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龍德



俄國文學巨匠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工業軟件作為工業領域極其重要的一種高科技,其世界分布極其不均衡。放眼全球,歐美在工業軟件上無疑擁有最強的研發能力和最先進的產品,涌現了許多工業軟件一流的國家。這些工業軟件強國雖然成長經歷不同,發展側重點也有所差別,但它們很多核心做法和成功經驗都是相似的。學習和借鑒這些堪稱世界工業史的智慧結晶,對推動我國工業軟件本土化是大有裨益的。
無一例外完成了工業化進程
一個國家完成工業化進程的重要標志是:服務業發達,其產值和就業率超過工業;國民生產總值增長與能源、資源消耗的增長脫鉤,能源和資源消耗增速趨于下降,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工業技術、知識積累達到相當高水平,并進入工業技術軟件化;白領數量超過藍領;知識工作者數量不斷增加,并實現自由工作,不依附任何企業或組織;大范圍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成為企業核心優勢;企業具有強大生產能力和管理能力,實現零庫存,做到了高質量、高效率、高客戶滿意度、低成本。
縱觀世界工業軟件發達國家,無一例外都完成了工業化進程,比如美國、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荷蘭、瑞士等。也就是說,凡是工業化進程已經完成且工業化水平較高的國家,工業軟件化都做得比較好,但即使是完成了工業化的,也不是所有國家都一定就能開發出優秀工業軟件。可以肯定的是,至今為止還沒有哪個尚未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實現了工業軟件本國化。這是因為工業軟件作為工業文明產物,來自工業又無法脫離工業,沒有完成工業化進程,就沒有深厚的工業技術積累,就不可能做好工業軟件化,也就更無從說優秀工業軟件。
工業軟件發展經歷了三波浪潮: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產生了第一波浪潮,西方國家的一些公司開發了相關CAD產品,這些軟件主要用于航空航天、大型裝備、汽車的數字化設計。第二波浪潮出現在Window時代,這時期CAD產業基本成型。2000年以后,新一波浪潮正在來臨,除了行業出現大批新面孔以外,各種新版本工業軟件層出不窮。
歐美許多國家經過了三次工業革命,有幾百年時間充分試錯,總結了大量經驗,其工業軟件無論從發展動機還是知識和人才儲備上均具備優勢,如德國西門子、法國達索、美國PTC都是市場上呼風喚雨的角色。加之歐美處在高端研發制造的金字塔頂端,所以全球工業軟件市場主要集中在歐美,其最有話語權也就不足為奇了,而亞洲僅有已經完成工業化進程的日本算是工業軟件強國。
國家專項經費源源注入
工業軟件研發投入大、回報低,其軟件架構難度大,程序門檻和硬件條件高,所以很多企業抑或技術人才都不愿意涉足此領域。正因為這個平臺的投入需求非常大,所以政府的資金支持對保證其商業資本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歐美工業軟件從誕生到發展壯大,都得到了官方機構的扶持或政府基金支持。工業軟件強國的發展歷程實質上就是其國家專項經費在該產業源源注入的發展史。這些國家可以說是要政策給政策,要資金給資金,要人才給人才,用真金白銀砸出了工業軟件行業的話語霸權。也正是這樣,才有了那些財大氣粗、動輒就是大筆投入的工業軟件巨頭,并掀起一波接一波的革新浪潮。
僅以美國為例,該國政府通過國家戰略投資計劃投資了眾多科學計算基礎設施,實施了大量產業培育舉措。這是工業軟件產業在美國得到蓬勃發展,促使美國長期位居世界工業軟件前沿的一個重要因素。幾十年來,美國從沒停止過支持工業軟件行業。1995年,美國提出了加速數字化建模仿真創新戰略、計算科學戰略;2009年,發布了《美國制造業——依靠建模和模擬保持全球領導地位》白皮書,將建模、模擬和分析的高性能計算視為維系制造業競爭力的王牌;2017年,美國國防部高級預研局提出了新的電子復興計劃,繼續加大資金投入保證工業軟件等高端科技的領先優勢。這些政策推動下,很多工業軟件企業和機構都得到了巨款支持,如美國國家宇航局開發和資助了NASTRAN、I-DEAS等著名CAE軟件,Synopsys在2018年獲得了美國政府的610萬美元專項扶持。最讓人驚訝的是:在2018年美國國防部“電子復興計劃ERI”第一批入圍扶持項目中,拿到最高資助的竟然是一家設計EDA的電子工業軟件公司。
