得出此藥應在餐后服用比較好的結論和相關數據。”那天,王以光教授這樣輕描淡寫地描述這段經歷。但從她老伴楊厚老師那里得知:那天,她因為藥物反應太大,被送進了醫院急救室……
(摘自2020年7月17日《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