有工業巨擘引領發展
工業軟件強國都有世界一流的工業巨頭,其工業軟件開發也是以這些公司為主體按需進行。可以說,這是工業軟件發展的一個內在規律。大型工業企業除了有雄厚資金和大量技術積累及領先技術的優勢外,其本身也是工業軟件的第一用戶,擁有了解產業技術和企業需求的頂尖開發人員,開發出來的工業軟件在需求上不會有較大偏差,而且通過在企業真實工況場景中使用,以及不斷反饋回來的意見,使軟件快速實現迭代更新。
從歐美眾多一流工業強國看,其工業巨擘引領行業發展的作用和模式都是十分顯眼,如德國有西門子、SAP、庫卡機器人、梅賽德斯等,法國有達索、液空集團等,美國有Autodesk 、Ansys和PTC等集行業影響力和工業軟件領先于一身的工業巨頭。這些國際性公司借助自身充足的貨幣資源和實踐資源快速進入工業軟件領域,并通過持續投入和靈活策略不斷推動產業發展。起底工業軟件發展史會發現,自上世紀60年代起,波音、洛克希德、NASA等頭開始培育和研發工業軟件,隨后由軍火商、汽車商接棒,最終演變成今天的工業軟件市場格局。
世界上沒有任何工業軟件公司的解決方案能夠覆蓋企業所有應用,而且開發、打磨一款優秀工業軟件的過程非常漫長,所以大型工業軟件企業掀起了并購風,并在近年越演越烈。其中,以西門子的行業并購最為突出。該公司是全球PLM和MOM重要提供商,擁有24500名軟件工程師,已發售軟件1500萬套,有12條工業軟件生產線,過去10年已投入100億美元用于研發和兼并,2008年起先后收購了德國innotec、美國Vistagy、法國Kineo CAM和比利時LMS等20多家公司。其大手筆有:2007年以35億美元完成了對美國UGS公司的收購;2016年以45億美元收購了明導軟件,形成了機械、電子并舉的解決方案。西門子也是全球著名的船舶配套生產商,是船舶柴電推進系統的領航者,在全球船舶工業軟件供應上長期位于前列。
從實用性和商業化開始
國外工業軟件企業還有一個成功經驗,那就是注重工業軟件的實用性研發和商業推廣。以客戶和市場需求為原則進行針對性開發,是迅速打開產品市場的前提,而擁有廣闊的市場又是不斷改進產品的保證。對此,那些工業軟件做得好的企業都會把研發定位和商業化策略從一開始就放在很重要位置,并開展得相當完美。
首先,產品研發立足于應用場景和細分市場,為快速切入預定市場創造最有利條件。任何工業軟件的研制都離不開使用場景,而國外工業軟件主要基于全球化產業鏈進行開發,其投入方向則集中于細分市場及其場景應用層。它們一般會通過不同細分市場(包含大企業、中小型企業、初創企業、大中小學、個人用戶等)需求和不同部署方式(如UNIX、WINDOWS、云、IPAD),以及不同行業應用場景(包括配置化產品設計、機器人應用生態、逆向工程、創成式設計、增材制造等)的方式切入細分市場。即使是工業軟件巨頭,也不會在產品上盲目求大求全,而是在準確定位下保證其產品在細分市場的獨有優勢,如Parasolid、D-Cubed、Kineo成為了西門子標簽,ACIS、 CGM、 Interop屬于達索的拳頭產品。此外,那些成功的工業軟件企業還注意避開行業的正面對抗,如PTC 采用差異化策略,以當時還是非主流的三維建模奪取 AutoCAD的強大二維建模市場份額,最終成為了市場主流。
其次,確立系統市場營銷策路,并使之貫穿于企業運營全過程。成功的工業軟件企業也是成功的商業公司,其做法是在產品研發出來前就已經有了全盤的商業推廣考慮和商業銷售策略。它們最基礎、最核心的商業化實現路線就是走進客戶,以給客戶創造價值為宗旨,通過與優質用戶長期反復溝通、合作達到市場擴大。當工業軟件銷售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這些公司還會專門成立部門或獨立公司去市場摔打拼殺。拋開歐美一些工業軟件在我國傾銷時所折射的齷齪手段和暗藏居心,其針對不同市場采取的定制化策略不能不說其確實高明,讓人嘆為觀止。
國外工業軟件強國有其發展上的固有優勢,但羅馬城決非一夜建成,它們成長的路上也難免會經歷不少失敗教訓。正因如此,這些經過時間沉淀仍光芒閃耀的成功經驗也就越顯彌足寶貴。當前,我國正開足馬力推進工業軟件國產化進程,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做法有必要也應該,但這不是說要生搬硬套地拿來,而應該立足于我國的實際國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闖出一條適合中國的工業軟件發展之路。期待中國早日躋身工業軟件強國!